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词”呀、哇、哪”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哇”、“哪”与“啊”的关系错综复杂。“呀”、“哪”在成为“啊”的变体前,均为独立的语气词,在被纳入“啊”的音变轨道过程中,它们仍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哇”与“啊”的关系相对简单,完全是适应“啊”的音变出现的新形式。“呀、哇、哪”成为“啊”语音变体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展开,清末大致完成。  相似文献   

3.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4.
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其世系,第一代,所知者三:“束南玉钳部”、“举立沙”、“益立山”。其父辈,则三人:“玉里止吉住”、“答加沙”、“小李玉黑”。第二代,有“小李玉”、“阿沙”、“爱鲁”、“罗合”、“小钤部”。第三代,有“乞答哈”、“刺麻朵儿只”、“管固儿加固”、“教化”、“帖木儿”、“忽都答儿”等。其族属,东迁至“河东”又回迁“河西”的“沙陀”。其袭爵,“益立山”、“爱鲁”、“小钤部”、“教化”、“万奴”、“忽都答儿”、“野速普花”、“普颜”。究其长期存留类似“世侯”的情况,不能不怀疑与当地为窝阔台系封邑有关。除外,作为本文的“副产品”,还有一个接近原貌的“新”《李爱鲁神道碑铭》,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6.
释“永”     
“永”的常用词义为“长”,但“永”的本义向来众说不一。“永”的甲骨文形体有四种形式,“永”是“泳”的本字,“永”借表“咏”义,“咏”与“谅”为异体字。“永”、“泳”、“咏”、“谅”音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该文就“荼”与“茶”之异同略加考释,以期弄清“荼”“茶”纠纷之缘由。结论是“荼”及其异称“茗”、“荬”、“(荈)”、“选”等,都是指“苦菜”。“茶”本名“檟(或作‘(木荼)’字)”,即“苦荼”。二者本自不同一为草本,可食用;一为木本,可入药、饮用。“荼”与“檟”相混,始自晋。及唐始见“茶”字,并以代称本届“苦莱”之“荼”、“茗”等。此后,文献中“荼”与“茶”混用尤甚。  相似文献   

8.
古籍中兽名“天狗”是今狗獾,“龙羊”是盘羊,“活褥蛇”、“褥特鼠”是红颊檬;鸟名“信天缘”、“信天翁”、“青翰”、“鹚”、“鹛”是苍鹭,“鸽”、“鸽鸹”、“赤颊”(鸽鸡)是白枕鹤,泽虞是骨顶鸡,鸟臼是燕卷尾。  相似文献   

9.
刘创新 《金陵瞭望》2008,(23):54-55
从曾经火爆一时的“百花”、“华夏”、“圆梦”,到历久不衰的“北极”、“时光隧道”、“海阔天空”,以及最近几年开业的“阿波罗”、“豪享王”、“1912”等歌舞娱乐场所,它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又无一例外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和反映着文化的发展状态。透过语言,总能看到隐在背后的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价值和文化含义。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责无旁贷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等。通过分析“我们”的含义、探寻“工”、“力”、“功”之间的关系和“论”、“轮”、“抡”、“沦”、“伦”隐含的共同意义,得知“我们”之所以有两个意思,是因为中国人有强烈的宗族观念,而“工”、“力”结合即为“功”,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要想成功或建立功劳,必须讲究方式、卖大力气,“人伦”最重要的是要有次序。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视角,探讨包拯财税思想之“四因”,即“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的“本因”,“轻徭薄赋、救助荒馑、废榷减冗、兴农兴商”的“物因”,自身与政府百姓内外需求合力的“动因”,以及“改革经济弊制、增长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的“极因”。透过“四因”间必然的逻辑架构,阐释“极因”作为包拯财税思想的“目的因”,是包拯财税思想的至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无赖”是中古、近古汉语中常用的俗语,多见于诗、词、曲。然诸家释义多误,原因亦在于望文生训,随文释义,未能根据语素确立有概括性的义项,又忽视于“无赖”意义发展转换的时代性。笔者为此提出辨误,以为:“无赖”本义为无靠,引中为指放刁撒泼等不端行为以及有这种行为的人,又引中为无可奈何,由此引申为无聊,再引申为无限,众多。从无聊义又发展为讨厌,烦闷、空虚,无意义、不庄重三项,所以“无聊”与“无赖”实为同义词。至于“无奈”,则在“无可奈何”义项上与“无赖”同义,又在“无限”义项上和“无那”同为“无赖”的代音异写词。总之,“无聊”、“无奈”以及“无那”都与“无赖”有一定的词义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14.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六书”理论体系中“形声”和“假借”之间存在着名称条例相互错乱的矛盾:“六书”的“形声”在构词上应是动宾结构,与“象声”、“相形”、“象事”、“家意”是同构关系;而按传统的“六书”说理解,却是并列结构,即“形十声”,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形声”由此而误入歧途,错领了本该属于“假借”的条例,同时,“假借”只好削足适履地被错置于本是属于“形声”的条例之前。这种鹊占鸠巢,张冠李戴的错乱,造成了许慎“六书”内部以及它与刘歆、郑众“六书”外部之间的矛盾和混乱,致使“六书”理论在整体上与汉字孽乳的实际历程不相符,所以,必须对经典的“六号”理论进行逻辑上的修正和清理,只有还“形声”以本来面目,“六书”理论体系固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才能得以呈现,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汉字的属性是极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16.
以“体、用、造、化”的“四字诀”所阐述的文化遗产“格致论”,包括“体”之“名、形、质、色、饰”,“用”之“人、地、事、用、价”,“造”之“材、具、序、诀、仪、艺”和“化”之“天、地、人、变、生”。“四字诀”是对“生生遗续”之概念体系所囊括的“生命礼仪、生态亲和、生计方式、生产技术、生业组织、生养制度”的“六生”体系的再阐释。“四字诀”和“六生体系”,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发掘,也是我们对符合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一种探索,期许此文化遗产“格致论”,对文化遗产之“传家”方法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设计的文化     
文化,是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个概念,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百个左右。在中国古代,文化是被视为统治者的施正言法,是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按中国文字的古义来解释:“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称之为“刻纹”、“画纹”,使某物上有“纹路”、“纹花”、“纹样”等等。“化”的本意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概而言之,就是指人的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之发生质变的过程。而在西方,culture(文化)一词古代拉丁词c…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中,“知止”与“三纲”、“七证”、“八目”属于同样重要的范畴,它紧密关联着“三纲”的达至、“七证”的获得,以及“八目”的践行。本文试以“知行合一”为进路,从何谓“知止”、“止”于何处、何以能“止”三个层面,对《大学》的“知止”思想作出解析,并指出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姚燕玲 《金陵瞭望》2007,(21):44-4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时候官员也不例外。关键词:“敬”、“仪”、“规”清末官场上所谓的“敬”、“仪”、“规”,其实质就是贿赂。之所以加上“敬”、“仪”、“规”之类的字眼,目的在于使其带上“合法”的性质,送受双方都心安理得。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一些形式:一是别敬,也称别仪,  相似文献   

20.
在构思习作时,许多同学思前想后总是找不到生活中的“大事”、“新鲜事”或“有意义的事”,因此总抱怨:“没什么可写!”其实,这种认识、对写作是不利的,并不是只有生活中的“大事”、“新鲜事”或“有意义的事”才值得一写,实际上,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寻常事”、“平淡事”,看似不值一提,但如果同学们能平中见奇,也能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