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时尚文化,而时尚杂志中的广告又主要通过塑造时尚的形象把大众的"梦想"与产品联系起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时尚女性一族的注意,以此促进其消费行为。探讨时尚杂志《瑞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在商品广告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商标、广告标题用语中的外来词语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分子,携带着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双重身份,它是伴随广告传媒的诞生而出现的新生成分,因其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巨大示范引导作用,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商标、广告标题用语中外来词的翻译必须符合新市场背后的异国文化,不仅要达到从文字翻译到文化翻译过程中多层面文化意义的转换,而且还要挖掘其深层文化内涵的语境转换。商标、广告标题用语中的外来词语的翻译规范问题要以"译语文化为基础、词竞众择、适者生存"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西方现代思想发展史对后现代主义做了前期与后期二分,前期后现代主义是要把人从功利主义的异化中解救出来,因此,前期后现代主义表征着重新塑造一种主体性文化。而后期后现代主义则是通过大众传媒打造一种商品文化,通过"恶搞"销蚀人的主体性,表征着一种平面性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5.
“恶搞文化”从娱乐狂欢到解构反抗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本文试从审美文化视角,首先对恶搞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背景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其对话语权归属的分流作用,最后揭示其解构主义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动漫广告具有病毒式传播的天然潜质。其独特鲜活的动漫形象是强有力的"病原体",易吸附受众注意力;其核心受众是80、90后人群,他们注重感官消费、乐于信息分享,是典型的"易感人群";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动漫广告受众高度依赖的主流媒体,为动漫广告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4A"级的传播渠道;动漫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激发受众积极地分享动漫广告信息。鉴于病毒式传播高效的传播效果,动漫广告会在未来的广告营销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7.
以恶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符号学意义。具体而言,即研究符号运作背后以何种符号思维推动并以什么符号工具实现符号运作过程。将恶搞与狂欢化理论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三个层面存在相似性,从而提出狂欢化符号思维是恶搞符号运作背后的驱动力量;通过对具体恶搞文本中符号片面化、符号降解和伴随文本三种符号工具的分析,例证狂欢化符号思维这一隐含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如何驱动恶搞符号运作过程的。恶搞文化现象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在后现代主义观照下,以“狂欢化”符号思维主导的恶搞符号运作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等外显表达层面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是在解构颠覆既定世界,重构新的意义世界,它隐含着对新生、创新、变革和多元化的憧憬。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化对当下倍受关注且极富争议的恶搞现象的理解,结合后现代文化语境,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恶搞的审美逻辑和社会文化价值,认为恶搞的本质是戏仿,即通过对经典的、权威的、流行的文本拿来主义地盗用,别有用心地篡改,来获得一种互文性的喜剧效果。在后现代语境中,恶搞中的戏仿消解了传统的讽刺力量,具有了强烈的游戏拼凑性,其用心并无特别的恶意,而是大众为获得自由宣泄的快感而进行的一种解构和狂欢游戏。  相似文献   

9.
论广告的意义空间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广告传播活动在杜会各个层面的泛化,广告传播的效应已突破经济的范畴,而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广告传播活动,不仅其传播的信息对原有社会文化是一种再阐释,而且其传播活动的运作本身——即对有效性的极端追求,也影响到人的价值判断,从而广告传播本身就构成一种文化——广告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广告文化弊端的微观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文化作为广告活动中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其结构体系包括广告文化的物质层、组织制度层、观念层三个层次。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中国广告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中国现阶段广告文化凸显出一系列的弊端,从微观方面来说,具体表现在广告文化观念需要更新、广告组织制度文化层有待完善、广告物质文化层次存在诸多漏洞。透视广告文化存在的这些弊端,可以为我国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1.
媒体恶搞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恶搞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戏仿、拼贴、反讽、恶俗化为手段,使传播信息获得意义的新质。由于其自身的繁殖特点,恶搞一方面得以迅速蔓延,一方面亦难以为继,必然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2.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13.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14.
“硬卖”(理性诉求)与“软卖”(情感诉求)是广告语篇的两种基本表现手段。这两种技巧的运用比例随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社会经济等因素而改变。通过对中美两国广告的解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广告技巧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应用状况和其深层的社会、认知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品牌对企业经营、消费者消费等有积极作用,通过广告宣传,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深化品牌认识和增强品牌联想。微电影是近年出现的一种电影新类型。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它的发展对于品牌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但目前微电影广告存在不足,影响了品牌传播效果,微电影广告应该更加注重品牌传播。  相似文献   

16.
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极强的商业目的性并有着特殊的文体风格和交际功能。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目的论"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即目的法则。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剖析广告语的创造性翻译,同时也能论证"目的论"的实用性以及它对广告翻译的重大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下广告语言中,广告能指脱离商品本身,所指漂移的问题,依据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理论,借助结构主义的思想,探讨了广告“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激化现象.研究表明:在当下广告语言中,“能指的漂移”导致“所指的漂浮”,最后会导致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迷失.在广告的“能指”与“所指”之中,更应保持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不至于传播误导信息,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广告叙事系统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冠以微电影名义的广告作品大量涌现,但“微电影广告”这一概念的核心特征尚未达成明晰严谨的共识。对“微电影广告”这一概念的误解与滥用使得业界实践中所谓的“微电影广告”鱼龙混杂,许多作品缺乏科学有效的叙事策略,阻碍了微电影广告产业的健康发展。深入剖析“微电影广告”这一概念中“微”“电影”及“广告”这三个关键词对其叙事系统提出的创作要求,才能科学地总结出微电影广告领域可行有效的叙事策略,推动微电影广告作品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一代数字通讯技术手段,3G牌照的发放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必将加速与报纸媒体的整合。手机媒体与报纸媒体的整合现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彩信版模式,二是手机报订阅用户浏览手机报的WAP网站,三是最新出现的掌信型模式。手机报广告具有"一对一"广告加强,信息服务个性化、即时接收和动态传播、商品信息生动,更具有可读性、广告反馈快速及时等特征。手机报广告模式存在广告信息3G化、广告互动性和自主性加强、手机报广告产业链完善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