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亡王九年"不应该是携惠王被晋文侯杀后的九年,而应为周幽王亡后的九年。"廿又一年"应属晋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周幽王亡年(公元前770年)与晋文侯二十一年中间正好相隔整整十年。考虑到文侯迎立平王需要一个过程,时间可能会有一年半载的差异,那么九年之说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所言"周亡(无)王九年",涉及东周初年平王继位与东迁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颇受关注。"周亡王九年",当如整理者所言,指周幽王灭后的九年,即公元前770—前762年。这九年,既是虢公翰及邦君诸正所立携惠王的元年至九年,亦是被申侯、晋侯等所立周平王的元年至九年。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与文献所载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一系列史实和在位时间相印证。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末春秋初年周王朝王位继承的世系、年数,不仅与《史记·周本纪》等传世文献不同,而且也与古本《竹书纪年》也不尽相同.依清华简《系年》所说,周幽王死后“邦君诸正”在虢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携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之后又经过“无王九年”的时期,晋文侯才迎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之后才东迁到成周洛邑.《系年》虽不合《周本纪》等文献的记载,但和《左传》甚至与束皙所见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相合,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平王东迁的年代,历来皆据《史记》,认为是在平王元年,即前770年.事实上战国时还有一种说法不为人瞩目:左氏昭公二十六年《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申侯、鲁(原本作“”,,“”即“吕”①)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候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原文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尔雅·释言》:“替,废也,灭也”;公羊昭二十三年《传》:“君死于位曰灭”;可见《竹书》晋文侯“…  相似文献   

5.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颖达《正义》引《竹书纪年》曰 :“平王奔西申 ,而立伯盘为太子 ,与周幽王俱死于戏。先是 ,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 ,以本太子 ,故称天王。幽王既死 ,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 ,① 携王为晋文公 (侯 )所杀。以本非适 (嫡 ) ,故称携王。”《竹书纪年》所叙周二王并立的史实 ,《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史料中亦透露出骊山之难前周“二王并立”的信息。② 我们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的材料 ,梳理“二王并立”时期的史实线索和文化背景 ,对于研究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诗人的生…  相似文献   

6.
《正月》为周大夫刺幽王致使宗周灭亡之作,《雨无正》为携王余臣的暬御之臣表达自己面对"二王并立"政治格局时怨忧情绪之作,此五诗皆作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卫武公率兵救周、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之前;《都人士》为周大夫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时万民麕集、观者如都热烈场面之作,《鱼藻》为周平王大夫美平王自西申归镐京后宴享群臣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之时,在东迁洛邑之前,当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上述四诗,皆作于西周覆亡之后,平王东迁之前,即平王仍都于镐京之时所作,皆属西都之雅。  相似文献   

7.
杜勇 《中州学刊》2023,(2):130-140+2
在传统认知上,幽王失国,平王东迁,是前后两年相继发生的事情。近年清华简《系年》问世后,人们始知平王东迁经历了多种力量的角逐和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两周之际重大的历史变局。依清华简《系年》所示,幽王死后,携王立二十一年,复经无王九年,平王被正式迎立,三年后东迁洛邑,此时已到了平王三十四年(公元前737年)。这一时间节点,粗看起来似已超出助力东迁事宜的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在位年代的下限,然据新出清华简《系年》、古本《竹书纪年》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晋、郑、秦三君年代详加考察,发现均有舛误,实际上他们都是在平王三十四年东迁之后辞世的。在这个乱云飞渡的历史过程中,东周国家虽遭内乱外患的严重打击,但文明未曾中断,重启了接续发展的新历程。  相似文献   

8.
西周王朝覆灭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史有明文。《史记·周本纪》: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按,申侯女申后之子),是为平王,以奉周祀。此后,历史进入了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太史公所录信史,因岁月流逝造成历史的隔膜,后人便…  相似文献   

9.
西周王朝覆灭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史有明文。《史记·周本纪》云: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按,申后之子),是为平王,以奉周祀。此段史实确有不少疑点。例如,废申后而引起申侯的大为恼火,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为何联合缯与犬戎灭周?犬戎与周有何历史渊源?如此等等,都很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0.
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讲两周之际的历史者,均谓西周灭于犬戎,周平王避犬戎难始东徙洛邑。这种说法盖本之于太史公《史记》。为了弄清这个提法是否确实,我们不妨先把《史记》中有关材料节录于下,然后再一一加以讨论、分析。《周本纪》:“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不至……(幽王)废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读清华楚简《系年》的笔记,内容包括作者对这篇文献的总体判断及对前四章的具体分析。此篇并非编年体,而是故事体,故事以楚为主,旁涉晋楚交争以及其他东周大事。由于东周大事以厉、宣之衰,幽王之死,平王东迁和东周各大国的崛起为背景,所以着重讨论作为故事引子的前四章。与时下多数研究者的意见不同,作者指出,以《国语》与简文相互参证,足以证明,《史记》所记西周幽、平二王的年代框架大体正确,错误只在它把西周亡年当成了幽王卒年。  相似文献   

12.
关于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原因,自《史记》提出“周避大戎难,东徙邑”的历史性结论后,两千年来,为学者所遵循。直到近现代,一些学者才对史迁说提出异议,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就指出:“《史记》谓平王避犬戎东迁。大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现代学者王玉哲还据《国语·郑语》中史伯语指出:“当时势力较强者为申、吕,西夷犬戎均属附从地位,……平王何用远避?”①于是产生了平王东迁是为了“投戎②”、“避秦③”等新说。以上钱、王诸说主要是针对《史记》周、秦二《本纪》而发的。因为据二《本纪》,从申候召西夷犬戎杀…  相似文献   

13.
谢耀亭 《晋阳学刊》2023,(1):138-145
晋国自出公以下,文献所见国君世系、纪年混乱不一,分歧巨大。■羌钟铭、清华简《系年》等新材料的出土提供了探讨此问题的新契机。司马迁在《晋世家》与《六国年表》中当利用了不同来源的史料。晋出公二十二年出奔,知伯强立所善哀公为晋君,是年为哀公元年。哀公二年,知氏被灭,三家更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年晋出公去世。魏史《纪年》、赵人所作《世本》皆不记哀公,直书继出公者为敬公,即不承认知伯强立晋君之合法性。如此,《史记》、古本《竹书纪年》所见众多分歧,可迎刃而解。晋出公至晋幽公之纪年,可由■羌钟铭考订,依上述考订国君世系,诸君纪年正与古本《竹书纪年》相吻合。幽公之后,孝(桓)公继立,孝公二十年被韩、赵迁于屯留,孝公三十年更迁于端氏,在位共32年。继孝公而立者为静(悼)公。静公八年,赵夺端氏,静公寄居韩之屯留,为韩不容被弑,是年为公元前349年,晋绝不祀。  相似文献   

14.
幽王举烽取笑南曲一折此系一历史故事剧。本事见《史记·周本纪》:“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纪年可由《史记.鲁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所见的鲁国纪年上溯到西周初年。推求西周王年,现存鲁国纪年仍是最基本、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以鲁国纪年与西周王年贯通考证,可为西周史及鲁国史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具体而可信的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16.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至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所排西周王年历谱,近被新材料证明确实存在问题。重新审论,武王克殷确当在公元前1044年1月9日;西周十二王在位之年数,分别当为:14年、32年、12年、22年、39年、20年、15年、15年、9年、37年、14年(共和)、46年和11年。此结论于"月相"材料以文献训诂学解释为基础,不仅有旧金文为证,新材料亦可佐证之。  相似文献   

17.
王博 《北方论丛》2015,(2):82-87
关于秦国的建立历史上说法不一,较为主流的说法是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进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不可否认,秦襄公为秦国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为秦的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日趋丰富及后人对古典文献的反复探讨,人们对秦襄公之功及此一时期秦国的地域范围,又有了颇多新的有争议的见解。结合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以及陕西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得出的结论为,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之功,不是派兵护送,而是帮助周平王打击戎族与携王势力守卫宗周故地。  相似文献   

18.
在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政治格局形成之时 ,有两个申国存在 :一为西申 ,即申侯之国 ,地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 ;一为南申 ,即申伯之国 ,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县以南。《国语》谓周幽王太子宜臼被废之后所奔之“申” ,即《竹书纪年》之“西申”。南申都邑为楚所攻灭后东迁至信阳 ,后人谓之曰东申。骊山之戎即骊戎而非申骊与晋申 ,周宣王所伐之“申戎”为姜戎之别种而非西申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5,(6)
关于陈宝箴死因,有慈禧密旨赐死说和"忽以微疾卒"两种说法。陈三立"门存"诗"伶俜余吊属镂魂"、"掌梦难招负石魂",乃用《左传》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剑自刎和《史记》屈原"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典,暗指陈宝箴系被最高统治者赐自尽。又陈宝箴卒前三四个月,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清议报》披露"西后现降密谕"捕拿陈宝箴,三月,宋恕《致孙仲恺书》又云:"荣、刚又下密电于江西,着将陈宝箴中丞就地正法。"均与戴远传《文录》所记"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说若合符契。系统分析与陈宝箴死因相关之诸种文献的内容、文体属性、功用、来源和相互关系等等,可以认为:陈三立所撰《行状》云其父"忽以微疾卒"乃微言,陈宝箴之死的真相,当以《清议报》和宋恕《致孙仲恺书》披露、戴远传《文录》记载、陈三立诗歌(特别是"门存"诗)流露的被慈禧密旨赐死说为是。  相似文献   

20.
《长江文艺》1996年第7期发表的长篇散文(楚都二千七百周年祭),是黄瑞云先生游览湖北荆州楚故纪南城(郢都)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有意思的是,这篇艺术散文却包涵着一篇研究楚史的学术论文,对楚国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点。文章根据历史上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长期与楚作战的史实,指出“周楚长期对立,并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接着,文章又根据楚熊渠于周夷王之世宣布“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乃立其三子为王,指出“当时中华大地上”,有“王”这一称号的只有周楚两家。而熊通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乃在东周平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