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于现代欧洲文明危机问题学界探讨众多,其中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中,将现代欧洲文明的衰落,归结于"大众"群体对于公共空间以及公共权利的侵占,倡导一种精英主义的统治秩序。这是一种通过攫取民众的公共权利,以期获得现代文明危机疗救的方式。然而大众挤入公共生活是社会进步的表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现代文明危机,借鉴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通过培养人民大众的"批判性自觉意识",对大众进行智识启蒙,获得精英和大众的统一,才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暧昧的"大众"--"大众文化"中的"大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辨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大众”观,即“精英主义”大众文化理论的“文化呆子”和“平民主义”大众文化理论的“文化游牧者”。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里的“大众”是一个“文化饕餮”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莫斯卡(1858—1941年)是20世纪意大利知名的“精英三杰”之一,与帕累托、米歇尔斯一起,对构筑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颇具特色的“精英主义民主观”做出了重大贡献。莫斯卡从小便立定学术志向,后转益多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视角,并以如椽巨笔撰写了体大思精的《政治科学要义》一书,奠定了其思想大家地位。莫斯卡深受马基雅维利式现实主义政治观之影响,并在与同时代思想家如克罗齐、帕累托和米歇尔斯等人的交流碰撞中,在对于政治实践的亲身参与和体悟中,不断砥砺思想锋芒、调适思想架构与完备思想要旨。莫斯卡的“精英主义民主观”是对现代大众民主浪潮的系统反思,力图在新的时代情境下诊断大众民主所固有的缺陷与弊病,旨在对症下药,设计出一种平衡精英统治与大众民主的多元主义制度构架,如此才能维持一种中道与均衡的良善政治秩序。莫斯卡的“精英主义民主观”折射出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之对立统一,是对民主观的一种极大丰富与延伸。后世思想家如熊彼特、米尔斯、达尔等人对莫斯卡的民主观进行了扬弃,打造出了一套更加丰富而完整的精英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4.
葛兰西的哲学观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哲学与历史、现实的不可分割性,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暗含着某种特定的世界观。职业哲学家的哲学活动就是通过展开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传播新的世界观,唤醒民众,从而提高人民大众的道德水平。以此为据,可以将葛兰西的哲学观称为大众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 把精英治理作为社会转型的利益导向主张,“精英论”之所以受到大众强烈质疑,明确地昭示:任何一项重大的社会改革离开最广大民众的参与不可想象。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背景下,精英经济学家随着利益格局变动而产生异化,正在丧失公共知识分子的本性。大众的集体理性必然正确反映了民意。大众对经济学家立场与视野的高度关注,表明大众对经济学家公共立场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的文化工业理论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气息,他们眼中的大众是被动的、屈从的、受操控的,大众文化只不过是体现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而费斯克从大众入手,深入分析了大众构成的复杂性,看到了大众在文化生产中的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他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他相信大众在微观政治层面通过文化创造能够促成社会体制的循序渐进的进步,最终促进社会的变革。他的观点和方法对于研究中国的大众传媒和文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议程设置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 ,是当代西方关于大众媒介影响公共舆论的两种主要理论。在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中 ,我们认为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有其不足和缺陷 ,但它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和分水岭 ,突破了此前“有限论”的窠臼 ;而“沉默的螺旋”假说不仅为社会公共管理机构进行舆论调控提供了依据和启发 ,也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的认识。但该理论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中国学者应在借鉴西方学者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自己的舆论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长军 《南都学坛》2002,22(2):104-108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对大众文化继而对其母体———资本主义社会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理论倾向 ,是一种从负面性上阐释大众文化的理论———批评范式。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将其视为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奥尔特加、罗兰·巴特、女性主义理论、葛兰西、哈贝马斯、杰姆逊。法兰克福学派等共同书写了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规范和引导着西方大众文化实践的发展方向 ,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话语资源 ,对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框架也具有参照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典民主与现代民主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古典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参与者具有同质性,因而其对参与者有严格的限制,选举是一种社会精英的“公平”游戏。由于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大众的广泛参与使现代民主已经不具有古典民主的同质性,所以大众选举更多地具有做秀等机会主义性质,这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如何跨越精英民主阶段进入大众民主阶段,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青春文学”发展现状与社会影响,探讨不同时期大众审美与文学建构的复杂景观。具体表现在传统中心的消解,即审美空间由乡村转移至都市,个人意识取代政治集体观,精英文化受到大众文化冲击;消费社会借助审美文化的包装来装点门面,逐步完成对审美文化的挪用与改造,文学创作日渐市场化、符号化;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时期大众意识中较为突出的精神特征,化轻历史的沉重感,用戏谑的方式消解崇高来对抗消极。  相似文献   

11.
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导向下形成的,以社会公共领域为载体的,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建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缺位”的现状,进而发挥其价值整合、协调作用;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理性的价值环境和平等的公共平台.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发端于城市的现代化,发端于城市商业文化与大众通俗美术的兴起。新的城市空间和市民生存方式构建出追逐商业利益、追求金钱消费的城市大众美术。从19世纪中期广东的外销画、20世纪前期上海的月份牌商业美术,可以发现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自下而上、由社会大众美术导向学院精英美术的路径。传统美术的延续与演变、现代美术的开拓与创新,通过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的互动、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边界的跨越和大众美术品格的提升得到了真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因此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特质和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来看,由于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情结,使他选择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的职业,大众的立场决定了马克思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大众意识"。因此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由于大众立场与意识的缺失,导致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精英化倾向,从而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不在于我们所具有的理论"生产与再生产"水平,而是我们能否重新建立与大众血肉联系,亦即能否重新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的"大众意识"。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的媒体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思想主要集中于电视媒体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以及大众媒体播放的单向性特征,这些现象导致了符号意义的丧失与大众的反抗。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主要体现在媒体自身的真实性与仿真性的矛盾上,这一矛盾导致了“意义”的混乱,并使大众采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即“调侃和游戏”的反抗形式。鲍德里亚的媒体批判理论标志着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已从单纯的物的“异化”批判进入了大众媒体的“符号”批判,同时也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不足。  相似文献   

15.
刑事立法语言的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学者提出“刑法术语的专业性” ,主张“法律条文应当使用专业术语”。这是主张刑事立法语言精英话语的立场。本文认为 ,作为普遍适用的刑法规范 ,其立法语言不能单纯是精英话语 ,也不可能到处充斥大众话语。在法律规范中 ,合理分配和运用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才能使法律文本的表述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关于“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理论 ,可见中国大众消费的时代 ,即以提高大众的消费能力来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已经到来。作为其论断的四个标志在中国的显现 ,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大众消费时代 ,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应是贯彻“没有消费 ,就没有发展”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7.
申海龙 《南都学坛》2013,33(3):89-93
"灌输"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的大众情结,这种情结不仅表现在其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话语体系的通俗性,而且反映在其思想内容的草根性和服务大众的纯洁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种大众情结是其固有的理论旨域和实践旨归,它来自于大众,植根于大众,依靠大众而传播,依赖大众而发扬,反映大众心理,回答大众问题,引领大众精神;它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民大众日常话语体系之间保持了合理的现实张力,在破解灌输教育面临所谓"过时论"、"强制论"和"无为论"等实践难题层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Masscommunication在我国被译为“大众传播” ,Mass对译为“大众”。事实上 ,Mass的本义为“乌合之众” ,来源于工业社会的早期大众社会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大众传播研究的推进 ,mass的涵义愈发接近大众本身即people(民众 ) ,体现了一种更为平民化和人性化的受众观。本文的创新之处 ,正在于对mass与 people本义的重新清理 ,以及对大众传播受众观的转变过程的梳理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 ,他在《狱中札记》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 ,在 2 0世纪 30年代末发表以后 ,引起了世界性轰动。葛兰西因此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鼻祖之一 ,他的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葛兰西的物质观、历史规律与必然性、人性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哲学重要内容进行分析 ,论证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