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俊 《回族研究》2003,(3):49-51
提到朱威烈先生,关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和中东问题的学者以及许多穆斯林读者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因为朱先生曾是著名回族学者、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马坚先生的学生,还因为他一直是《阿拉伯世界》杂志的主编。20多年来,《阿拉伯世界》以其客观求实、严谨认真的办刊风格和雅俗共赏、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我国学术界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介绍和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同时也因其丰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信息而为广大穆斯林所喜闻乐见,在许多都市穆斯林的经书店里,甚至在偏远山区清真寺的书架上,封面独特的《阿拉伯世界》总会映入你的眼帘…  相似文献   

2.
马通先生是我国当代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是我国苏菲派研究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也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和奉献者.我国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白寿彝(1909-2000)先生曾评价他所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时说"有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评价是对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了60年的著名学者--马通先生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掷地有声的肯定.因此,有必要追述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3.
杨怀中先生出生在甘肃,成名在宁夏,是我国回族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回族研究》主编,是国内外著名的回族和伊斯兰教学者。现将吴廷富先生写的《启源书杨怀中先生赞》跋文刊发如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哈宝玉 《回族研究》2003,(3):103-104
综观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令我们欣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硕果累累,堪称伊斯兰教研究的“黄金时代”。然而美中亦有不足,比如对伊斯兰教思想的专题研究就是一个例子。至今国内能看到的著作仅有日本学者井简俊彦的《伊斯兰思想历程》(秦惠彬译,1992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这是很遗憾的。2003年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伊斯兰教研究专家马通先生的新作《伊斯兰思想史纲》填补了这一空白。还是师从先生的时候,我从他那里汲取了不少关于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知识。虽然大部分是耳食之学,但究竟有转益多师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我首先得承认自己在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方面是个初学者。在我的学术生涯中的前期,我花费了20年左右的时间研究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献,而对中国伊斯兰教则一无所知。我几乎完全没认识到:中国穆斯林甚至著述了有关伊斯兰教思想的重要的和原本的著作。只是在1995年我才获悉了有关“回儒”一词。“回儒”是那些在17世纪中期开始用汉文撰写有关伊斯兰教著作的中国穆斯林学者。 在我发现这些汉文著述以前,我曾经用了数年时间学习了伊斯兰教形而上学、宇宙论和心理学知识。此外,我保留了对中国古代经典特别是《易经》的强烈兴趣。10年前,我出版了《伊斯兰教之道》(The Dao ofIslam)一书。在书中我试图揭示伊斯  相似文献   

6.
文明对话与大中东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世界在抗议和反对“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文明对话的主张,美国在伊战后提出了全面控制和改造中东的大中东计划。本文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文化、改革文化和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归纳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美国大中东计划出台前后,开展改革初期的文化观察点和当前处境,旨在引起我国回族学者的关心和兴趣,推动、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前 言在世界艺术的大花园中 ,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特色鲜明 ,别具一格。伊斯兰教吸收了早期阿拉伯人的审美观念、态度和情趣 ,并从理性上深化 ,以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支配着穆斯林的审美心理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别具风格的阿拉伯伊斯兰艺术。本文试着归纳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特征 ,并从艺术和宗教的关系角度分析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二、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特征阿拉伯伊斯兰艺术不但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并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尽管如此 ,阿拉伯伊斯兰艺术仍然不乏一些较为明显的共性特点。1 .阿拉伯伊斯…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回回"、"回民"或"回教徒";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称"儒生".遵从儒家学说的中国回族知识分子,就称"回儒".明清时期回儒翻译阿拉伯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也包括了他们研究的方法,提出的学说理论,与创立的学术体系等.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国理学,一是阿拉伯伊斯兰理学.回儒是学通四教的大学者,也是回回理学的创立者,他们既精通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三家的学说和思想,也十分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和观点.回回理学实际上是中国哲学中理学和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的唯理派--主要是苏非派--交融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回族学者、中国当代阿拉伯文化泰斗、阿拉伯语教育家、阿拉伯历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纳忠先生 ,由于在中国阿拉伯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工作中和弘扬阿拉伯文化方面的卓越成绩 ,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届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沙迦阿拉伯文  相似文献   

10.
余振贵 《回族研究》2006,(2):114-114
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的阿洪和学者,著译颇丰,有《四典要会》、《大化总归》、《朝觐途记》等数十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著作和译作,阐述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礼仪、哲理以及天文、历算、地理及阿拉伯文法知识。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云南一派的开创人,曾经培养了一批兼通阿拉伯和汉文化的优秀人才,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马德新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作,不仅是中国部分地区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而且流传海外,扩大了中国伊斯兰教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马德新在清朝后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一方面沿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两国之间就有经济文化交往。至17世纪后,随着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及中东一带游学人数的增多,两国穆斯林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也有一些传教师东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学理,一大批伊朗伊斯兰教哲学家的关于认主学、伦理学、教法学、教义学的著作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学者将这些经典从波斯文、阿拉伯文翻译成汉文,介绍给中国穆斯林群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伊朗伊斯兰哲学思想东传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一、伊朗伊斯兰哲学著作对中国穆斯…  相似文献   

12.
已故北京大学东语系马坚教授(1906~1978),著名的穆斯林学者、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埃及8年,专攻阿拉伯语,造诣精深。一生致力于阿拉伯语的教学与伊斯兰经典的阐释与翻译,是我国高等院校阿拉伯语专业教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学养深厚,成果丰硕,在阿拉伯语界及中阿文化交流方面享有崇高的威望。学品、人品、文品高尚可敬,为后学楷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李振中教授,50年代留学埃及,归国后与马坚先生共事十余年,对先生经历知之甚多,近年又多方收集资料,历经数年,几易其稿,撰成《学者的追求———马坚传记》,全书14章,分别为:一、初识;二、沙甸启蒙;三、在爱资哈尔大学;四、《中国伊斯兰教概况》;五、《论语》阿拉伯文译本;六、麦加朝觐;七、艰难的岁月;八、明朗的天;九、辛勤耕耘;十、硕果累累;十一、风云突变;十二、《古兰经》中译本;十三、生平年表;十四、译著作一览表。全书共20万字。为彰先生事迹,本刊选发其中5章,以使读者先睹为快。全书年内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敬请读者注意购阅。  相似文献   

13.
伊本·阿拉比是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苏非派长老。他一生著作丰富,有《麦加的启示》、《智慧珍宝》等,是伊斯兰教的思想宝库。他的影响已超出了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的范围,成为中世纪伟大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埃及近代学者穆罕默德·伊玛尔,学术成就斐然,著作等身,他的《伊斯兰思潮》是研究伊斯兰思想史不可多得的名作。该作品从史学角度详尽论述了伊斯兰史上每一个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学界全面了解伊斯兰文化内涵与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希 《回族研究》2012,(3):44-49
马复初是清末著名的穆斯林思想家,其《本经五章译解》是对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天方性理》中《本经》的阿拉伯文翻译和注释,在中伊文化交流史上占居特殊地位。如果说刘智采用儒家术语表述了以苏非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汉语伊斯兰思想,那么马复初则是将这种汉语伊斯兰思想主动介绍给伊斯兰世界的第一位中国穆斯林学者。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这本长期流传于经堂教育中的著作,并简单考察几个关键哲学术语的阿拉伯语和汉语相互转译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刘智主体思想的最终来源,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思想和伊斯兰思想在交流对话过程中能在何种程度上及何种方式上为对方所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的兴起和代表学者  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一直在穆斯林中祖辈相传,从不向非穆斯林的汉族宣教,也不参与中国历代儒、释、道为代表的三教论辩。因此,形成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汉族对伊斯兰教义、礼仪很不了解,他们更多地把伊斯兰教看作是一种民风民俗。如何用汉文著述向广大的汉族人民宣讲伊斯兰教,使他们能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伊斯兰教,消除误解,有利于回族等族穆斯林的生存发展,这个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中国伊斯兰教的面前。还有一点,自唐、宋,特别是元代,大批中亚、波斯、阿拉伯穆斯林迁徙到中国内地。一开始…  相似文献   

18.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闽 《回族研究》2002,(1):65-69
1 8、1 9世纪之交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阿拉伯文学和伊斯兰文学的影响下 ,特别是 1 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哈菲兹的作品中受到感悟 ,怀着一种异于穆斯林的感受和目光 ,对东方世界的演变有着深刻的认识 ,并采用东方的素材 ,以完美的艺术形式 ,通过《东西诗集》向人们展示了远离西方文明、绚丽多彩的阿拉伯世界。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对伊斯兰思想的景仰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收藏有一批阿拉伯文和龙图案装饰的、铸造于明代的伊斯兰青铜器皿,如果它们是真品的话,它确实反映了中国伊斯兰文化和中国穆斯林工艺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伊斯兰器皿中龙的图案出现,证实了明代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