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二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历经四次修改。本文简略概述了宪法修改的思路,论述了修改的重点内容,特别对历次修改的共同特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现行宪法是 1982年颁布实施的。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宪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使宪法规范反映变化了的社会现实 ,是保持宪法权威的必要之举。 2 0 0 4年的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是在遵循现行宪法原理下制定的 ,它的通过使宪法的原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宪政的基础与依据。宪法修正案是对宪法的完善和补充,它体现了宪法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效力。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正案体现了宪法规定由国家公权力向公民私权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国家的整体意识向公民个体意识,由一党执政向全民参政,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并始终贯穿民主和谐思想。宪法修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宪政意义,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972年11月,孟加拉国制定的宪法规定了孟加拉国的政治、经济、公民权、外交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成为了孟加拉国民主政治的起点.从1973~2004年间,孟加拉国议会对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权、领土、公民权、妇女参政等内容先后形成了14条宪法修正案.孟加拉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正,显示了孟加拉国宪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1972年11月,孟加拉国制定的宪法规定了孟加拉国的政治、经济、公民权、外交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成为了孟加拉国民主政治的起点。从1973~2004年间,孟加拉国议会对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权、领土、公民权、妇女参政等内容先后形成了14条宪法修正案。孟加拉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正,显示了孟加拉国宪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1982年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了规定,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权保护体系不完整,缺少人权保护一般条款和人权受侵害时的宪法救济手段.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虽规定了人权保护的一般条款,但并没有规定人权受侵害时的救济手段.在论述我国的人权保护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人权保护体系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经过了4次修改,修改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具体阐述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与宪法的某些规定不适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通过宪法的修改和完善,可使得宪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宪法关于私有财产保护规定的历史演变,阐释了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内涵的界定及对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的完善,论述了现行宪法的修改,对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全民宪法意识,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明确目标,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目标的内涵定位;其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目标的系统定位,也是国家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私有财产权是保障人权、建设法治的基石,又是促进经济繁荣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私有财产权保障构成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民拥有的私人财产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私人的生产资料,宪法第13条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群众保护私有财产的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宪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权保障制度:明确了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确定了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基本原则;重申了私有财产权的内容及界限应当符合法律;增加了征收补偿条款,从而形成了由保障条款、限制条款和征收补偿条款构成的较为完善的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人性尊严的伦理价值及其宪法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尊重“人性尊严”作为一项基本的伦理原则,其意是强调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或尊严,必须加以尊重与保护。二战以后,“人性尊严”纷纷入宪,开始逐步由一个文化、宗教和伦理上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法律用语。“人性尊严”作为最上位的宪法性规范和价值理念,不仅是基本人权之一,而且也构成了现代法律的内在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阶段是否应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它为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现阶段是否应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它为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当下对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定位和描述混淆不清。通过对"五四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五四宪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不是制宪而是修宪,其历史地位不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应当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相似文献   

15.
现行《宪法》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产物,同时为党在未来的自我革命预留了制度空间,其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勇气,其序言中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构成党的自我革命的方法路径,其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定则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载体。坚持自我革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的核心内容被规定在国家根本任务中,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修正认识偏差以便对国家根本任务作出科学设定,还应增强党的先进性以便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国家根本任务。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自我革命与人民民主并非互斥而是相辅相成,人民民主为自我革命提供外生动力,自我革命使人民民主更加真实有效。为了长期有序推进自我革命,必须以宪法为基础构建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一方面,自我革命本质上属于党的建设活动,而这是党内法规的规范重点,因此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中的党内法规不得抵触宪法;另一方面,部分自我革命活动已转化为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这要求根据宪法制定相关法律,以便监察委员会等国家机关履职有完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的宪法成长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主题 :其一是“从专制到民主”,它反映的是法律文化所依托的政治制度架构方面的变革对法制转型的影响 ,以及法制转型过程中法律所表现和确认的政治内容上的变化。其二是“从人治到法治”,它一方面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中 ,政治结构中统治方式的变革 ,另一方面 ,反映的是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特别是法律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变化。因之 ,从制度上考察近代以来特别是 2 0世纪前 5 0年 ,中国社会从传统专制制度下的人治主义统治方式向现代民主制度下的法治主义统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中国法律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 150多年前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不仅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战斗檄文 ,同时也是取得政权的各国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犹如一座跨越世纪的路标 ,把人类社会引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好境地。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意义世界的生成,与其对经济活动的讲述大有关系。经济活动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在世情小说中自然而又隐性地自成一套叙事系统,为文本植入了特殊的意义。以经济视角看《红楼梦》叙事,其人物与经济相关的行为,如收入、分配、理财与消费等,均值得做深入文本内部的细究和详察,作为财富象征的金银也成为携带意义的符号。不正常的收支、奢靡腐朽的生活是以贾府为核心的四大家族败落的主因,其折射出贵族地主阶级崩溃的必然。月钱、年物等的分配叙事在小说中常常浮现,其并非无关紧要的“闲笔”,实则暗伏各种欲望之下的人物关系和家庭内部矛盾。王熙凤和贾探春在持家理财上的策略异趋,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凸显了“末世”毁灭一切价值的悲剧意义。人与物、欲望与幻灭的关系,既是文本最深层的隐喻,也是《红楼梦》经济叙事最重要的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我国知识产权刑法规范体系进行了大幅修改,不仅加强了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规范供给,而且彰显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从具体内容来看,《刑法修正案(十一)》对知识产权刑法的修改,主要表现为通过增设新罪和拓展旧罪的方式扩大知识产权刑法的规制范围,通过调高法定刑的配置加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处罚。透过知识产权刑法规范可以发现,此次修法充分体现了全面保护知识产权、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和法秩序相统一的最新立法理念,这些立法理念对知识产权刑法相关条文的理解与适用具有重要意义。《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正式施行,应当对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和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罪等罪名的构成要件要素进行系统解释,以便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目的能够在司法层面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0.
敦煌写卷《庐山远公话》讲述庐山远公的传奇故事 ,是以东晋高僧慧远为原型 ,经说话人辗转流传、不断丰富加工而形成的一个抄本。其中一部分内容以慧远生平事迹为基本线索来铺张敷衍 ,更多内容则完全不依史实而构撰 ,“话说”的性质十分明显 ,虚构的成分占主流。本文从该写本的虚构入手 ,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比较分析 ,揭示其虚构在讲唱文学发展过程中所显现的特殊意义 ,并试图寻绎佛教以讲唱方式在中国传播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