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知识论构成的一部分,信念论主要研究有关信念的性质、信念与知识的关系、信念与理由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关于信念的性质,当代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把信念作为一种以命题方式表示同意的态度,二是把信念作为一种倾向、意向,三是把信念作为实践利益考虑的产物。在信念与知识、信念与理由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当代西方最为激进的主张是否认信念存在的"消除主义",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奥迪对"理由"做出的界定与分类,对理由与信念之间的结构性与解释性联系的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属于信念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信念是世界观的本质部分,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信念具有坚信感、稳定性、动力性.信念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从个体的情感、兴趣与需要出发,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运用正确世界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信念形成的主要途径.科学正确的信念对个人和社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它能促进人格的完善,给人以信心、勇气和毅力,能主导人生的重大抉择.所以,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人生信念和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3.
科技主体由科技人员和载体形式两个层面所构成 ,科技主体发展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当代社会中科技主体发展的最佳模式当属最能体现社会化、创新性的载体形式 ,其中国家创新系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科技主体载体形式的创新模式。无锡科技主体载体形式的多样性为全国科技主体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榜样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一个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可区分为技术层面、社会关系层面和价值观念层面,并表现出进程加速化、内容多样化、方式内在化、效应双重化等当代特点。当代全球化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引发或加剧了一系列全球问题,因而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反全球化运动。而当代思想界对所谓普遍价值、普遍伦理的探寻,为解决当代的全球问题、走出全球化的困境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文化动物,需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作为社会动物,需要维护消费秩序。在当代的现实中,大众文化消费形态无限展开,精神消费品的生产构成社会文化、艺术的主要层面,使得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得到自我心理享娱。在日常生活的直接证明中,艺术才有可能获得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当下这种变化预示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文化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必须广泛依赖社会和美学境遇———形式和公众的困境———物质形态与精神状态的限定———这是当代社会和大众文化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校园里的主角、"象牙塔"的精英阶层,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更影响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深入分析"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四个方面深入研究其内在原因,并且分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五个方面探讨"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科学路径,以提升"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完善他们的个人素质,从而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当代大学生出现了理想和信念淡化的趋势,因此,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为此,应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进行探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典型和楷模引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并要注重运用当代先进的手段和多种形式,提高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韦伯把伦理划分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并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信念伦理。信念伦理要么是神秘主义救赎宗教的产物,要么是出世救赎宗教的产物。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真正的救赎宗教,其伦理也非真正信念伦理。中国传统社会的世界观是关注经验世界的,是关乎天地人的政治哲学;关心的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因此,关系和谐伦理抓住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本质特征。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都关注经验世界;但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当代社会,随着新的哲学文化的产生,关系和谐伦理和责任伦理呈现了统一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西方政治制度史和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两个宏观的层面对国内学者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又从国体与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具体的各项政治制度包括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具体层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最后,总结了国内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中的劝学是指中国古代儒家以一定的形式,来鼓励个体或群体践仁、修礼、尚德、学习,它包括劝学形式和劝学内容两个方面。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史上,儒家劝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和传统,在发展上它体现为五个段落,即:以“克己复礼”履忠践仁;准拟“大人”涵养素质;学习不已陶冶情性;独尊儒术依经取士;科举制度尽收英才。在此五段落的进行中,儒家劝学表现出特定规律和当代社会价值。其规律为:劝学方式具有继承性;所劝之学的内容具有扩展性。其当代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极好的道德人格仪范;二是提高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三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信仰为儒家思想的合理定位提供了可能。而以西方宗教优先的价值判断体系为儒家争取价值地位的做法,无益于真正把握儒家思想的实质。仁构成了孔子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孔子对仁的超越性追求,充分体现了儒学的道德追求与道德信仰性质。从孔子行仁的方法和行仁的途径来看,儒学与宗教信仰有明显的不同。儒家哲学既不属于宗教信仰,也不属于理论哲学信仰,它重在道德方面,故此属于实践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2.
孔府的自然物信仰主要包括祭北斗和祭日晷。祭北斗仪式与恢宏隆重的祭孔仪式相比,简而又简,且被特意遮蔽掩盖,显示出孔府把不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文化信仰遮蔽起来,以示圣裔独尊儒家文化,尊崇隶属道教范畴的北斗信仰,实质仍是维护儒家思想。祭日晷此独特的信仰方式,更深层面地反应了孔府自视傲于封建王朝之上的心态。孔府对于诸多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信仰与敬奉,是孔府维持神圣地位不懈努力的具体表现,皆是以孔府自身的切身利益为旨归,只是某些敬奉的方式因朝代的更换而有所变动,其信仰并未摆脱实用功利性色彩,凸显出崇儒重道的文化实质。  相似文献   

13.
"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是我国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形成.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但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产生于对鬼神信仰的基础上,故孔子只能以"不语"怀疑之.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书院儒学传播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清代书院对士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学。日常讲学承担了书院的主体教育职能,无疑成为书院最主要的儒学传播途径。其特点是"半教半学",非常重视师友砥砺、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生徒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藏书、刻书是书院的重要特征,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祭祀作为书院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儒家道统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精神信仰层面传播儒学。此外,书院还通过命名题额、嵌碑立石、匾联语录等多种环境熏陶途径将生徒纳入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中,早期道家虽然使用了 “自然”或是与之相关的以 “自”为名的一系列 术语,但这些术语所指示的内容却不是现代政治哲学语境下的 “自然状态”。老子及黄老道家所讨论 的 “自然”主要还是一种无为政治的结果。当然,先秦诸子中仍不乏对政治国家产生以前的人群状 态的关注。《商君书》及 《庄子》中描述了某种朴素、无争的自然状态。而墨子、荀子和韩非子则认 为在政治国家产生以前,人群处于一种相互伤害、充满纷争的混乱状态。他们对于自然状态产生的原 因又有着不同的认识,并据此给出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学界认为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然而 ,若从跨文化交际的两个基本内容 :文化本质的研究及人们交际行为的研究来看 ,则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儒家代表作《论语》已具备之。《论语》不仅就现代跨文化交际学提出的文化差异性、交际差异性、交际和谐性进行了探讨。同时 ,孔子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宗旨也与现代跨文化交际学相似。在这一意义上 ,《论语》可称得上是“跨文化交际学”的雏形 ,孔子则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先驱倡导者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的方法与过程,治道过程中"德、政、治、法"是合一的。西方政治哲学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强调的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立场,其政治理论是"契约论",与中国"德化论"并非同一起源,反映了"内在超越"思想与"外在超越"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是孔子地位跌荡起伏、重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历经唐末五代丧乱后,在宋初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儒家面临崩坏边缘,作为儒门先圣的孔子,其社会地位也伴随儒学地位的低落而跌落。与此同时,则是世俗认知中佛学及其人物地位的不断上升。南宋时,孔子地位持续跌落,后者地位远超前者。在宋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供奉孔子的建筑年久失修、祭拜孔子的仪式常年荒废,在书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孔子地位也受到道释人物形象的挑战,甚至有优伶以孔子为戏。无论是孔子的无形思想,还是孔子的有形塑像,都面临失去原有凭依与地位的困境。为重树孔子地位及儒学权威,宋代士大夫不懈努力,如王安石儒学创新高度和地位超迈先贤,可与孔孟比高低;二程发挥孔孟绝学创立"洛学",经后续传播演进,至南宋朱熹集大成,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思想体系,其贡献等同孔子;宋儒也利用书院及州县学极力抬高孔子地位,同佛、道争夺生存空间。南宋理宗正式将"理学"升至官学正统地位,同时也热衷于佛教,此为儒佛认知转变之重要导向,许多士人也倾向于儒佛并重,三教并尊。此后,长期以来儒佛发展偏失的趋势发生重大变化,儒佛地位得以重新调整和建构,二者走向均衡发展趋势。孔子地位又有所上升,也再次为后世孔子及其学说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东南学道之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子游氏之儒"及其开创者言子研究寥寥,至今知之甚少。本文就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基本思想、荀况为何竭力贬斥"子游氏之儒"、"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帝信仰的形成、东传日本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帝信仰形成于唐,至宋广为流播,历经元明清各代,备受推崇,深受民众信奉.宋元之际,大量的中国僧人和商人往返于中日之间,关帝信仰遂东传日本.伴随着长崎中日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东渡迁徙,关帝信仰迅速流入长崎并传播各地,不仅在当地华人中极为繁盛,而且还对日本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关帝信仰的东传来探讨中日两国神灵信仰之神韵,实为研讨两国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