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了贫困者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穷人,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不仅是短缺的,而且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作者吸收了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社会脱离"概念并做了初步分析.当前以贫困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者身处社会脱离状态之中,他们的职业身份、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与社会生活的主流之间存在距离.不过,这些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走出社会脱离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权利与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文化与制度的局限,从权利与排斥的双重维度对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为人们认识贫困拓展了新的理论视野.从权利的维度,贫困意味着穷人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基本福利权、特别是社会权利的被剥夺.从排斥的维度,贫困被视为边缘化或隔离化的过程,意味着穷人的社会参与权的被排斥、没有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因此,反贫困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文章运用社会权利贫困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社会权利贫困的“中国现象”,其中包括现行法规没有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明文规定的权利难以得到强制实行、弱势群体缺乏参与制订游戏规则的权利、城市贫民的人格尊严严重缺乏,以及一批特定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严重不足。通过总结美国反贫困政策演变和不足,文章提出了治理中国城市贫困的四个基本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5.
里约热内卢的暴力:休闲方式、吸毒和贩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意在阐明贫穷与毒品零售之间的关系 ,探索在贫困街区导致经济、社会和政治变化的此种售毒机制。我们当然不可忘记暴力和贩毒借以兴旺发达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化这一历史背景 ,但本文着重探讨的却是几次实地考察、特别是 1 997— 2 0 0 0年间的最后一次考察所获得的数据。这次调研把有关犯罪的数据和若干社会指标两相对比 ,而从里约热内卢 3个区———市内最为富有的科帕卡巴纳区、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提胡卡区以及主要是穷人居住的马杜莱拉区———关于售毒吸毒的族群资料这个角度加以观照 ,从而描述那些年轻的城市贫民在成长期如何遭到毒品交易中某种危险的精神气质的吸引 ,其中许多人因此而丢了性命。  相似文献   

6.
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者花了大力气去定义和衡量贫困。他们使用了三种解释宽泛的概念———经济状况、能力和社会排斥。这些思路对于理解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贫困大有助益 ,但每种解释概念都日趋复杂 ,以致主张它们的人都觉得不必使其相互结合。无奈贫困问题跟人的整个状况相关 ,经济状况、能力和社会排斥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单独涵盖贫困的方方面面。整合这些思路、选择适当的指标、获得更有意义的发现 ,对于贫困研究来说已至关重要。我在这篇文章里指出 ,这种整合的方法将会丰富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在评定一个人是否贫困时何为重要 ?造成一个人贫困都有哪些原因 ?  相似文献   

7.
城市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对城市贫困概念的界定是有争议的,但它也有一个相对稳定合理的内涵;城市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社会背景,也有个人方面的微观原因。文章对城市贫困产生的后果及治理城市贫困的对策问题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性暴力、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传播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前提是:艾滋病是一种有性别倾向的泛流行病。作者指出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模式如何由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建构。其原因部分在于妇女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受社会文化期待的控制,受妇女社会地位低的影响。本文以非洲国家马拉维的个案为例,说明性暴力对妇女艾滋病易感性以及妇女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的影响性质如何,程度如何。文章特别注重性暴力概念的形成以及当地经济和渔业中的性交易,并关注性别和性的建构,因为它影响着文化习俗以及妇女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本文认为,马拉维妇女所处的环境,在社会、法律和政治经济上维持了不平等的性别权利关系,这种关系助长了针对妇女的暴力,使她们面对艾滋病的感染和自身性健康、生殖健康权利的侵害而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9.
贫民小本借贷,是由国家为贫民提供小额、低息贷款,帮助贫民依靠自身力量来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这种贫民救济的方式,符合近代以来社会救济领域变"消极救济"为"积极救济"的发展潮流。但是,贫民小本借贷在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问题,取得的救济效果也差强人意。为此,民国政府在将贫民小本借贷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贫民小本借贷的制度变革,最终在扶助农工商、救助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王笑  刘一芙 《理论界》2013,(7):82-84
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受到经济条件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儿童的身体健康对于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家庭条件引起的儿童的身体健康的差异显示出贫困儿童在其生命的起点所处的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地位源于贫困又使其滞留于贫困,这个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由于各方面的社会排斥而变得异常渺茫。目前所实现的健康公平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忽视了儿童早期的饮食和喂养,而且对于同等需要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界定。因此,要使贫困儿童能与其他儿童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在经济复苏背后,美国印第安社会依然被贫困困扰。笔者从美国的福利制度转向对印第安经济的影响入手,探索导致印第安人贫困的政治、文化因素,认为其根源存在于主流社会的排斥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12.
贫困研究存在经济视角、能力视角和社会视角,它们分别关注经济贫困、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斥,与此相适应,贫困治理也经历了一个范式转变的过程:在治理主体上,从民间慈善为主到以政府救助为主,进而到政府、企业界、民间组织共同治理贫困;在治理方式上,从救助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进而到参与式扶贫;在治理目标上,从强调改善经济贫困,到强调克服能力贫困,进而到强调缓解社会排斥.贫困治理范式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汇江 《人文杂志》2004,(3):164-169
本文从贫困群体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文章认为 ,由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缺乏就业机会 ,开始出现长期化和相对固定化的趋势 ,具有较强的贫困群体意识 ,他们正逐渐从主流社会中脱离出来 ,表现出了与社会分裂的趋势。因此 ,从有利于城市贫困群体社会融合的角度出发 ,城市反贫困应注重采取的措施是社会救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要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难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实施“准就业” ,以社区建设促进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在经济复苏背后,美国印第安社会依然被贫困困扰.笔者从美国的福利制度转向对印第安经济的影响入手,探索导致印第安人贫困的政治、文化因素,认为其根源存在于主流社会的排斥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国家,结束独裁统治和恢复合乎宪法的文官政府并不能保证全体公民的基本公民权利和社会与经济权利。制度权力结构没有随着政权的改变而发生变革。对经济与社会权利的结构性侵犯持续发生,威胁着新的民主国家的政治成就。本文从人权角度评估了过去20年里中等发展国家发生的民主化浪潮。我们认为,社会排斥和非法暴力持续存在是民主化有效实现 的主要障碍。它们否定了平等和自由的基本原则,使充分的公民权利——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得以行使的条件难以具备。在北与南、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经济鸿沟日益加深之时,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呢?巩固民主化进程能否成功,取决于联合行动,即国家要采取坚决措施,市民社会要动员起来,国际社会要支持,各方齐心协力向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非法现象开战,保护当代的主要受害者——穷人。  相似文献   

16.
康超  李小文 《兰州学刊》2010,(8):105-108
文章在已有的社会排斥理论背景下,试图以社会排斥理论为理论支撑点,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从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对城市社区"三失"青少年面临的社会排斥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他们面临社会排斥的原因,最后就此提出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贫困:对人权的侵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无法界定贫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是笼统地解决贫困问题,还是只顾极端贫困,在这两种意见的矛盾中有某种含糊,由于这种含糊,民主国家无视贫困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动因。结果,对极端贫困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们成为公开的目标或重点时,恰恰侵犯了它们在形式上应该表达的基本平等权利和尊严。于是,扶危救困的措施不仅没有提供摆脱危困的出路,反而使危困人群安于穷苦,在受人恩惠时庆幸自己不致有极端贫困之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靠施舍的最低福利而生活,他们没有“权利”。在一个宣扬没有工作就没有人权,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将贫困视为一种不可避免、不可回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社会急剧变化,戏剧性地改变了孟加拉妇女的生活状态。世代为公共领域所忽视和排斥的妇女,如今进入全球化的世界,深深卷入了国外援助、迁移、人口拐卖、工厂就业和都市化。加入劳动力、参与政府事务和非政府项目、向中心城市和其他国家移民的妇女人数猛增,提高了她们在社会上和政治中的可见度。妇女现身于市场和公共空间,获得资源的机会增加了,能力增强了,但是人口中的一大部分也因此成为极易遭受性暴力、职场压迫和宗教迫害的弱势群体。本文在当代性别赋权(empowerment)与发展话语的框架中审视针对妇女的暴力猛增的现实,指出孟加拉目前的发展政策试图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提高妇女的福利,而妇女实际上在经济和社会变迁中面临着新的更严重的暴力。  相似文献   

19.
在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已经扩展为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复杂概念。建构有效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以帮助穷人提高可行能力,有助于穷人在财产积累过程中改善经济生活。这一政策体系体现了现代社会救助理念的重要转变,即由维持消费到促进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贫困,这个在转型时期越来越凸显的社会经济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后就一直被社会所关注。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做出过分析,但是从“社会资本”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寥寥无几。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以四川省成都市和南充市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来分析社会支持网络与我国城市贫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小与我国城市贫困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为此构建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