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台湾小说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台湾文学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台湾现代文学则更是在席卷全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台湾现代进步文学,与祖国大陆的新文学运动遥相呼应,声息相通,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是这些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巨大贡献,不仅表现在以《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内容与形式崭新的白话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以毫不调和的战斗姿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风暴;而且以高度的政治警惕与彻底的革命精神,在“五四”时期严密注视一切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坚守与扩大文学阵地,捍卫与发展文学革命成果,并清醒看待新文学阵营统一战线队伍中不坚定分子的分化,坚持将“五四”文学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3.
一、艾青之前诗人们的三个困惑我国是一个诗的大国,整部文学史几乎是一部诗歌史.诗歌的辉煌成就既是我们中华的骄傲,也成了民族习性的历史积淀.“五四”时期,在那种“群生辍响,荣华收光”的情况下,青年诗人郭沫若象一头雄狮怒吼了,他的火山爆发般的自由体诗歌很快就占领了诗坛,开辟了道路,赢得了声誉,诗集《女神》成为继鲁迅小说集《呐喊》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又一座纪念碑.①从此,我国诗坛上渐次形成了一种与几千年来传统的押韵格律迥异的诗体——现代自由诗.  相似文献   

4.
老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颇有建树,被称为戏剧大师.然而他的戏剧创作之路与小说相比,绝不平坦,而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这一点可以从《老舍书信集》中得知.可以说正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老舍从事“文协”工作之后,才被逼上梁山,从事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戏剧创作,期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正是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文协”的无私奉献才使得他最终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6.
张瑞英 《齐鲁学刊》2006,1(3):103-108
齐鲁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注重平民意识和民本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东现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的解放”和“平民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原创的齐鲁文化精神相契合,山东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照传统文化,赋予齐鲁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颜进 《云梦学刊》2005,26(4):81-83
进化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有力理论工具。它在新文学运动的三个阶段过程中,始终作为一种理论武器,推动着“五四”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之作,从它问世开始,就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起文学史家和研究者的瞩目。文学史家王瑤先生从新文学运动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讲话》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与集中概括,并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些研究者则联系《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文学创作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来评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认为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文学创作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作品表现了新的人物和新的时代,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和篇章。  相似文献   

9.
《晨报》附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考察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与《晨报》附刊———五四时期著名的一份报纸副刊———之间的互动关系,借此阐明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学生存空间,那就是:日常的文学生活是以期刊为中心开展的。  相似文献   

10.
<正> 1982年3月底到4月初,山东大学主办的老舍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这里就部分论文和讨论情况,作一简要综述。关于老舍的思想发展和总的评价多数同志认为,过去我们对老舍的思想发展和总的评价上,是偏低的。如在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曾引用老舍在《〈老舍选集〉自序》中的一段话:“自幼儿过惯了缺吃少穿的生活,一向是守着‘命该如此’的看法”,便加以推论说:“这两句简单的话,虽然是说他在‘五四’以前那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它不仅科学地、精辟地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而且结合中国革命文艺的实践,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方针、政策问题,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议     
在文艺学研究方面,还应多介绍一些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发展史的研究和评论,以及“五四”以来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评论,并向读者介绍一些解放二十九年来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3.
采撷生活中的诗──甘肃1993年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述评刘珙近年来,我国当代文学领域出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少有的报告文学热,我省的报告文学创作也以其独具的社会历史的和美学的特征涌入了这一潮流。八十年代中后期查汉河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扬闻宇、朱...  相似文献   

14.
论茅盾前期对文学与人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伟大的文学家总是在探讨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过程中寻找文学的地位和价值.从文学与人关系这个特定角度来考察,西欧中世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其主导倾向是“非人的文学”.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的发现”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这在人类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辟了一个真正的“人的文学”的自觉时代.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变迁史上真正的“人的文学”的自觉时代.伴随着以“人的发现”为核心的现代文艺思潮的澎湃腾涌,周作人第一次在中国文坛上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鲁迅首先创造了以《狂人日记》为标志的人的文学.周氏兄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绩建构起一个全新的“人的文学”的价值观念系统,它同中国封建性的“非人的文学”的价值观念系统形成了整体性的对立.茅盾在《关于创作》一文中对五四文学革命作了这样的概括:“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期新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15.
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晋阳学刊》2008,(6):105-110
五四时代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的文学作品蜂拥而入。《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和号角,自然承担起了翻译的重任。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不容忽视。《新青年》共翻译了40多位外国作家的10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以屠格涅夫、泰戈尔、莫泊桑、王尔德和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居多。从对源语作者定量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会发现《新青年》当时的翻译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现象,但这在当时却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五四”时代第一个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以《女神》诗集登上“五四”文坛,树起革命浪漫主义的旗帜,为新诗开辟了发展的道路.郭沫若在新文学领域,以诗人的热情,在艺术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成为诗剧和历史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有独创精神的戏剧家.郭沫若的诗剧《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是《女神》诗集绚烂夺目的奇花,是清新悦目、别开生面的中国现代新诗剧的开创性的作品.郭沫若从诗剧创作开始,走上新的历史剧创作的康庄大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历史剧作家,为历史剧创作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在“五四”时代的诗剧创作,正如有的评论者早就指出的,是“在蔓延的野草中特然孤立着的一枝苍松”,是“警聋启聩的创作界的明星”.  相似文献   

17.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 ,在抗战时期特殊文化背景下 ,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 ,显现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在新文化与新文学转型中民族解放意识、政治地域色彩及开放与多元的现代语境。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催生而出现的,在理论与创作方面都受到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即个人主义话语。在新文学的理论指导层面,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新文学内容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前者倡导的发展个性、个人自主引发了新文学创作初期爱情、婚姻题材的滥觞,后者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使新文学在注重自我表达的同时具有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 郭枫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他始终是把散文当作“美文”来写的。从《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到现代散文,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美文”传统。“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倡导者冠以“美文”的称谓,明确要求以缜密、漂亮的全新范式,在思想和艺术上超越古典散文,以显示新文学对旧文学的革命性示威。一代又一代的散文家作出了他们的历史性贡献。然而数十年间,自觉地把散文当成“美文”或者“诗”来写的散文家是少数人,而在语言上苦用诗心并见创造的更不多见。郭枫却是执意地在语言上苦下功夫,使之成为“美文”,在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比较诗学的早期实践开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实践顺应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潮流,在推动新文学运动发展的同时,也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上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但中国现代早期的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实践在表现形态上还很不纯粹,也很不完善,远远没有达到比较诗学学科阶段所具有的规模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