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内蒙古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内蒙古1988~2006年问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自回归与异方差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内蒙粮食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土地利化肥施则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利化肥施用达到极限时,技术进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代表性粮食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中国23个稻谷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判断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增长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稻谷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较为稳定,观察期内劳动力、农业机械与化肥产出弹性均值分别为0.066、0.050和0.005,其他要素整体趋势波动较大,均值为-0.459。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劳动力投入和其他要素间替代关系显著较强,化肥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关系较弱。不同功能区稻谷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土地生产率,数值差异明显。因此,中国稻谷生产已从土地生产率导向路径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路径,应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因行施策选择适合的粮食生产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3.
樊帆  张明如 《统计与决策》2017,(19):102-106
化肥与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文章计算了湖北省有效粮食单产量与有效单位化肥施用量,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与空间状态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单位化肥施用量每增长1%,有效粮食单产量将增长0.2%左右.预测了轻微与较重自然灾害情况下2015-2030年湖北省粮食的总产量与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量,预测了化肥施用量零增长与每年3.98%速率增长情况下的粮食生产化肥施用量与流失的化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我国1978~2007年的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粮食生产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实际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农村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对粮食生产绩效有显著差异;农业合作化曾促进粮食生产,并改善了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曾使粮食产量迅猛增长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现已达到新的制度均衡。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宜分两步:第一阶段保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使用的制度,完善土地承包制;第二阶段通过新的合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粮食安全是"新四化"实现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镇化增速始终保持在2.5%以上,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可能从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粮食生产。文章定性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多维中介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快速城镇化进程会使得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种植业的比重显著下降,但只有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城镇化率与粮食产量之间的显著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粮食投入产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播种面积对中部地区粮食产量提高有积极影响;成灾面积有显著的负影响;化肥投入有正的影响,但存在过量施肥的现象;种植业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贡献分解与实证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测算中国粮食增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存在虚增或低估某要素贡献率的缺陷,文章通过改进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估计了2003—2016年期间单产、播种面积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巨大成就主要是单产增长贡献,年均贡献率50%以上,播种面积和作物内部结构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0%与10%以上。然而,未来中国粮食增产依靠播种面积扩大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变窄,需要探索新的增产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和内生转置回归模型评价了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外出提升了土地边际产出。不过,稳健性检验也发现,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存在衰退效应,在劳动力外出前3年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较大,3年后其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递减。而通过追加化肥等投资来替代劳动,则是农户维持粮食生产、提升农业效率的主要途径。这要求我们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途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90~ 2010年影响黑龙江省农业增加值变化的投入要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化肥使用量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具有最显著的正向影响,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用柴油使用量、水稻播种面积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 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任务.因此粮食主产区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受我国现行土地均分制度的影响,粮食主产区目前的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太小,达不到规模效益.因此,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根据现行政策,经营规模越大补贴越多,也给农户带来了补贴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1985~2008年我国31个省区农业经济发展区域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非随机性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性逐渐加剧,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农业从业人员投入、化肥投入等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影响作用巨大,而土地、农机投入等的空间作用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风险度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现代农业风险分析评估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风险进行了全面度量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正态分布并不是中国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风险的最优概率分布形式;中国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风险总体上并不十分严重,发生减产幅度在5%-15%之间的轻灾可能性较大,而发生减产幅度超过35%的巨灾风险可能性极小;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高风险区域;同时须重视和加强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4.
江松颖  刘颖  金雅 《统计与决策》2016,(14):118-121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维护粮食安全战略意义重大.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8-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生产发展,并结合粮食生产现实状况研究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及其变迁.研究表明:耕地、劳动力、农业机械、有效灌溉率和抗灾能力等因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不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粮食财政支出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了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但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市场扭曲效应日趋明显.为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应重视对耕地数量与质量的保护;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培养职业农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建立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生产资源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南四省资源贫乏地区农户水稻生产现状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西南四省水稻投入产出的指标体系,建立水稻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模型,研究分析了水稻投入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化肥和农药对水稻的产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地、劳动力、种子、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因素,政府的农业补贴和灌溉对水稻产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胡学锋  王鹤 《统计教育》2008,(11):48-55
从农产品生产的投入(即生产条件)角度来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的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生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种农产品的综合能力。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土地与水域资源保障能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生猪及大牲畜养殖能力、农药化肥与劳动要素供给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四个方面一共选取了13项指标,组成广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年至2006年广州市及其所属各区(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粮食生产波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粮食生产波动□曾玉平粮食生产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正确认识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探寻影响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对于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一般情况测定粮食生产波动的方法繁多。目前较为常用的主要有二种,一是趋势百分...  相似文献   

18.
张杰 《统计研究》2016,33(3):72-79
本文利用改进的APG模型框架对中国各省份地区制造业部门生产效率增长进行分解和测算,并针对导致中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的发现是:技术效率和企业净进入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而要素配置效率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由此验证要素市场的发展滞后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内在因素。进一步的检验发现是,地方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是造成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动因,这种干预效应总体上呈现倒U型关系。更为细致的分解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于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效应呈倒U型关系,而对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呈U型关系。这些检验结果均证明,全面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导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对微观经济部门的扭曲性影响,是维持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生产的价格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05,22(3):24-5
一、引言对于粮食生产的研究 ,文献中通常都是从生产函数出发进行的。虽然生产函数测度了粮食生产中要素投入和产出间的技术关系 ,但是它并不能说明农民为什么有时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很高 ,投入较多 ;有时却积极性较低 ,投入较少 ;从而导致粮食产出量的波动起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都取决于是否能够获益和所能获取收益的高低 ,因此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的高低和投入的多少也就取决于进行粮食生产所能获得收益的大小。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 ,生产的收益等于所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生产的成本耗费 ,对于给定的粮…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与劳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要素,制度因素作为经济增长中的非物质要素,因影响生产效率而被长期关注。本文的定量分析表明,中国制度变迁中投入要素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对资本效率、劳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综合的制度效应明显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制度效应并没有改善资本投入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