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中共”“自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兴办军事工业,筹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参与了近代海军建设的全过程,是晚清建设近代海军的实际组织者。关于在这方面的功过是非,许多论者、包括台湾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述。本文着重从他在海军装备建设方面的一些情况说点看法。一、李鸿章积极组织领导了晚清的制器,但始终不主张清廷自己制造轮船。1862年6月,李鸿章奉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命令,率军6500人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洋人联合围剿太…  相似文献   

2.
数十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慈禧修建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巨款”。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海军巨款”有明确的了解。光绪十一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光绪十四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但是,当时所拨海军经费有限,海军衙门遂欲筹款以弥补海军经费之不足。是年冬,奕譞致函李鸿章,嘱其转商两江等省各督抚,量力认筹。广东、两江、湖北、四川、江西、直隶等省先后认筹,共二百六十万两。此款汇存北洋大臣发商生息,分别存入汇丰和德华银行、怡和洋行、开平矿务局。“海军巨款”指的就是二百六十万两这笔特殊的款项。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述论董丛林一、兵戎层面;强弱比较与忧患御侮意识的生发所谓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是指其人通过对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地理上在东方,时人惯以“东洋”称之的日本也包括在内)的比较而获得的思想认识,包括对有关事物的优劣判定、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评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象李鸿章那样长期办理外交、签订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象他那样因办外交而深受时论的攻击和后人的贬斥.梁启超说:“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谤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不但关系到对李鸿章个人的评价,也关系到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拟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概略的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的海军作战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也就是说,如何运用海军兵力夺取交战海区的制海权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日本战时大本营制定的作战计划,便是以日本海军与中国海军争夺制海权为核心,并根据可能出现的日本夺取制海权、中日双方均未掌握制海权和日本丧失制海权的不同结局设计了三种作战方案.而作为被侵略一方的中国,在开战前后根本就没有制定出一个周密完整的作战计划,更不知“海权”为何物,参战的北洋海军执行的是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海军威慑战略.由于李鸿章是当时参与指挥战事的重要人物,又是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因此他的海军兵力运用思想历来为史家所重视.然而,在甲午战争期间,还有其他中外臣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也曾就海军作战纷纷建言献策,可谓全面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近代海军兵力运用的认识水平,其历史地位同样不可低估.其中,张之洞的海军作战方略就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甲午中日海战是世界海战史进入“钢铁时代”的第一次重要的海战。投入战争的中国和日本的海军力量,与西欧列强相比,实是微不足道,但在战略和战术、海军装备等方面,在世界海战史上却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时期,因而这次的海成就具有深远的意义。就中日两国而言,其筹建海军的起点和时间大体相同,但结局却大不一样,其中原因,本文拟做些论述。由于此战争发生于世界军舰装备重要改革时期,这些海军军备变革也直接反映甲午黄海战役,影响于海战的结局,本文也同样子以论析。一、清政府和李鸿章对海军建设的态度长期以来,以陆军为主的观念在清…  相似文献   

7.
加强海军的军备建设是晚清"自强"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是建设晚清海军的实际组织者,他直接参与了晚清海军军备建设的全过程。本文试求从战舰购置与自造、海上火器的制造及引入、海军练兵三个方面探讨李鸿章为晚清海军的军备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姚传德随着我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现代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卖国贼”、“刽子手”等,变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0。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国至今未能实现民办工业化、民主政治化—一这一近代化目标,导致对李鸿章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19世纪70年代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疏于防范,与负责对日事务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有一定关系。李鸿章早在60年代就萌生了“联日”的思想。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极力主张与日本建交,以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侵略中国,并幻想组织东方联合战线。日军侵台事件后,李鸿章“联日”思想一度动摇,但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开始把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而是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方针。后来甚至受日本愚弄,主张“联日防俄”。直到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才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购船置械,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0.
1896年2月10日,光绪帝授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前往英、法、德、美等国联络邦交。李鸿章的出使,是清政府位望如此之隆的重臣的第一次出访。当时在中国攘夺甚烈的列强,对李鸿章此行十分重视,都想把他首先抢到手。因此,李鸿章的出使路线,不仅是一个所经地点和访问次序问题,而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含义和政治后果,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台湾学者李宗侗在所著《光绪中俄密约之交涉与签订》一文中写道,李鸿章在出使途中,于“三月初十日公历4月22日抵马赛,俄派王爵吴克德托密斯乌…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12.
比较李鸿章、张之洞“官督商办”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督商办是清代华资民用企业的一种经营形式 ,系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由李鸿章倡导和推广 ,及至清末“新政”期间 ,又有张之洞极力推行。尽管同是“官督商办” ,李、张二人对之理解和操作却有明显差异。以往论者多有不分李、张而一并评价的倾向 ;也有一些学者虽意识到二人在“官督商办”方面的差别 ,但不曾有人展开过深入讨论。“官督商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为不致误用清末张之洞的“官督商办”来评价晚清洋务运动时李鸿章的“官督商办” ,很有必要就两者在“官督商办”上的异同进行比较。一、股本构成之异同李鸿章…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不仅是晚清倡导海军建设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北洋海军的创建者。在北洋海军筹办过程中,李鸿章不顾顽固派大臣的反对,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积极营建海军基地,多方购买舰炮,培养海军人才,为北洋海军成军做了大量实际的和开拓性工作,推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在当时它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日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此,应该给予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14.
经世思潮与洋务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世思潮与洋务运动周积明19世纪60年代,一场以“采西学”、“制洋器”、发展近代企业为中心的近代工业化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其领导力量便是人们常说的洋务派。在这个复杂的群体中,既有执掌中央枢要和地方军政大权的官僚如奕折、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合肥籍清廷要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揆清廷内政、外交、军事大权二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近日,由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暨省历史学会等数家科研学术机构发起的“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在其桑梓之地安徽合肥召开。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李鸿章的家世及淮系集团的兴衰,和李鸿章的历史评价等问题,在经济、文化、军事和人物综合研究等史学领域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再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与“用”本来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它同道与器、本与末等范畴一样,被用来表述本体与作用的关系。在近代,体用、道器、本末等常常被洋务思想家以及某些维新思想家用来表述对中学、西学关系的认识,成为一个政治概念。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冯桂芬,他在1861年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①1865年,李鸿章更明确地阐明:“中国文物制度退异外洋淀征之俗,所以到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调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之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未,如…  相似文献   

18.
因为电视剧《走向共和》连播的缘故,晚清人物李鸿章又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曾写过《李鸿章传》,对李氏做了一番总结:“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  相似文献   

19.
“阿思本舰队”事件,可谓1862~1863年中英政坛上的大事件。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到中国的慈禧太后,从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外相罗素和其他内阁成员,到中国清廷首辅议政王奕訢、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一干大员,从英国最活跃的对华外交官之一李泰国及海军军官阿思本,到中国最有实力的督抚曾国藩,李鸿章等,都卷入了这一事件。120余年  相似文献   

20.
许多中国近代史著作,在论及中日甲午战争时,无不指责李鸿章严令“避战保船”,致使北洋海军株守威海卫军港直至全军覆灭.近年来,笔者查考了有关档案史料,认为对李鸿章的上述指责是有待进一步商讨的.在此,本文专就李鸿章“避战保船”以及山东半岛战役威海卫之战的战役指挥等有关问题,略陈愚见,求教于专家. 战争与战局发展的简要评析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一场对华侵略战争.日军大本营总的作战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