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月是故乡明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09,(21):43-43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个月亮,每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月亮都有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  相似文献   

2.
鲁迅《故乡》发表近百年了,评论《故乡》的文章已有数千篇,专题评论宏儿的文章却不曾见一篇。原因诸多,主要是过去评论《故乡》多用阶级论、阶级分析方法,着眼点自然就落在闰土、杨二嫂身上,忽视了宏儿。以往评论研究《故乡》的结构,多是在表层结构上作文章,而不是谈深层结构。本文用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评论研究《故乡》,探求宏儿在《故乡》里的意义与价值:宏儿是《故乡》的光明使者。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一位志在四方的游子,是一位永远在路上的旅人,是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化中一个天生的异类。尽管李白并非甘愿老死故乡之人,但他在常年流寓他乡深刻体验了世态炎凉,且始终怀才不遇、虚度岁月白首无成的境况下,其心灵深处依然滋生出与日俱增的浓挚深沉的故乡情结。于李白而言,故乡不但是物质意义上,也是精神意义上的永恒家园。但由于故乡已经物是人非、功业未建不甘身退等原因,暮年李白深陷于苦苦思归而始终未归故乡的精神困境中,注定了客死异乡的悲剧性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4.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鲁迅作品中最让人喜爱的作品之一。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一、回忆中的“故乡”“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故乡。它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一生充满矛盾,于故乡矛盾的态度即其一例.该文从知识分子精神追求存在永相矛盾的两面,即回归自我、实现精神自由无拘的向往与投身社会、参与现实变革的渴望这一理论观点出发,认为周作人笔下的故乡其实存在着两个具有不同思想内涵与不同审美结构的故乡,即梦幻故乡与现实故乡.它们分别反映着周作人作为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一个方面.由此深入分析,该文的结论是周作人于故乡的态度并无矛盾.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我们去认识周作人身上的其他矛盾.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乡》,一九二一年一月写成,同年五月一日《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于是新文学园地里又开放了一朵色泽鲜艳、芬芳馥郁的奇葩。 最早对此文给以高度评价的是茅盾。他在《故乡》问世的这一年就发表了一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  相似文献   

7.
芦苇的哭泣     
曾经,故乡的岚烟袅袅,绿水迢迢,青山环绕,还有那九曲小桥,让我沉醉不知归路。时间匆匆溜走,我时常想起故乡的怀抱,奈何它渐渐模糊在记忆的银河。故乡的美,是一  相似文献   

8.
《故乡的小河》是献给故乡的一组恋歌。关于故乡的苦难意象和崇高意象,构成了互文关系,标示着作者所钟情的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精神生活方式。这使乡村的记忆超越了平凡,具有了某种神性,也使“故乡”成了一方能给人以力量的精神圣地。作者的一次次精神回乡,其实就是一次次朝圣之旅,他从对故乡的回想中接受了精神洗礼,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这当然并非出于宗教的信仰,而是基于一种坚忍的人生态度,说明世俗的人也需要精神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常常就来自他的内心。《故乡的小河》有一种朴素的美,有些诗稍嫌实和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与“五四”时期乡土作家们“感时忧国”、“隐现着乡愁”的写实方式不同,对故乡表现出“拒绝”、“仇恨”的情感倾向,营造出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历史神话和反神话,标志着乡土小说创作情感和写作方式的流变。故乡不再是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寄托,而变成了一种文学性的资源,一种可以诗性抒发和艺术虚构的空间。作家们关注的已不再是故乡的具体内涵,而是对故乡的言说方式。乡土小说创作也从原来的拯民救世的实用性中偏离了出来,走向了主观和抒情性。  相似文献   

10.
王水宝 《老友》2008,(12):8-10
一头银白发,一身中山装,一口家乡话,一腔赤子情。这就是镌刻在江西万载父老乡亲心中的杜平将军。今年是杜平将军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我们的白发将军对故乡的情、对故乡的爱……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作于1921年的小说《故乡》,是一篇具有多重意蕴颇具广度和深度的小说:《故乡》中写了三种意义上的“故乡”,否定了旧中国三种病态人生,它还继承了传统还乡母题,开创了新的还乡模式,塑造了全新的还乡者形象。《故乡》以其特有的情感性、象征性、总结性,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故乡,是一个多么朴素、多么迷人的字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故乡:水是故乡甜,山是故乡青,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我们在故乡的怀抱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长大,之后或背井离乡,或萍踪天涯,然而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境况如何,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并把热  相似文献   

13.
赖广昌 《社区》2012,(14):62-62
总有一幅画,在有月亮的晚上隐现:总有一首童谣,在杨柳婀娜的湖畔响起。似那幅画,如那首童谣,我的故乡,如此熟悉,又离我那么遥远。 我的故乡。她不高贵,只在平凡中闪烁着淡淡的光。朴实的故乡,一如温馨的阳光诠释着她的慈祥,她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疼爱她们的孩子一样,养育了一代代生活在那方热土上的人们。 故乡是一幅平淡而充实的画。  相似文献   

14.
[导语]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可以说是你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那块地域,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寄托。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有时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周必大虽然是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但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各方面皆有建树,在其六百多首诗歌创作中,相当数量是描写故乡风物的,体现了周必大长年在外为官,但时刻眷恋着故乡山水风物的游子深情。  相似文献   

16.
诗人林雪善于在感性直觉中扑捉审美意象,又善于在叙述与抒情中表现深刻哲理。回顾故乡的历史、展现故乡的现在、思考故乡的未来,在视觉和味觉中全面感知故乡景象,并对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给予理性关注,这是林雪诗歌的重要特色。故乡之外的活动即是旅途,林雪的旅途就是诗歌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林雪展示了她对祖国大地、山川、河流,以及人民一如既往的爱的思索,这种爱与思索同故乡之爱是一致的。林雪的诗歌创作也是对诗歌艺术的维护与捍卫。  相似文献   

17.
故乡散记     
南行的汽车,在新拓宽的公路上发出沙沙沙的响声,车窗外路旁的树木一排排问后急速飞过。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到故乡那座山、故乡那条河了。今天,又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又看到了那座山,又看到了那条河。那早已逝去的故乡岁月,又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18.
不识字却非同凡响的母亲乔羽出生于山东济宁,他离开故乡60多年,一口乡音却从未改变.故乡养育了乔羽,也浸泡出他的喜怒哀乐,积淀着他的文化乡愁.让他和故乡之间建立起最直接的情感联系的,是血脉亲情,这种独特的思念,常常让乔羽梦回故乡,泪湿衾枕.  相似文献   

19.
对故乡的叙述永远是文学的一个母题,关于故乡的回忆与表达对作家来说总是充满着诱惑,尤其是对那些离开了故乡生活在异乡的作家。萧红与骆宾基同是流亡作家,他们对故乡的回忆与其他作家的故乡表达又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萧红与骆宾基的离乡经历不同,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情感与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昭明书室,是文学巨匠茅盾同志故乡乌镇的一个古迹。茅盾同志在一九七七年写给故乡的一首词中,曾有“昭明书室依稀,唐代银杏宛在”两句,表示对故乡文化古迹的关怀。后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又提及这两句佳作,在他晚年的巨著《我走过的道路》(上册)中,又专门提到昭明太子在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