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宝国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杜勃罗留波夫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人道主义。环境决定人,善是人性的正常发展,丑与恶则是被窒息被扭曲的人性,这是一种现实主义人性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道主义。凭着人性来判断,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他的文学批评充满阶级斗争气息,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顽固的“黑暗王国”。 相似文献
2.
刘晓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3)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文艺理论的三大代表,在世界美学、文艺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别林斯基为俄国文学的民族独创性而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则致力于促使先进的俄国文学和俄国的解放运动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杜勃罗留波夫的著作和文学批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曾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把杜勃罗留波夫看作跟莱辛和狄德罗同样的作家。恩格斯称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两个社会主义的莱辛”,赞扬他们的“批判的思想”和“在纯粹理论方面的忘我的探索”。列宁把杜勃罗留波夫称为“彻底的民主主义者”,说俄国人民敬爱杜勃罗留波夫——这位“痛恨专横、热望人民起来反对‘国内土耳其人’,即反对专制政府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马家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10-14,82
]杜勃罗留波夫在唯物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据此 ,他确定了判断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标准 ;强调文学参与变革现实的意义 ;指出文学的思想性应该是革命性与人民性的完美结合 ;并规定了文学人民性的内涵及达到文学人民性的道路。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相通 ,但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他遗留下的宝贵遗产 ,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