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板桥论词、论画之观精妙绝伦,其词作中呈现出的风貌与其画论所述异曲同工。建立在对诗画书三者同源的肯定态度之上,郑板桥将词与画互照互鉴,将画者思维灌注于作词之中,为其词作带来了别样风味:无论是构图布局的别具匠心、留白之法的运用自如,还是用色的极致,层层技法的使用使得内化于词作中的气韵被传达,艺术生命力与感染力被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词中画境油然而生。因此,探究郑板桥画论在其词作中的表现,以此感受其词的别样画境,可为研究板桥词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终其毕生以艺术实践反对泥古,主张革新,并以第一个明确提出“用以慰天下之劳人”的艺术创作目的而闻名于画史,其艺术风格与思想影响至今。但是,郑板桥并没有专文论述过自己独到的文艺思想,他的艺术见解大多在题画、家书之中简洁地阐述,意义深远。因此,文章就以板桥题画、家书作为出发点,从思想、社会、文学、哲学的角度再次深入诠释郑板桥“画以慰天下劳人”这一伟大艺术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历史价值及影响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 (1 6 93— 1 76 5) ,名燮 ,字克柔 ,板桥是其号。江苏兴化人 ,清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词人。早期生活在扬州 ,以开馆教书、卖画为生。他自称“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十二年。与金龙、汪士慎、高翔、黄慎、李方膺、李鳝、罗聘合称为”扬州八怪”。著有《郑板桥集》。郑板桥在当时被称为“怪人”、“狂人” ,无论是其艺术作品 ,还是为人行径都并不合时俗 ,独具风貌。其书法自成一家———板桥体 ,兼有楷草行篆隶之特色 ,甚至杂有画法。其画专以兰、竹、石为对象 ,而当时上层社会钟爱山水画、花…  相似文献   

4.
青岩 《社区》2014,(17):18-18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未到扬州之前,住在苏州。他在苏州城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家画寓,画寓的主人名叫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标榜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那意思是说,他画得如同真梅花一样。  相似文献   

5.
梁厚甫 《社区》2014,(35):34-34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知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这幅画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的了不起,但了不起的事情却是这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要把画的意境向朋友说明,那就是件大事了。  相似文献   

6.
陈之 《源流》2006,(12)
“扬州八怪”,在清代是名声显赫的人物,郑板桥更是公认的佼佼者,是值得颂扬的怪。到底他怪在哪里?有什么文章?“怪”在要钱不为钱。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画的画,写的字,无人问津。中了科举,当了县令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的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形容一个人会办事情,往往爱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各种情况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清郑燮《题画·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相似文献   

8.
一庭春雨     
毕亮 《社区》2014,(8):59-59
一庭春雨,是郑板桥说的。他的原句是: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这是晚上临睡前翻近人小品,读到就记下了。郑板桥画好,书法好,诗句好,小品文章也好。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是我国明清文化名人之一 ,在中国封建末期的艺坛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 ,关于他的研究 ,前人和时贤已留下不少成果 ,要想有所突破不是一件易事。然而 ,近期读到吴根友博士撰写的《郑板桥的诗与画》(以下简称《诗与画》) ,感到是一部视野开阔、入思独到的学术专著 ,作者在详细占有材料和充分吸收海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哲学文化的角度 ,对郑板桥及其诗文书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诠释 ,向我们深刻地展示了这位中国早期启蒙时代艺术家的“精魂”。这部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了以往一般主要从美术史的角度来把握郑板桥的模式 ,而是将他纳…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部沿海的苏北水乡——兴化,是一座风景秀丽、富饶的县城,它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文化名人,著名的“扬州八怪”中有两位出身在这里,那就是最能代表“扬州八怪”艺术特色的李鱓与郑板桥。李鱓与郑板桥是同乡,又是书画友。郑板桥在自叙中谈到:“惟同邑李鱓复堂相友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当时兴化县城,板桥“以诗词文字”与李鱓之绘画“比并齐飞”。板桥小于李鱓七岁,成名又晚,对李鱓早怀有崇敬之情。板桥罢官后又与李鱓同走一条路:“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板桥七十岁时李鱓已先去世,板桥很悲痛,发出“惜复堂不在,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的哀叹。  相似文献   

11.
徐敬恩 《老友》2010,(4):53-53
郑板桥被免官回到扬州,卖画为生。一次,他乘船去苏州访友,恰好与一个姓曹的盐商儿子同行,两人同坐一舱。曹公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乾隆年间进士,江苏兴化人,与当时的李鲜、金农、高翔、汪士慎、黄慎、李方膺、罗聘等人合称为“扬州八怪”。他的画、诗、书虽被称为“三绝”,但仍以画最为出名,所以,散见在他的文艺作品及书信中的文艺主张更不大引人注意.其实,郑板桥关于文艺的一些论述,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一清王朝时代,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封建政权除残暴地镇压农民运动外,还特别对知识分子文化界加强控制,制定了种种扼杀文化事业迫害进步文人的政策(比如多次兴起的“文字狱”就是其中残酷的手段之一)。特别是乾隆年间,除继续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外,还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03,(1)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先后应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任期,关心民瘼,因得罪豪绅而罢官。郑板桥罢官后回到扬州,卖画谋生时,自书了"板桥润格"张贴在门口,避免买画人讨价还价时作过多无益之谈。"板桥润格"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寥寥数笔,着墨不多而形神活现。用郑板桥的话说,这叫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尤其需要精研教学方法。孔子倡导的“启发式”,苏格拉底发明的“产婆术”,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叶圣陶主张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都强调执教要有方,治学要有术。因此,研究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说到教学方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  相似文献   

15.
走进书画家刘岳林先生的书画世界,在他的书法作品、梅兰菊等花鸟画作品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哈密瓜,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在轻轻地吹,又似乎能够闻到阵阵瓜香,让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中国画追求神韵和形美。郑板桥有言:"各有灵苗自探,要画无古今之画。"刘先生在艺术上是有追求、有心得、有收获的艺术家。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他第一次去新疆看到遍地的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郑板桥《画跋》中“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次“化相”规律做出一些探索,并分析其“化相”的方法、作用和意义,以求对传统意象写意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触石穿林惯作狂”。文章阐述了郑板桥的新奇思想特征,并就其表现、基义和一定的社会意义作了论析。文章还力求将郑氏思想特征置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结合其诗、书、画艺术及其个人身世状况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家的修养应该是综合性的,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艺术家以文养艺,文艺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像郑板桥先生所说的由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最后成就画中之竹。  相似文献   

19.
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有之的诗配画语篇是比较早的多模态语篇类型,但从多模态角度对其研究却不多见。根据语类研究理论对诗画语篇进行了界定并分类,将其分为题画诗(诗配画)和题诗画(画配诗)两种类型。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下,依照Kress &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及关系,以郑板桥的诗配画语篇(竹石图)为例,分析该语篇诗文与图画的关系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促进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配画语篇的意义及多模态语篇中模态的关系及连贯。  相似文献   

20.
话美三题     
幼闻:杨州八怪,板桥尤怪。然而,不知怪在那里。最近,读《郑板桥集》,才有点领略,真要求说出它的全部,难哉。板桥以画竹、兰、石出名,画石专画丑石。“——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燮(板桥)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板桥画兰,曾画《破盆兰花》、《半盆兰蕊》,说什么“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