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还不知道,为配合这次震惊中外的特大行动,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在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兰州事变”,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6年12月,张学良由陕西来到甘肃,与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商讨了局势。回陕西后,便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 与此同时,一封张学良将军亲署的特急密电发到兰州,命令驻甘东北军五十一军立即采取行动,配合“西安事变”。兰州地处甘肃中部,跨黄河两岸,它东接陇原,西控阳关,南临巴蜀,北扼朔方,地势险要,是西陲重镇、历  相似文献   

2.
东北军是一支以驻地和官兵来源为名称的地方军队。它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张作霖领导下的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 ,东北军成为一支势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即地方军事集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东北军的政治作用主要表现为几次出兵制止军阀之间的混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东北军率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并在张学良将军的领导下和杨虎城将军及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导者;中国共产党并非是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之间的调停者;蒋介石也是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它为正确客观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理论视角。张学良、杨虎城基于理性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面对由事变引起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挫亲日派等派别的阴谋,成功化解危机,与蒋介石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协议。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相互妥协下,蒋以"人格"保证履行协议;张学良在未得到中共和杨虎城的同意时,亲送蒋返回南京,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国民党新军阀营垒中的地方实力派首领。“在历史上,17路军与东北军没有来往,杨和张也未打过交道。”①然而,他们为什么敢相互联合发动如此惊心动魄,关系到各自权益的得失与生命安危的西安事变呢?这决不是偶然的,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九旬老人王志屏曾任杨虎城将军的卫士,亲历过西安事变,而且还亲自看押过蒋介石。他向笔者讲述了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杨瀚 《百姓生活》2010,(4):54-56
2009年春节前,我到台湾访问,与台湾的朋友在谈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杨虎城的态度与处置方法时,有朋友说:“蒋介石对杨虎城是很宽容的,让他出国就是了,是杨虎城非要回国才遭逮捕的。”事实是这样吗?非也!  相似文献   

8.
1931年8月25日西北军留甘部队,“中央”陆军新编第八师师长雷中田在兰州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扣押了甘肃省政符主席马鸿宾,此即当时所谓的“雷马事变”。事变背景是冯玉祥1930年联阎倒蒋的中原大战失败后,企图在西北东山再起,重新建立根据地的一幕反蒋军事事变。事变结果,雷、马两败俱伤,冯部残余在西北地区被彻底消灭,蒋介石控制了甘肃达十六年之久。可以说此次事变是冯玉祥和蒋介石在甘肃政治舞  相似文献   

9.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九*一八"事变前就扶持各种反动势力,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满铁的经营危机加快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步伐,成为引发"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满铁直接参与了"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军需军运,致使中国全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严重步骤,也使满铁攫取东北铁路权益的侵略活动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抗战第一大捷",人们往往想到林彪指挥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不过,国内专家学者经多年考证认为:1932年3月由共产党员李延禄(后任东北抗联四军军长)直接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才是全国真正的"抗战第一大捷"。——编者20匹马往返运手榴弹"九一八"事变后,驻吉林省的东北军王德林营长率全营500余官兵起义抗日,中共派王德林旧友李延禄去帮助他,并担任由王德林任总司令的国民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在军中建立了由中共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前后蒋介石与杨虎城的博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安内攘外"或"和平统一"政策与"统战路线"之间的博弈,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处于这两种政策之下的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较量.杨虎城所借用的"统战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对蒋"安内"政策的一种正面回应.而蒋介石在事变后针对时局所提出的"和平统一"方针,一方面是对杨"统战路线"的回应,而另一方面也是以往"安内攘外"政策的继续.其"回应"体现在:现阶段"统战路线"的实现必须以实现"和平统一"为前提;其"继续"体现在:无论是"安内攘外"亦或是"和平统一",其主要目的都是加强中央权威,实现全国实质性的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之下.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13.
一国民党一二八师原系杨虎城将军的三十八军十七师四十九旅,西安事变后,东出潼关受刘峙指挥,改编为新编第三十五师,王劲哉任师长。由于王部是杨虎城将军的部队,参与捉蒋的西安事变,刘峙曾派与其有亲戚关系的谢某为王部的副师长。谢某恃刘峙为后台而骄狂,颇伤王的自尊心,加上被王怀疑有篡夺其位的迹象,王劲哉遂密令心腹在作战前线将谢暗杀。此为尔后王劲哉与国民党嫡系军人构衅之由。1937年,王师长率三十五师官兵参与豫  相似文献   

14.
肩负起历史的重托一位红军首长面容亲切安祥,目光刚毅坚定,胸前飘拂着长长的胡须……。这是周恩来同志一九三六年的照片。每当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向观众介绍的时候,人们就被引带到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岁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亡国的反共内战,在西安逮捕了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引起国内一系列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迫其放弃了内战政策,此举成为全国抗战局面形成的关键。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还经历过一次鲜为人知的兵谏,地点在庐山,发动者是国民党左翼人士邓演达和唐生智。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事变虽因荐介石的误国政策所引发,蒋本人亦成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的统帅地位井未因事变的发生而动摇,对于事变的解决方式他也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经历了由拒绝合作到接受联共抗日条件的转变,从而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改变之前保留杨虎城基本实力的处理方案,采取措施迫使杨虎城出国,中共方面囿于国共之间的谈判,也无法给杨虎城提供有力的帮助,杨虎城迫于多方压力,不得不出国考察。出访美国期间,杨虎城曾多次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回国,却都不被允许。之后,杨虎城抵达欧洲,计划假道苏联回国,国民政府和苏联正在举行关于互不侵犯条约、军事订购的双边谈判,由于其职权并不直接涉及军事和外交事务,加之杨本人对于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更是一无所知,致使其职务的合法性没有得到苏联的认同,最终,杨虎城假道苏联回国的计划失败。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既不是张、杨两将军的个人品质所致,也不是他们的偶然冲动之举.同其它历史事件的出现一样,有其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发生的基本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利益和切身利害关系出发而采取的断然措施.1931提“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使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史为据,比较分析,着重考察了影响西安事变的各种因素,揭示了西安事变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期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认为张学良、杨虎城逼蒋联共抗日,完全是出于民族利益之举,放蒋亦是顺乎潮流之行动,送蒋返宁也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张、杨最后之悲惨命运,是小我之失,民族之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