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6月26日通过后.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还被公推为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解放前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国民党政府沉溺于内战,致使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有名无实。新中国成立后的22年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占据。1971年,  相似文献   

2.
周鲠生先生,曾任1945年旧金山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归国后任武汉大学校长。翌年为作者所在班级开国际法,着重讲解了《联合国宪章》。周先生是最早在中国讲授宪章的学者。今年3月18日是周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发此文,谨表纪念。  相似文献   

3.
周鲠生先生,曾任1945年旧金山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归国后任武汉大学校长。翌年为作者所在班级开国际法,着重讲解了《联合国宪章》。周先生是最早在中国讲授宪章的学者。今年3月18日是周生生诞辰100周年,特发此文,谨表纪念。  相似文献   

4.
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不可分家,联合国是两者一个重要的契合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互为表里的联合国组织和《联合国宪章》是美国国际法思想演进的产物。威尔逊总统时期和罗斯福总统时期是美国国际法思想演进至关重要的阶段。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一大核心是建立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后来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前奏,国际联盟原初所设想的民主平等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集体安全原则是二战之前美国国际法思想的集中体现。推动创建联合国组织,积极制定《联合国宪章》,则是罗斯福国际法思想在实践中最重要的体现,而二战时期美国国际法思想也最集中地体现在罗斯福致力于创建联合国的实践中。《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思想、国家主权和保护人权思想、国际法治思想都和美国国际法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先发制人"战略,即美国所称的"预防性自卫权",给国际法治特别是给<联合国宪章>以及以宪章为基础的集体安全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使联合国一度出现边际化的危险."先发制人"战略是国际法治多边力量发展失衡的产物.面对与<联合国宪章>制定时期完全不同的当今国际社会,如何完善宪章,合理发展国际法,成为摆在联合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学者风采     
<正>郝铁川,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曾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体育部部长等职。现任上海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外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1983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7.
1945年4月25日,国际关系史上规模空前的盛会———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又称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大歌剧院隆重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就是筹备联合国的正式成立,制定《联合国宪章》。大会有正式代表282名,而顾问、翻译、秘  相似文献   

8.
1901年出生的袁晓园老人一生颇多传奇,少年时即有奇女子之称。青年时冲破封建家庭樊篱和世俗偏见,赴法国勤工俭学;30年代曾任厦门税务局副局长,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税务官;40年代曾先后在印度和法国任外交官,为支援国内抗战奔走呼号。后赴美在美国的大学讲学、任教,并任联合国总部中文科秘书等职,至今她还领取联合国的退休金。袁老身在海外,心系故国,她于1985年回国定居,先后担任了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监委会常委等职。袁老下仅精通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而且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艺  相似文献   

9.
曹侠 《淮海文汇》2007,(2):34-36
周佛海其人 周佛海(1891—1948)湖南沅陵(在今湘西吉首市东北)人。日本留堂生。曾任国民党政府训练总监部政治处训练处处长、江苏省教音厅厅长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降日寇,觍颜事敌,历任汪伪政府警政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和上海市市长等职。  相似文献   

10.
禁止使用武力是《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项明确规定的,也是一项强行国际法规则(jus cogens)。尽管《联合国宪章》没有确定"武力使用"的范畴,但根据条约解释规则,"武力"一词应被限定为军事力量。作为一部意图规制国际网络安全的文件——《塔林手册》,坚持将网络攻击等活动纳入到"武力使用"的范畴之内。手册既无法律约束力,也不是一项法律创制;手册本身对武力使用的定性存在法理缺陷和实践误读。《塔林手册》对武力使用的界定值得传统国际法规则回应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新中国加入联合国问题上曾长期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热切希望新中国尽早加入联合国并在其中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迟加入甚至不参加联合国。究其原因: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阻挠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其次,新中国加入问题须经联大2/3的多数票通过;第三,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有美国和蒋介石代表;第四,毛泽东采取"不急"方针旨在剥夺美国政治资本;第五,毛泽东认为中国不进联合国并没有什么损失;最后,毛泽东业已认清联合国不过是美国手掌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杨斯德小传:杨斯德,1921年11月生于山东省滕州市。1938年3月参加鲁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苏鲁支队、团、军分区敌工股长,兼诸、胶、高办事处副主任,胶东军区联络科长、副部长,纵队联络兼民运部长。战争年代,曾秘密作为陈毅将军的代表,做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工作,在解放赣榆、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荣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陆军、空军师副政委、政委;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调任总政治部某部任副部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某部部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中共中央台办主任。中共十三、十四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委,全国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8年78岁时离休。现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高级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13.
国际社会从各国实行的单独安全保障机制过渡到集体安全保障机制,《联合国宪章》建立了现行有效的全世界范围内的集体安全机制。分析《联合国宪章》所建立的集体安全机制目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并从加强国际法立法、解释,完善《联合国宪章》等方面提出加强集体安全机制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学贤 《中华魂》2008,(4):7-10
黄炎培,号任之,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川沙县城一个平民家庭,是晚清时期的末代秀才、乡试举人,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才子"。他曾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与毛泽东、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毛泽东曾一再号召党外人士学习黄炎培,做党的诤友。新中国成立后,黄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外交中的非殖民原则源于19世纪的门罗主义。二战开始后,罗斯福提出了对殖民地的全面托管构想,但遭到英国的抵制。1943—1945年间,全面托管构想被修改为有限托管。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通过标志着有限托管计划下的国际托管制度机制确立。与此同时,美国以"战略托管"和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的方式实现战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转变同时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向全球扩展和全球战略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宪章是一九四五年六月签订的,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宪章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一九四六年一月联大举行第一届会议,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那时正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前后。联合国宪章就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三多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代签订的联合国宪章已经不能适应七十年代的实际情况。联合国三十多年的历史表明,在这一国际组织中各会员国所以不能处于平等地位,其原因之一是究章的不合理性所造成的。美帝国主义从联合国成立之日起就利用宪章的  相似文献   

17.
刘大为 《中华魂》2014,(10):54-57
正赵梅生,1925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从艺70余年,从教50余年,多次参与国家师范美术教科书编著。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60年"荣誉称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赵梅生》等十多种专题画集。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赵梅生中国画展》,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专业机构收藏。参与创办太原画院,任副院长。曾任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政协委员。在山西省闻喜县设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联合国在东西方对峙的夹缝中,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远未能实现“宪章”的理想 《联合国宪章》为战后世界设计出一种理想的国际秩序,即用集体安全制度取代传统的军事结盟政策,用大国一致维护国际和平来防止战争,用国际组织保证小国安全及实行大小国家平等的民主原则等。联合国的设计者们希望主要盟国在战后能继续战时的合作,以共同担负起维护战后和平的主要责任。实质上,《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常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本应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实际作用发挥得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联合国内外部制衡机制的缺失,特别是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国际法院为代表的三权失衡。从国际宪政的视角看,联合国应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增强联合国大会的效力,规范安理会的权力及其运作,发挥国际法院在国际纠纷中的裁判功能。同时,在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应受到一定限制,公民个人的权利在特定情况下应受到联合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1951年2~6月,英国由赞成中国联合国代表权转向支持搁置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除了美英特殊关系外,英国立场的转变还在于联合国的投票形势对新中国不利。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入朝鲜战争,对战事扩大的恐惧开始在联合国蔓延。包括英国在内的联合国成员国开始怀疑新中国能否遵循联合国宪章共同维护和平,新中国的加入会否增加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砝码。英国在分析投票形势后认为,此时并非新中国争取联合国代表权的时机,故投票赞成在联合国各机构中推迟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