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乡愁问题,指出地区发展要“留住乡愁”。从哲学角度看,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再到留住乡愁的变化隐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现代乡愁不仅包含着传统乡愁所体现的对故乡环境和文化的怀念,也蕴含着对盲目追求现代化的担忧和反思。从现实角度看,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路标和灯塔,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一方面,物质和文化的振兴为“留住乡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留住乡愁”也要求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乡愁的相关书写十分繁盛,从鲁迅和周作人的示范开始,就极力克制私人化的情感倾泻,倡导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国民改造式的乡愁表达。对Nostalgia一词内涵中单纯的怀乡病的否定是中国式乡愁具有的向外之现代性与向内之现实性,现代性的一面是中国式乡愁与19世纪以来的国外乡愁书写的应和,蕴含着对人类精神故乡和未来发展的指引性的一面;现实性是指中国式乡愁对现代中国的社会有深切的关注,有立志于改造社会,启蒙民众的内部之用。在左翼文学界对乡愁的书写如火如荼之际,乡愁也进入了电影的视野,尤其是战争和灾害损害下的乡村格外受到关注,通过影视的再造,个体的故乡记忆和乡愁书写与家国乡愁同频共振,乡愁转变成了国愁,起到了团结民心、民族认同的作用。遗憾的是,学界对乡愁理论的提炼远远滞后于乡愁的文艺书写。  相似文献   

3.
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目前的工作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表示城镇化就是需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回归到人身上就反映出了具有当代特征的乡愁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乡愁的内涵,简述了环境哲学对乡愁的阐释,介绍了各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乡愁金星的研究分析,总结得出乡愁的意义所在并指出了研究乡愁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的乡愁是乡愁主体的思乡情感,是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文化形态,是家国情怀与政党使命在国家建设乡村过程中的交融,反映出乡愁主体的公共精神和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家乡是乡愁的载体,重返家乡是纾解乡愁的有效方式。重返家乡是乡愁主体以家乡为指向,在精神、身体和实践层面实现价值回归的过程。重返家乡在主体维度包含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在场域维度包含时间、空间和实践的衔接,由此,重返家乡具有衔接传统与现代、勾连过去与未来、融合城市与乡村、他乡返回故乡、流失转向回归、离乡转向返乡等表现形式。新时代的乡愁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发挥党组织的统合引领作用,激活乡愁的情感动力,促进乡愁主体返回家乡,规范乡愁的实践行动,整合乡愁资源,防止精英俘获和价值断裂,重构家乡的价值体系,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5.
杜甫蜀中诗自中国文学史以降第一次正式书写"乡愁"一词,并有大量乡愁主题诗歌传世.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愁文学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归纳与创造了"乡愁"这个语词,而且实现"诗意的栖居",在蜀中浣花溪畔等地写下大量意义宏深、悲剧意识彰显的乡愁文学精品,堪为后世典范.杜甫实为华文乡愁文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民族村寨旅游者游记的质性分析,阐释传统的乡村作为旅游世界中典型乡愁旅游场的逻辑,借此理解人们为何乡愁旅游,并解析该乡愁旅游场要素构成。研究发现:乡愁旅游场由乡愁自我心理场和乡愁旅游环境场构成,而乡愁旅游环境场主要包括环境场气氛和乡愁触发物;环境场气氛属于环境场中“物”的符号意义指向,以肇兴侗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气氛主要表现为“淳朴”“生态”“宁静”“祥和”“神圣”“吉祥”“团结”“和睦”“友爱”“有归属感”以及“历史悠久”等特性;乡愁触发物则包括乡村性的景观和物件、具有历史感的生活场景与事件、唤起记忆的其他感官输入、传统的仪式以及本真性的社会互动等。  相似文献   

7.
“乡愁”的理论化与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乡愁”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加以细致考察,能够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特别角度.把“乡愁”的讨论,与目前对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反思联系起来,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公共媒体领域对于乡愁的不同观点,考察乡愁的内涵及其内在的张力和二元辩证关系,可以发现乡愁与故乡地理、童年历史、公共生活和情感记忆的密切关系,建立起乡愁之地理、历史、公共和自我的四雏框架,用于说明乡愁理论对于乡土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20世纪50年代后,文学“乡愁”强烈地显现出“遗民”内生性“故乡原型”的原始驱动力和顽强的中国民族意识。台湾文学的“乡愁”演绎着对中国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民族国家认同之思。分析台湾“乡愁文学”中的遗民情结,并由此影响两蒋时期在台湾岛内外社会政治因素关照下的“故乡原型”意象在文学“乡愁”中的独特存在,揭示台湾“乡愁文学”叙事中,“战斗文学”面具下“怀乡”的“乡愁”叙事、“女性文学”凄美牵魂的“乡愁”叙事和“无根”文学在原乡时空叙事下“乡愁”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台湾文学乡愁母题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历史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各具特色的内涵。滥觞于明末移台文人笔下,在日据时期一度充分表现的乡愁主题,在当代台湾再度得到生动而丰富的体现与发展。台湾乡愁文学所表现的是文化的乡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类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切入,以历代乡愁诗作为线索,论述了中国诗歌中乡愁情结的形成、流变,及其由物质层面的乡愁向精神家园升华的轨迹。文章结尾探讨了中国诗歌的乡愁情结在实现统一,振兴中华大业中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成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心中挥不去的感伤。乡愁是说不尽的,诗人余光中对文学的感受也说不尽。谈乡愁、谈文学、谈人生,诗人余光中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在"五四"现代文论中正式界定与使用."乡愁"语词的文学家.他自身的创作也多有涉及乡愁主题.但他从不肯轻言"乡愁",对传统的文学范式保持着警惕与界别,不过从他的旧体诗里可以看到与传统的惯性对接,而新文学创作中,则将此乡愁情结扩大为一种忧愤深广的情怀,无疑是对传统乡愁主题的变异处置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乡愁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对故乡、田野、过往表达怀念与思绪的社会心理行为。梳理乡愁的文化特质,发挥乡愁中表达的人文情怀与和谐理念,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快节奏带来的生活压力,还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休闲生活发展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居民的乡情表达与乡愁抒发,照顾不同社会群体的乡愁情感,同时注意乡愁表述的异化问题。通过乡愁表达与休闲生活的结合发展,促进自然、和谐的处世态度在全民中的树立,使人们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获得来自乡野的文化满足,推动城乡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面效能,消弭乡愁的负面效应,就需走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优化城乡二元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素养、激活乡愁文化记忆等方式来守望乡愁。  相似文献   

16.
“乡愁”研究的文化地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很有必要依据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框架、核心概念、基本理论,梳理、分析地理学者如何在乡愁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本文采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最终建立一个文化地理学视角的乡愁研究框架.该框架是用尺度、距离、移动性刻画乡愁的空间性;用身体感知、情感记忆和文化建构分析乡愁的地方性;用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三个道德评价维度,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实践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于是以"乡愁"为标签的乡村旅游开始日益盛行.池州市杏花村是集盛唐诗酒 、山水农耕 、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愁旅游区.通过对景区游客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资源 、其他要素 、旅游设施和接待服务.建议杏花村从突出景区特色 、涵养乡愁文化 、完善基础设施 、形成场所精神 、推进智慧旅游 、提升服务品质 、强化品牌意识 、守护心灵家园等方面进一步打造乡愁元素,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让游客看得见乡愁,体验到乡愁,并产生新的乡愁,最终实现景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乡愁》和洛夫《边界望乡》为台湾乡愁诗歌的“双壁”。两位诗人都有着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又不约而同走过由“西化”向传统回归的诗歌创作之路,时空阻隔所产生的乡愁为《乡愁》和《边界望乡》共同表现的内容。余光中《乡愁》在一静态的情境中创造完成,所表现出的乡愁情感具有普适性、共通性;诗作结构整齐,节奏静缓,意象朴素明朗,语言体现了一种纯净之美。坚持创造性为诗歌生命,洛夫近乡情怯而作《边界望乡》,抒发的是极具诗人个体性的乡愁体验;诗行参差,结构跌宕,节奏激越,意象新奇,诗歌语言散发出魔性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学界对抒情文学创作母题——乡愁情结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抒情文学范畴内的歌词创作中所体现的乡愁情结仍缺乏关注。而被誉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其歌词创作中的乡愁情结尤为值得研究。从罗大佑整个创作背景看,他通过审视家园与整个华人社会在时代中的变迁来表述自我的乡愁情怀。这种乡愁的表达折射出他对时代变革的反思与追问,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的希冀与期望。  相似文献   

20.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发展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时空综合体的现代情感结构,存在时间上的流动与空间上的想象。延安时期关于乡愁乌托邦的抒写与建构所呈现出的“乡愁”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乡愁”抒写指向过去的家国乡土,乌托邦则指向未来社会的维度。《黄河大合唱》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艺作品,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乡愁乌托邦,忠实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艰苦抗战下奋起反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