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百色市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市之一.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百色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得到初步建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百色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还相对单一且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探索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如影视保护与开发模式、小型专题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模式,让百色市已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焕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深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挖掘与整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整理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分析遗产的地域、类型分布等特征;并实地调查了河源主要景区的客家文化利用现状,着重提出河源非遗资源的民俗节庆活动模式、舞台演艺开发模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客家文化氛围营造四个方面开发遗产资源。当前,河源正着力打造“客家古邑”的城市形象,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提升和传播该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非物质经济又称符号经济,本文基于其理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然性,试图让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达到双赢,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并提升其价值,有利于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代表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河南省创意产业开发可侧重于旅游业、手工艺品和演艺业,采取层进模式、集群发展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分类指导,层层推进。  相似文献   

6.
盐城拥有种类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独具特色、历史悠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盐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对增强盐城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高盐城旅游业的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使盐城旅游业保持独特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及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确切地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盐城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是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正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金华市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旅游发展自然离不开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文化商品开发,为旅游创造经济价值,旅游产业将得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属性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两个层面具体解析,认为"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自然蕴涵着和谐共生、内在一致的关系,这一理论认识是实践中有效"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承载着民族的审美记忆,而且是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符号。在后现代文化境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属性,已转化成为发掘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从美学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涉的审美形态,既在日常生活审美、追求身体性审美体验等方面支撑着产业化开发,又在审美媒介、审美形式、审美内涵等层面制约着产业化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且价值较高,要在传承保护中对其进行产业化利用,就必须诉诸优秀的文化创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的当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性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需要依托现实生活与市场得以传承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目前关注其文化性者较多,而关注其商品性开发者较少,使其处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性,并以恰当的载体形式将其展现出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所在。通过旅游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及纳入旅游产品体系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好。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本文对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构想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市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阐述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旅游开发重要性、开发重点、开发运作模式和开发措施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发掘保护任务重,开发利用优势突出,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开发、利用的路径、模式、对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官方和民间组织,确立发掘保护路径和机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精良队伍,构建文化产业开发的产业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如何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校,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在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纯知识性的文章和文学性的诗文;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包括鉴赏课的设计和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践。课题研究的方式异于课堂的实践,能给学生以更大的信息量和更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由于"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对其实施有效保护已面临困境.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众多非物质文化因子的展示舞台,科学合理的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一方面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保护主体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将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在地地区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作为其保护开发的重要手段,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三个角度进行,并采用指标细化评分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评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独特,文化价值大,经过旅游活动的介入可以形成品级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并能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正确的旅游开发模式,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遵循遗产保护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科研、教育机构和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对其保护性开发研究势在必行。金城兰州是甘肃省会、丝绸之路重镇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地,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开发工作还很薄弱。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加快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舞台化展演力度等对策和措施,弘扬和发展兰州及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小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是世界上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非物质文化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要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经营政策,保护和经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