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人”(或“佳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最频繁的原型意象之一。她包含三重境界:“美人”意象的文化原型是巫觋,以“美人”喻君或君子构成源远流长的象征艺术传统,“美人”回归女性本体,成为审美观照的美的对象。这三重境界使“美人”成为古代最具魅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陇首是关中与西北的天然阻隔,其独特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使“陇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汉魏六朝时期是“陇首”意象的形成和丰富期.两汉典籍中的“陇首”还多是地理意义的称引,但已经开始赋予了更多的文学和文化意蕴.《陇头歌》丰富完整了“陇首”意象的文学意义,并凝结为一个文化符号.南朝文人运用“陇首”意象表达人生、生命的无奈与悲怆,其边塞诗的创作奠定了唐代边塞诗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在每一个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都会存在一些经常出现的、具有复杂内涵的意象。这些以象征形式表现出来的物象,作为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的东西,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研究,就能发现一个民族最本原的精神,从而可以探索这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掌握这个民族与他民族不同的文化模式。因此,发掘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意象的原型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作为一个文学名词,加拿大的文学批评家弗莱是这样给“原型”下定义的:“我用原型这个术语指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运用并因此而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夕阳是出现最多频繁的一个意象。诗人们常常用它来构置悲凉惨淡的意境,烘托伤感动人的气氛,表  相似文献   

4.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石头」意象孟修祥石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先秦史传文学记载“灵石崇拜”现象开始,到后来的志怪、传奇小说及诗、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中,都有大量的石头意象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化、文学形式的演进,石头意象的意...  相似文献   

6.
男弃女悲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原型--始乱终弃原型,并形成了其特定的情节模式一见钟情--山盟海誓--借故抛弃.此种原型的出现,从文化上看,是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物;从现实上看,是男子人生追求中的必然选择和门当户对观的潜在影响;从心理上看,是男子的阴暗心理和女子的认同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7.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曹禺戏剧中,我们不难发现“疯子”意象的频繁出现,考察中国乃至世界学、化经典,我们意识到“疯子”意象有着深厚的化内涵,并且具有形象的相似性和内在精神机制的稳定性,从而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共同寻求的先知先觉人间评判的原型意象。“疯子”群像在曹禺戏剧中完整的原型流变过程,体现了作家复杂的内在心理结构及其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不懈的上下求索,形成了他戏剧的一个闪光侧面。  相似文献   

9.
意象浅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初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意象中两个成分“意”与“象”在创作中的关系以及在创伤中的独特魅力。由于意象与象征、原型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本文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7.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9.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