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法治与有限政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限政府是政府权力受到社会和公民限制的政府,法治下的政府才能成为有限政府.法治的要义就在于调解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遏制政府权力的专横和腐败,从而维护社会的民主自由和正当利益.法治的本质是权力的较量,没有高度的民主,社会就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制衡政府权力,也就无法真正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是建立有限政府的基础,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势力均衡,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有效的政治监督机制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有浓厚"中国模式"的烙印,政府力量的强大让我国一次次平稳渡过危机,但彰显的同时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也让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满着对抗与协调。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是选择了自由和法治,也就选择了法治状态下的政府行为方式,法治国家中政府经济权力的运行不可能游离于法律之外,经济法在衡平市场与政府关系,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上的价值功能应当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3.
“新闻为天职,社会之耳目”的新闻观,是徐宝璜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作为一种新闻本位思想,它对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具有积极意义:第一,提倡新闻民主,鼓励民主就是要让民众参与和竞争。参与的重要标志在于表达意志,表达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实现。所以,新闻媒介就必须收录社会各阶层的声音。要求媒介必须以事实为前提,成为收集各阶层信息的耳目。第二,强调舆论监督。媒介既然是“社会之耳目”,民众可以通过舆论的方式监督执政者的行为。第三,促进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政治改革的进程。媒介作为…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中国新闻界全才"的民国时期名记者邵飘萍,凭其自办、与人合办或被聘担任特派记者的新闻媒体,出于"以新闻救国、以新闻替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敬业献身精神,兼因在日本学习法律、政治的学科背景,在法制新闻报道领域留下可资品鉴的法制新闻采访经验和大量渗透着法律精神的经典力作;他以真相为筋骨、以法律为灵魂,大胆质疑中国最高当权者内外政策的合法性,指斥外国列强损害中国主权/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执著践行"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以法律审视新闻事业"等新闻思想;从其娴熟的新闻素养、深厚的法律功底和超然的政治灵气中可以进一步体悟新闻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实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活动逐步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开放。一方面,新闻媒体增强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是一种可喜趋向,体现了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并进而体现了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起到促进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新闻报道及公众舆论,可能对司法机关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舆论的导向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影响司法人员独立地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可能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有鉴于此,文章试图从媒体与司法关系的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闻立法与法治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即发达的法治状况离不开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媒体来保护民众的知情权与对国家和社会的舆论监督权,而法治的良好运行又能充分保障新闻媒体产业健康发展与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于此,新闻立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政治媒体化是当今媒体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治理不可分割的关联,政治越来越受媒体的控制,媒体也演变为政坛的"斗秀场".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为"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下,媒体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媒体逻辑中,大众传媒似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力".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已经形成.大众传媒可以创造出健康的舆论空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权利的归属和处分特征为标准,权利划分为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主见权和私权利三种。在此基础上,民主划分为政治民主和直接民主,法治划分为依法治国和人民自治。民主解决的是法律意志问题,法治解决的是权利界限和民主效果问题,形成“决定”与“办理”的关系。因为政治民主的间接性,社会民众要高度认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以私权利为契机来关心国家政治,实现政治和谐、秩序和谐及民主法治主观体验和谐。   相似文献   

9.
新闻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站着不同的把关人,他们按照特定的价值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西方新闻事业的产生与权力和资本有着天然的渊源,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一直是新闻把关的重要力量.文章先研究了把关人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政府新闻把关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政府如何对新闻生产进行把关.文章指出,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政府应该在尊重新闻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对媒体进行把关,并且应该少用"硬把关"多用"软把关".  相似文献   

10.
民主法治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分为显型民主法治与隐型民主法治两大部分。显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它包括政治法律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等三个层面;隐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也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法律心理、政治法律意识和政治法律思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显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略显滞后,主要表现为:隐型的权力本位思想与显型的权力运行规范的冲突;隐型的权利意识与显型的民主制度的反差;隐型的法律心理与显型的法治原则的背离。当前,为了实现显型与隐型民主法治的协调统一,应重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进行隐型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普及和传播民主法治背后的文化、观念、价值等,使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现代化起来,形成与现代的政治法律相适应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即培育人们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而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则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制度等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一种民主思想,是对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这两种民主理论的融合,同时也是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有效结合。它是现代民主中权力制约的方式之一,强调的是通过来自社会领域的力量对国家权力构成一种非强制性的制衡,以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完善民主的权力制约机制。作为权力制约的一种方式,"以社会制约权力"是现代民主所需要的,但又不是惟一的,它需要与"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一起服务于现代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对大众思想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促进新闻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律评价活动在法治时代的位置是法治时代特征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法律评价活动的位置却极为尴尬.只有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法律评价活动在法治时代的重要位置.法治时代法律评价活动的主题是实现法律评价活动的现代化.即把法律评价活动从政治统治工具转变为约束政府权力的利器,实现从对政治权力的依赖型向约束型转化,从而能使法律评价活动成为人们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观念领域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坚实保护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尊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迈进,法制新闻报道愈来愈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更是广大受众爱看、爱读、爱听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以及新闻审判、法制新闻娱乐化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对这类现象的特点及争议性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就法制新闻报道如何既充分实现舆论监督,又严格尊重司法尊严、实现新闻报道与司法工作之间的平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显示出法制新闻报道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资产阶级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是在资产阶级宪法基础上构建的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国家形式。法治是民主宪政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生成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而且是对法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及其生成的理念。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应当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起相对平衡与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及其监督体系 ;应当是一个坚持依法执政、廉洁、高效、民主、法治的国家形式 ;应当是一个严格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并相互制约的法治国家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司法改革 ,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宪政视角下的民族法制 ,反映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特质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是现代新闻传播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尤其是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社会公共事件,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偏激的或不理智的看法,更需要新闻媒体给予正确引导,以期促进问题或事件的解决。本文回顾了关于"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情态势,首先借此解析媒介对此类社会热点新闻的舆论引导方式,其次分析媒体对这一事件舆论引导的缺失,进而从正反两方面考察媒介舆论导向功能实现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事务,需要一种公共治理模式,在公共治理中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团体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环境协商民主机制是建立环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网络治理机制的最佳途径,是突破环境法律制度瓶颈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环境公共领域良好治理的重要保障。环境协商民主机制在环境法治中能够并应该发挥“造法”功能,为环境法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创新提供合法性基础。环境法治需要依赖环境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程序机制,保障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团体以平等的身份通过民主协商设定各自的行动范围和有效边界,设定各自的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实现环境公平正义。环境协商民主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应受到环境法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明开创了现代民主法治的先河,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缺陷,因而遭到后现代主义犀利的攻击和批判.通过审视后现代主义政治法律思想,启示我们,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应该解决民主的广泛性、法律的合法性、权力机关的权力配置和严格依法办事的问题,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法治政治是观察法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新视角,是认识社会政治现象的"广义政治"的思维方式。根据法治政治的观念,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现象,政治是通过法律规则谋求社会公共秩序、分配社会利益的活动;崇尚法治政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并因此而区别于东方权力政治的文化传统;法治政治本源于自然或人的规则理性;法治政治是以规则为本位的政治治理方式;法治政治的最高实现形式必然是宪法政治。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法律与权力、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改革和制度建设过程中不能不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以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与权力的一体化传统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使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有新的思考和定位。虽然国家权力是法律产生、形成及发挥作用的必要因素和条件,但在法治国家,法律又必须反过来成为制约、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的重要力量。对权力的法律约束,是当前制度建设的关键。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抛弃那种视法律为国家权力工具的习惯性思维,按照法治原则整合法律与权力的关系,理顺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法律的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