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取2007—2019年220家中国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而讨论多样化经营、流动性创造、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银行资本四个决策渠道如何调节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竞争通过资产组合和杠杆风险显著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多样化经营决策不但减少银行风险承担,而且抑制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强化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促进;银行资本决策强化全国范围内经营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对于银行经营与银行规制政策的设计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本监管对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长期盈利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选取2013—2019年165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对资本监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份推移,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变化较为平缓,利润效率波动幅度较大,利润创造能力普遍低于成本控制能力;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本监管,可以促使资本充足的商业银行有效增加资本水平、降低风险承担,促进其稳健经营,但对资本不充足的部分小型银行在短期内影响不显著;商业银行适度增加风险承担有利于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提升,银行效率提升又使得其有意愿进一步加强风险承担,在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银行规模、资产收益率和GDP增长率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市场竞争、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模型,对中国124家银行2007—2020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相应强化,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放大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显著的“加力”效应,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温和的“弹性”效应。稳健性检验发现,在利率期限差异下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中,总量性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存在异质性特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较为显著的引导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调控要在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遏制市场竞争加剧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运用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逐步优化经济结构,运用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精准滴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高管控制权与银行风险承担作为主要研究视角,通过对2005—2010年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控制权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高管控制权较小的银行,相比高管控制权较大的银行,承担的风险显著较高;银行业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高管的风险意识,高管控制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趋向于承担较大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能引发高管权力对银行风险控制的负效应,并进而损害银行的长期利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9年至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了“繁忙董事会-董事会职能-银行绩效与风险承担”的分析思路,分析了繁忙董事会对银行绩效与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繁忙董事会显著降低了银行绩效;繁忙董事会显著加剧了银行整体风险;执行董事外部多席位对银行绩效与整体风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合理控制董事外部兼职数量,尤其应减少执行董事外部兼职数量,减少董事长和行长的外部兼职数量;积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改善独立董事任职环境,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银行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银行对特定借款人信息私有条件下,银行同业竞争会导致银行在借款人选择过程中对特定借款人信息的发散,使银行丧失对借款人的信息优势。文章通过对A llen和Gale模型的改进,发现银行同业竞争会加剧银行体系脆弱性发生的可能。银行同业竞争加剧条件下,对银行信息的公开和监督有助于缓解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和风险承担行为:一个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从公司治理角度探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或动机)的研究,开启了从商业银行内外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的角度去剖析银行风险行为的独特视角。近30年来,这一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目前分析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典型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很多现实问题也有很好的说服力。对于银行风险的最早研究主要提出了"道德风险论"和"公司控制论"两种不同假说,在此基础上,不同学者分别从特许权价值、所有权结构、资本监管、高管薪酬以及董事会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1—2020年337个地级市数字金融指数和中国上市公司的匹配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虽然作用效果无法避免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约束,但在长期内保持了强劲态势。从结构上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而数字化程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尚未显现。第二,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提高企业信贷资金比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等路径,最终达成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功效。第三,从调节效应来看,行业竞争的加剧会强化数字金融对企业风险承担的积极效应。第四,基于企业内外部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成长期企业中,以及在经济政策稳定性强的情境下,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提升带来更为突出的驱动效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大力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多渠道赋能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4—2018年21家农商银行的微观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农商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农商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差异显著,银行层面变量对农商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差异显著,宏观经济层面变量对农商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差异显著。据此,提出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监管体系、提升风险监管能力等对策,以有效控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维护宏观金融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引入金融危机和大型国有银行代理变量,实证研究了管理层薪酬结构与上市银行风险承担、公司价值及经营绩效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与银行管理层激励性薪酬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危机期间,激励性薪酬不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五大国有银行的管理层激励薪酬并不会明显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总体来说,公司价值与激励性薪酬呈正相关关系,公司业绩与激励性薪酬呈负相关关系,银行提高管理层激励性薪酬会增加公司价值但同时会降低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6-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了两类金融创新类型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以及内部治理机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金融创新类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存在差异化影响。降低业务和管理费用的金融创新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水平,提高投资回报率的金融创新程度越高给银行带来的金融风险越大;内部治理机制能有效抑制金融创新风险,公司治理水平低的银行应用金融创新导致风险承担水平的增加显著高于公司治理水平高的银行。银行业要正确引导金融创新发展方向和完善公司治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以合理运用金融创新化解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2.
银行风险承担(bank risk-taking)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考虑风险因素不同,认为银行对风险偏好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采用D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和门限效应,从两个阶段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杠杆机制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杠杆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杠杆率门限效应,使得在不同杠杆率水平下,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有所改变,对中低杠杆率水平的银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国有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与证券投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选择与其特许权价值相关。文章从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变化入手,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证券投资的动机和证券投资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并对国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风险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小微贷款占比水平的高低是小微贷款异质性的重要表现,但由于外部竞争压力导致小微贷款若占比过高,反而会加重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合理的信用和保证类贷款占比不会加重银行信用风险承担。监管部门在执行监管政策时,应适当考虑商业银行异质性,进行差异化监管;要推动小微贷款的发展,除了要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还应当出台更多小微金融产品来鼓励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避免由于小微不良贷款给银行信用风险承担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银行业需要深入分析并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对我国55家城商行2020-2021年调研的数据,对样本银行进行战略类型划分,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商业银行营销能力、技术能力、营运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四项战略能力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不同竞争战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以及不同战略下各项战略能力对银行风险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选择将产生不同的银行风险水平,相较于客户满意导向战略和产品领先导向战略,选择成本效率导向战略会显著提升银行风险;其次,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整体上并不依赖于其营销能力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任何竞争战略下对于银行风险的降低作用均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在成本效率导向战略下,营运能力的提升对于银行风险的降低效果较为明显,在产品领先导向战略下,技术能力的提升对于降低银行风险发挥显著作用,而在客户满意导向战略下,营运能力和技术能力均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但效果并不明显。本研究对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制定以及战略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同时为...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年至2018年172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探讨经济增速放缓、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囤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经济增速放缓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水平,而银行竞争加剧则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水平;(2)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速放缓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银行竞争能够削弱经济增速放缓对流动性囤积的正向影响,且该交互效应在股份制和城商行、农商行及以下样本组中表现明显,国有五大行的样本组则不明显。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增速放缓确实是导致银行流动性囤积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强化银行竞争能够有效地缓和经济增速放缓对流动性囤积的正向影响,这一发现对于我国当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及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必然升高,利率的波动也更加频繁、波动幅度加剧,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显性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能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体系稳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8.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及跨国银行全球战略的实施,加剧了跨国银行并购浪潮的兴起.因此伴随我国银行业的逐步放开,研究探讨银行并购浪潮所带来得的冲击和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这里分别从政府和银行两个不同层面,就政府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引入和加强金融监管、健全并购规范和向本国银行提供财政支持,以及银行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发展自身特质和核心竞争力,及建立战略联盟以增强竞争抗衡能力等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 ,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 ,中资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但是 ,我们在探讨中资银行自身缺陷同时 ,也应看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中资银行潜在的比较竞争优势及基于上述优势的竞争策略———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 ,探讨中外银行合作的利益所在、业务领域、合作方式、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 ,为入世后实现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消费者“三赢”局面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0.
由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必然升高,利率的波动也更加频繁、波动幅度加剧,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显性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能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体系稳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