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米特的“意义使用”论主要是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论的一种辩护和发展。为了回答 “意义使用是否包含了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这个一问题,达米特试图把“使用”与隐含知识相关联,通过语言使用者实际使用语言意义的能力来把握和理解语言使用者关于语言意义的隐含知识,使语言意义的使用与语言意义的隐含知识相统一。他的“意义使用”论表明了其认识论立场,但要使其“意义使用”论通过语言使用者实际使用语言意义的能力达到理解语言意义的目的,必须具有形而上学假定,否则,其“意义使用”论易于使其“意义使用”论走入相对主义漩涡及无法回答“意义是什么”这一元意义理论问题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基础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主义的问题源于知识的确证,其基本主张有两项,一是把知识的论证区分为基础与非基础的信念,二是断定基础信念的存在。基础主义又可分为“强的基础论’与“弱的基础论”。弱的基础论可再区分为“外在论”与“给定论”。对基础论的挑战主要来自一致论。文章认为,从知识确证的角度上说,基础论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主张也有片面之处,例如基础信念往往并不具有基础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直接的确证性、不可纠正性,等等。  相似文献   

3.
索姆斯针对宽辖域分析和严格化的摹状词解释对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所做的辩护并不成功,其原因是他的辩护犯有错误:在已经假定名称‘n’在语义上等于相对于模态词取宽辖域的摹状词‘the x:Fx’之后,或者在假定名称‘n’被定义为与一个严格化的摹状词‘the x:actually Fx’[即n=(the x:actually Fx)]之后,他仍然把‘n’和‘the x:Fx’或‘the x:ac-tually Fx’处理成有不同的模态辖域,并认为人们可以对分别由‘n’或相应的摹状词指称的那个个体持有不同的信念。对于主张名称和相应的摹状词严格同义和共指的描述论者来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所以,索姆斯对模态论证的辩护失败了。  相似文献   

4.
埃尔金以"不当步骤"和"正确物"思想改造传统建构主义,并通过解释名称指称为之作出系统辩护。她强调诠释和理解在解释语言-世界之间关系中的作用,以此批判主流名称指称理论,并对指称概念进行扩充。埃尔金为其建构主义的辩护是不彻底的,但它道出了融合分析哲学和诠释学重构认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主体性”是本维尼斯特构建“诠释系统”和“被诠释系统”二元等级论的哲学背景,而这一思想形态是以笛卡尔之“我思固我在”论断为源头的———本维尼斯特只是把“人类理性”的“主体性”转移到“语言”上。然而,无论是《周易》中“言象意”传统,还是古希腊诗人或《圣经》意义传释方式都呈现出一个以意义先行,并把语言“工具化”的“颠倒的等级”。无论是经典传释过程还是本维尼斯特的等级秩序,其共性在于都是要把语言内化于意义中。但是,本维尼斯特希望通过否定语言的工具性而直接达到意义层面,实际上是把这一过程简单化了。因为在意义传递过程中,语言的中介性与意义具有差异,但又是内在于意义中的。  相似文献   

6.
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被简要重构为,大前提:如果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正确的,则名称的意义必须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小前提:事实上,名称的意义不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结论: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错误的。本文作者只接受此论证的小前提,但不接受大前提,故不接受其结论,本文揭示了在语义论证中两个很成问题的隐含假设:假设1,"名称或摹状词如何指称对象"这一问题仅仅是名称或摹状词与对象、语言、世界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与使用名称或摹状词以及整个语言的"我们"(语言共同体)无关;假设2,如果名称有意义并且其意义由相应的摹状词给出的话,这些摹状词应该是确定名称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我们有可能找到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强调语言及其意义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本文批驳了假设1和假设2,由此得出结论: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不成立。  相似文献   

7.
一个完整的一致主义确证论需要依靠它所指定的"一致"关系来界定。这自然就转向了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一致"。对这个问题西方知识论者新近的回答是把一致理解为解释的一致,解释的一致主义确证论就产生了,这种理论对知识确证问题作出了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融贯论是一种为了解决知识辩护的结构问题而提出的和所与论相对应的理论形态.以戴维森为主要代表的融贯论认为世界与信念之间只有因果关联,没有理性关系,世界所属的自然的逻辑空间不能为人们关于事物的信念或知识提供信以为真的理由,信念的真取决于该信念在信念系统内与其他信念之间的融贯一致;同时,戴维森站在自身理论立场上回答了来自怀疑主义等方面的诘难.在麦克道尔看来,融贯论的可取之处在于看到了知识的辩护只能在理由的逻辑空间内完成,但使知识失去了来自世界的合理性制约,思想的自由成为无条件的事情;要真正解决知识的辩护问题,必须承认关于世界的经验已经具有概念性内容,从而将知识的辩护纳入规范的领域,并使世界对我们的知识产生一种理性制约.  相似文献   

9.
戴维森认为,一个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个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他通常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这种原则:(1)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2)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3)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戴维森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是真的,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0.
雅克·欣提卡在诠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时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践言性诠释。在这种诠释中,"我思"被解释为一种与"言语行为"逻辑同构的思想行为,"我思"的功能则被阐释为"我在心灵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因而"我在"自身得以确证,"我思"命题成立。欣提卡关于自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得以确证这一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后来虽有修正,但为继续探寻"我思"命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过程可靠论认为确证源自于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但它无法保证外在过程的可靠性必然与主体的内在确证相联系,这就会产生新恶魔问题与元不一致问题。同时,过程可靠论还面临着如何明确规定这种过程的普遍性,使之能够运用于具体场合的问题,即普遍性问题。对于这三大难题,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概念,通过构造确证与适切的区分、动物知识与反思知识的区分,形成了颇具创见的解决方案。然而,索萨的方法未能弥合可靠性与确证之间的差距,对动物知识和反思知识各自的价值维度界定不明,且对认知者要求过高。因此,虽然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为解决三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但其本身也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将“思想”理解为表象,海德格尔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表象故我在”,并揭示了“我思故我在”隐而不显的存在论意义。在笛卡尔那里,人成为了主体,存在者之存在意味着表象着的主体的被表象状态,真理成为了表象之确信。海德格尔还考察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将笛卡尔把握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奠基者。海德格尔的重释是在“存在历史”框架下进行的,是其克服形而上学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包妍  程革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4):107-112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朦胧诗”的争论从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诗学”理论的范畴.支持“朦胧诗”的“崛起派”论者以尊重个体价值为理论武器为其辩护,他们高扬“自我表现”和“心理真实”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究其实质,他们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其内心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14.
确证悖论的构造过程表明,它本质上是关于信念(假说)合理接受的认识论悖论;对其解悖史的系统考察可揭示各类代表性方案均明显依赖某些认识论因素。在充分挖掘确证悖论之认识论意蕴基础上,可通过修改主流方案所默认的逻辑上的确证等值条件,在认识论上消解确证悖论,并对这一消解给予有力辩护。  相似文献   

15.
信念伦理是否可能的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答信念义务悖论。已有的解答方式有五种:直接意志论者的解答方式是否定信念非自主性论题;非意志论者否定了意志控制论题,这既可为否定信念伦理提供基础,也可为其他解答方式预留空间;间接意志论者认为信念伦理无须预设直接的意志控制;相容论者认为信念伦理无需任何形式的意志控制;否定的意志论者致力于揭示信念获得与信念消除之间的非对称性,此观点可以在预设某种意志控制的框架内为信念伦理提供有限的空间。反思这些不同的解答方式可知,直接意志论是错误的,间接意志论足以保证信念伦理的正当性,它不但可以兼容非意志论的观点和相容论的正确前提,亦可吸纳否定的意志论之正确洞见。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从质的角度理解心灵,为笛卡尔心灵学说的身心二元分裂论埋下了伏笔。笛卡尔在其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灵魂概念,把身心看作两种不同的实体,富有启发意义但又难以自圆其说。与笛卡尔同时代的英国经验论者将感觉作为心灵的本质,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认为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理性和意向性。二者都受到笛卡尔心灵学说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怀疑逻辑是关于人们合理怀疑的逻辑。如果说知道逻辑、信念逻辑都是“正”的逻辑的话,那么怀疑逻辑则是“负”的逻辑。将怀疑算子D加于命题之上就构成怀疑命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作为怀疑逻辑的特征公理:某人怀疑p,蕴涵着他对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笛卡尔公理”。从该公理可以推论得到定理:某人不怀疑p,蕴涵着他对不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该定理与笛卡尔公理一起作为当下思维存在的自明性公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以“笛卡尔公理”作为一个特征公理的怀疑逻辑系统(PD)。笛卡尔公理与知道逻辑中的智慧公理(苏格拉底公理)在逻辑上是同构的,它们均对应于模态逻辑中的E公理。怀疑逻辑作为一种认知逻辑,有广泛的用途,它可以运用到政策反驳、科学批判、法律推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法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有人对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差生都把“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物理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运用心理学、信息论、决策学的  相似文献   

19.
“确证”作为知识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在 2 0世纪兴盛的知识论研究中成为核心的问题。本文从确证概念的界定、确证的性质、以及确证的标准、条件与结构等方面 ,考察了当代知识论的确证理论。笔者认为 ,确证从根本上说在于为知识命题 (信念 )的成立提供证据 (理由 ) ,这是确证论的实质性问题。至于确证的规范性 ,诸如认识的义务、可允许性 ,则是由其根据性派生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交互认识中“知识—信念”的传播要通过社会路径来实现。模因论认为,模因是“知识—信念”横向复制和传播的社会基因。里德的常识理论从实践伦理视角阐释了“知识—信念”传播的天赋道德原则,信念接受的纽带方式(BABA)更突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作用。斯珀伯的信念“吸引子”假说,则描述了一个真理战胜谬误的概率转换图景和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