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只是到恩格斯逝世前不久才开始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借以阐述他们所发现的唯物史观。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这封信中还说道,《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这两部书“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同上书,第479页)。1892年恩格斯为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所写的英文版导言中,又一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同年作者将导言后半部分译成德文,改题为《论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恩格斯指出:“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39页)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2.
1890年9月 21~22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复信中,特别提出了“合力”思想。这是他和马克思以前未曾涉及过的,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重大发展。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  相似文献   

3.
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泊尼克的信中回答有关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的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作的总体性概述给予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他预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的和改革的社会”。从而预示了  相似文献   

4.
<正> 朱光潜先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和修订本《西方美学史·序论》等文章中提出,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过去有三种不同的提法,“第一种提法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上引三段话(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一八九○年九月二一〔——二二〕日致约·布洛赫的信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里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段话——引者)里的提法,即上层建筑竖立在经济基础上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意识形态平行,但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1页)这句名言被经常引用。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贵刊1980年第6期刊登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一文认为,1846年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我认为这不够准确。马克思致安年柯夫的信写于1846年12月28日。在1845年至1846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 一、从恩格斯1890年在给奥托·伯尼克的信中谈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到1992年邓小平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其间已经历整整一个世纪之久。认真回顾一下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史,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改革的认识,而且对于实际指导改革工作也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就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写给作者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悲剧的实质就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著名论断①。这一论断,对于正确理解各种悲剧矛盾冲突的特点和人物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然而,这里所说“历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历史合力、历史合力论,是关系到能否完整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理论界的有关讨论谈几点认识。一何谓历史合力?广泛流行的观点为:历史合力就是无数(或许多)个人意志(或行动)融合而成的总的平均数,总的力量。显然,这是从恩格斯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的以下一段话概括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坚持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有力武器。 “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词,是恩格斯最早提出的。恩格斯1847年12月在《路易·勃朗在第戌宴会上的演说》一文中说:“各国民主主义者的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23页)1891年2月23日,他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谈到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批评的意义时,又提出:“这种无情的自我批评引起敌人极大的惊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7页)恩格斯还认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无疑会使许多人感到不愉快”,但这对于党来说,一定要比任何无批判的恭维更有益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所写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书信,对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证,并有了新的发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党内外也出现了一股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逆流。唯心主义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在1890年柏林出版的《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心主义”和“社会静力学”,胡说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经济的唯一作用。同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一个半无政府主义的反对派,也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经济条件的单方面的作用,否认其他因素的反作用。恩格斯在1890年至1894年期间陆续用通信的方式批驳了他们的歪曲,重点是谈经济与政治(包括意识形态的政治)的关系,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一、正确理解历史规律的关键在于是否懂得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阶级社会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致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格等人》)列宁也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唯一的实际动力。”(列宁:《再论杜马内阁》)毛泽东同志也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毛泽东:《丢掉幻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包括什么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过什么变化?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术语作些考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看,他们从未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们用“现代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等术语来称呼自己的哲学。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的是普列汉诺夫。他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1891年,他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的论文中,就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  相似文献   

14.
<正>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致斐迪南·拉萨尔、敏娜·考茨基和哈克纳斯的三封信,是尤为璀璨的美学文献。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带着“左”的眼光,根据“左”的需要,任意地曲解恩格斯的原意,以致于完全颠倒了是非。最近笔者重读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的信,感到准确认识文学的倾向性问题,不仅关系重大,而且甚为迫切。  相似文献   

15.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写给巴·瓦·安年科夫的信,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关于历史运动规律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封信写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学说的形成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同恩格斯一起写出了《神圣家族》一书,1845年春草拟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随后又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著述。在这封信里,马克思运用初步形成的唯物史观理论分析了人类  相似文献   

17.
1883年3月14日中午,马克思与世长辞。第二天,他的挚友恩格斯在致阿·左尔格的一封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失去了人类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35卷,第460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譯自英国‘勞動月刊’一九五二年九月號,該刊編者加了一段附記如下: ‘馬克思於一八六九年十二月四日致恩格斯的信中,會述及这一文献的来由?煨淞_勃脱·愛波尔加斯會被“下議院的一位著名議員”,代表李却菲爾德爵士問他是否會(在第一國際的巴斯尔大會上)投票贊成“一切私有财產的廢除”。愛波爾加斯在第一國際總會的一次會議上,要求馬克思幫他答覆R克思寫了一篇八頁長的“諭土地所有權及其廢除之必要”給他。整篇文献已经遺失了,但馬克思用英文寫的一篇草稿在一九三六年被發現,並被先以俄文刊登出來,随後原文(英文)由馬克思——恩格斯——列宁学院收集在一本名为“馬、恩、列、斯文選”(莫斯科一九三九年版)的小書中?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写道:“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末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而摩尔根对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做到这一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将被发现”。恩格斯在这里所、兑的梯叶里、米涅、基佐,是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精通西欧史特别是英、法等国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诸如《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第三等级史》等颇有价值的史学论著,而且对历史哲学的研究造诣极深。他们在历史哲学方面提出的一些真知灼见,不仅使他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写了一系列的重要书信,如《致约·布洛赫》、《致康·施米特》、《致弗·梅林》、《致符·博尔吉乌斯》等等。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组著名通信(这些信件大都收在1972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内)。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了在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上层建筑诸因素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间接性等问题。这是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极为重要的补充。完善和发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