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说明]: 本文以我国学者对《左传》、《国语》引用《易》例的研究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就《周易》“经”、“传”的创作年代提出作者的看法。其中从古韵出发,推测卦爻辞的本来面貌,并以《乾》卦为例提出卦爻辞“试探性复原”的形式,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今据《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七十九卷第四期(1959年10月——11月)译出,供国内研究《周易》者参考。本文作者赫尔穆特·威廉,生于1905年,汉名卫德明,著有《变化——周易八论》《易经中的天、地、人》等有关《周易》研究的专书。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吉凶观张正春吉凶,是《易经》的占卜术语,是《周易》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吉凶观是《周易》思想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观,占断吉凶,趋吉避凶,化凶为吉,是《周易》的基本内容,也是《周易》一书的特点。那么,《周易》是怎样看待吉凶的呢?《周易》判定吉凶有哪...  相似文献   

3.
周山 《社会科学》2012,(1):131-135
《周易》卦爻辞曾一度被认为是占筮的记录,然而对此书需要作三点思考:一,具有明象功能的卦辞爻辞,在《周易》推理系统中作为类比的譬喻例子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功能;二,爻辞"或跃在渊"长期以来存在误读,需要重新解读;三,吉凶断语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对几千年来人们的思考与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多“用”辞一爻)卦含卦名与卦辞,爻含爻题与爻辞.《易传》凡七种十篇,包括:(一)《彖传》上下两篇;(二)《象传》上下两篇;(三)《文言传》;(四)《系辞传》上下两篇;(五)《说卦传》;(六)《序卦传》;(七)《杂卦传》.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三篇”.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经》在西汉中叶之前都是单独成篇,而不附于《易经》之后.熹平石经《周易》就是十二篇,《易经》和《易传》都是单独成篇,并不附于《易经》之后,这便是西汉中叶以前《周易》“经”和“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5.
<正> 在《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中,凡阳爻称九而阴艾称六。一卦的阳爻自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一卦的阴爻自下而上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据近人研究,古代《周易》卦爻中并无初九、初六、或用九、用六之称。即便到了春秋时代,由《左传》《国语》的记录来看,人们用《周易》占事或论事,在分析卦艾时,仍无九、六之称。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不然,《周易》有之,在  相似文献   

6.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典籍,其流传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尊奉为神圣的经典,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列为五经之首,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易学同《周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周易》即《易经》,是周人占筮记录的系统化,古人依据其中的卦象和卦爻辞推断人事吉凶。易学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解释,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易学有自己的历史,如果从春秋时期的易说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许多流派,其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周易》这部古老的占筮典籍得以长期地流传下去。这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和伦理生活都起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易》作为中国的文化古籍,不仅影响着中国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模写天地"的思想精髓,更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易》之动静、卦爻象、卦爻辞、天人合一精神,进一步揭示《易经》模写天地之根本,并进一步窥探其在当今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层面的积极因素,发现古代文明成果在当代闪耀光芒之旨。  相似文献   

8.
莱布尼茨、黑格尔和《易经》符号系统何建南中国古代智慧宝典《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可称“符号系统”)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互辞(可称“文字系统”)。《易传》(即“十翼”)则是最古老也是有权威的解易著作。在易...  相似文献   

9.
《国语·楚语》中“史不失书,矇不失诵”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国语》、《左传》中许多篇章是先由“瞽矇”之类在口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增饰而后书于简帛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在流传过程中的加工增饰人也应该是《国语》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进一步展开了《周易》经传的讨论,不少同志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看来,讨论还将继续下去。高亨先生是这次讨论的积极参加者之一,1961年以来,他先后在《文汇报》、《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周易卦象所反映的辩证观点》、《周易卦爻辞的哲学思想》、《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以及《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今年三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把这四篇论文加以编集,又收入高先生未经发表的《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一文,汇成一册出版,就是这本《周易杂论》。下面试将本书各篇的主要内容作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试谈《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大传共有七种,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共得十篇,古人称为十翼。司马迁说:“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班固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艺文志》)后儒多相信十翼是孔子所作。宋欧阳修始提出十翼“皆非孔子所作,……亦非一人之言”之说。(《易童子问》)以后继承欧阳而加以论证的,大有人在。近代有人怀疑十翼中有汉人作品。按《文言》《系辞》中有三十个“子曰”,这个“子”称颜渊为“颜氏之子”,当然是孔子。无论是否假托孔子,都足以证明十翼非孔子所作。(采《崔东壁遗书·洙泗考信录》说)《晋书》记:“汲冢得书,有《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可见象《说卦》这类易传,战国时代已经出现。说十翼中有汉人作品,并无坚确的论据。管见以为十翼都写于战国时代,正如欧阳所说“非一人之言”,《彖》《象》比较早些,可能在春秋末期。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注解,讲义理,也讲象数;有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很明透的理论,但也带有一些巫术色彩和神秘意味;对于《周易》古经的意蕴,做了一些正确的说明,而突出的是抒写作者们(以下简称作者)的世界观,好象借《周易》古经的旧瓶,来装自己的新酒。由于作者不是一人,说法不免有所分歧,可是主要观点,并无矛盾。十篇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发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周易》大传是一部古代哲学的著作,又是一套崭新的《周易》学,比起《左传》《国语》中的《周易》学,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贞悔二字,《周易》经文常见。通检450条卦爻辞,贞见于108条,悔见于32条,贞悔同见于10条左右。《尚书·洪范》载:“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卜五,指雨、霁、蒙、驿、克五种龟卜兆象。占用二,衍忒,指蓍筮重卦分为贞悔,演变以占用也。古人筮占,揲蓍曰衍,即排演蓍草以成六爻。下三爻曰内卦,称贞,上三爻曰外卦,称悔。若爻有变化(忒者,变也),则称演遇的本卦为贞,变生的之卦为悔。《左传·僖公十五年》秋,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蛊》卦下巽上民,巽的卦象是风,艮的卦象是山,所以卜徒父曰:“《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国语·晋语》晋重耳筮得国。筮得贞《屯》悔《豫》。《屯》是遇卦,《屯》初,四、五爻皆变。变生的之卦为《豫》,故曰贞《屯》悔《豫》。由此可见,贞悔在易卦里有着特定的含义,贞指内卦,本卦;悔指外卦,变卦。然而易学家们对于卦爻辞中之贞悔的解释,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易经》的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已引起不少国家的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这里想谈一下《易经》的散文.《周易》分两部分:一为《易经》,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是卦爻辞。一为《易传》,指《象》上、《象》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称《十翼》.这里只谈《易经》的散文,即谈卦爻辞的散文.  相似文献   

14.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中的最为古老的文化标志之一。《周易系辞传》是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著作.原文是:“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易经系辞将河图归为“天生万物”之类。后世关于河图之传说很多。有伏羲、大禹说:伏羲氏根据河图画出八卦。大禹依据洛书制定出九畴。也有黄帝说: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相似文献   

15.
《易经》在我国已流传了五千多年。相传伏羲首画八卦,后来文王将其演为六十四卦并系以卦辞,至周公又对每卦六爻逐一系以爻辞。卦,卦辞、爻辞,便是我们今天称之为《易经》的全部内容。卦辞与爻辞都是古文。而卦,是由一和一两种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卦辞和爻辞可以看成是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不同状态的一种解释、一种运用当时的语言,针对当时的社会需要所做的解释。(当  相似文献   

16.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17.
国语选序     
一司马迁在“史记自序”和“报任安书”里都曾经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国语”二十一篇于『春秋家』内,下面也注着『左丘明着』。因此历来大多数人认为“春秋左氏传”和“国语”都出于左丘明一人之手,说二者互有捐益,正可以两相发明。也因此产生了内外传的说法,把“左传”称为『内传』,国语称为『外传』。“汉书艺文志”虽说没有提出『外传』之名,但在“律历志”引“国语”“周语”『王以二月癸亥夜陈』句,却说是『故外传曰』云云,以区别于“左传”。王充“论衡案书篇”云:『“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然则左氏“国语”,世需之实书也。』就更清晰地说明左氏以“国语”为外传了。刘知几“史通六家篇”云『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  相似文献   

18.
《易·乾·九三》爻辞之于《易》,确有其重要地位。《易传·系辞下》言:“惧于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①”是极言此爻之要。一、《乾·九三》爻辞之标点《易·乾·九三》爻辞,即《易经》首卦《乾》(?)卦中第三爻的爻辞。因属阳爻,故称“九”,又为第三爻,故称“九三”。其全文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想理解这条爻辞,首先涉及到的是标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先秦时代的一个哲学流派,是人们关于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哲学概括,进入战国时期,经过阴阳家和众多方士、儒生的着意加工之后,却带有了扑朔迷离的神学性格,成为神的意志的体现,是人和宇宙万物的行为指南。这些思想全盘为道教所吸收,并且构成了道教理论和神仙方术的哲学基础。阴阳和五行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阴阳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周易》就是以阴阳观念为基础的。《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构成,和关于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其最后定型肯定在春秋时代,即在孔子整理《周易》之后。但其最原…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的編纂《汉书·艺文志》說《周易》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传統的說法。孔子不作《易传》,从宋欧阳修《易童子問》提出疑問,經今人的研究,可說已成定案。至于伏羲、文王以至还有神农、夏禹和周公,过去也被认为和《易》都有关系,但异說紛纭,誰也沒有充分的証据。今人研究,則不肯定作者。郭沫若先生在写《周易的时代背境与精神生产》时說:“易經是古代卜筮底本。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聞一多也說:“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曷可胜数?”郭沬若先生后来作《周易的构成时代》一书根据《易》五条爻辞說“中行”,认为一定是指晋中軍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