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氏文通》的"两商之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假设复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选择复句",有人认为它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复句",一种是"假设复句",其实,两商之句与假设复句是大不相同的,与选择复句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对于超过两亿的流动人口而言,社会融合是其市民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需求。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回答,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一是要"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使"优者有其荣",促进政治融合;二是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使"劳者有其得",促进经济融合;三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促进社区融合;四是要重视养成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力者有其乐",促进心理文化融合;五是要"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让劳动者体面劳动",使"来者有其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六是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农者有其地""外者有其归",促进历史融合。  相似文献   

3.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功勋牌 一摊位上有块"钟形"青铜牌,两面都有突出于器表的文字,我蹲下身来仔细地观看.摊主是位健谈的年轻人,见我看此牌,便主动为我介绍:一面上端有"太平",另一面上端有"天国"字样."太平"字样这面的右边刻有"天朝元勋李统下",左边刻有"功勋",下有"曾小年"字样.在"太平"的下面还有阴刻"阁东",再下"阳平路会"字样."天国"这面右边是"天王诏令,天下官",左边是"秋毫莫犯,归顺良民".左右两边的中间部分纵行阴刻"锺五美堂"字样.  相似文献   

5.
汉代史书中多有"故事"记载,原有"旧事"、"先例"、"旧业"之义。这在秦汉子书中也多有记载。汉代的"故事",除了严肃意义上的"先例",还有"滑稽"意义上的"旧事",前者是"成例",是文学题材中被引用之"典故"。后者具有一定的"叙事"色彩,非常接近后世的"小说"。另外,作为"旧例"、"典章制度"之义的"故事",也没有消亡,而是逐渐与汉代应用文体如诏书等发生了关联。  相似文献   

6.
豫南罗山方言里疑问语气词十分丰富,也很有特色。这些语气词可表特指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反复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承前疑问语气等。特指疑问语气词主要有"着"、"san"、"sε"、"lan"、"哩"、"ian"、"an",选择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反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san"、"着",反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哇"、"呀"、"za",承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an"。  相似文献   

7.
"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以"无"来解释"空",或认为"空"是"本无",或认为"空"是"色无",或认为"空"是"心无",总之是认为"空"只是"无",而与"有"无关。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这些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因为构成"空"的"有"和"无"都是"不真"的,所以"空"也是"不真"的,是为"不真空"。  相似文献   

8.
土家地区普及的"摆手舞",土家语叫se53 pa53 zi55(舍把日),早已约定俗成,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将"舍把"讹传为"社巴",是搜集者的随意性所致.应给它正名,是"舍把",不是"社巴",因而土家族的"摆手节"是"舍把节",不是"社巴节",才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达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字很有发散力,一个是"义",一个是"衡"。所谓"度义而后动,衡事而后行"可见一斑。"义"和"衡",一个则重于道德论,一个则重于方法论。当然,两者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就是既有方法论的提示,也有道德意义上的指引。因为"不均",必导致贫富分化,由分化必形成对立,而对立的情绪一旦尖锐起来,则怒火中烧矣。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翻开学生厚厚的一叠作文,总觉得学生的作文"千口同腔",内容单调,空洞无物。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隋朝国名最初究竟是"隨"还是"隋",隋文帝杨坚是否因"隨"字带有"辶"而将国名由"隨"改为了"隋",学术界争论已久。隋、唐时期的碑铭中显示,隋朝的国名至少有7种写法,其中,既有"隨",也有"隋"。"随""隋"两字自古就有通用现象,隋代碑铭中多次出现国名"隨"字,足证历史上不存在隋文帝"改隨为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中,空白无处不在,它蕴涵着神秘的"韵味"。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称它为"煞声"。画作中有"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音乐中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职场中,空白同样无处不在。比如,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现在的职业不适合自己,辞职调整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初,许多媒体引述邓小平同志20年前南方讲话中的一个断句,"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注意,"大家倍感振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力增进,获得巨大成就。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浮现出来,日益突出。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化解风险,中国才有出路,才有前途。改革有不同的方向。改革之初,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同等重要的两个"基本点",大家都很高兴,很拥护改革。因此,重新强调"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很有  相似文献   

15.
"汩"与"汨"本不同字形,但由于都与水有关,又加上篆书隶变的原因,古籍多有混淆。"汩"之音有三:"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古代辞书中"汩"之音义搭配有时出现龃龉现象,原因是"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三音实为一声之转,其最初读音为"于笔切",最初的基本意义为"治水","沉迷"、"疾行"、"水流"、"光洁貌"、"涌波"等都是其引申的结果。汉语中,"汩汩",同"",表"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本应读"于笔切",即"yùyù",由于受俗音"古忽切"的影响,今音已约定俗成,读为"ɡǔɡǔ"。  相似文献   

16.
"知足常乐"在古代是智慧的象征,古训的典范。当代人对"知足常乐"有着不同的见解,可以说是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知足常乐"有其客观前提,也有实现的主观条件。要真正实现"知足常乐",必须科学认识"知足常乐",并掌握实现"知足常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我可不是什么专家,而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很普通的史学工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国维先生的两句诗"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常常萦绕在我的脑际,意思是说人到了老年的时候,脑子里边留下来的只有两个字:"悔"与"疑"。我想我目前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悔",既有对公事的"悔",也有对家事的"悔";"疑",既有学术上的"疑",也有思想上的"疑",年龄越大,怀疑越多。自己尚处在"悔"和"疑"的状态,还有什么体会可谈呢?今天,硬着头皮接受《西北大学学报》的约请,与其说是来  相似文献   

18.
徐琳 《21世纪》2008,(1):48-49
万圣节也叫"鬼节",来过万圣节的人们走进了我们精心布置好的"鬼屋"……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相似文献   

19.
公益年轻态志愿成时尚"我在做志愿者、义工",当你身边有人这么说时,我肯定你的第一反应是"不错啊!"时下,热心公益=有对生活的追求=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有自己的活动圈子和朋友=有善良、博爱、热情等品质。"70后"、"80后",甚至"90后",都在争取拥有志愿者这个让人引以为傲的身份。做志愿者、做义工已经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时尚"身份。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其原始意义应该为"婴儿般宁静",婴宁从开始的"笑"到"不笑",其实演绎了《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这一境界。"笑"在世俗生活中是一件"好事",但在道家中却是一件"坏事"。《婴宁》之中有佛家、儒家的笑,也有道家与耶稣的不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