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伦春人是从属于通古斯语支的某一人们共同体中分离出来的。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鄂伦春人很有可能同南北朝时期开始活动在黑龙江流域的“室韦”人有关。一般认为,鄂伦春人同室韦各部中的钵室韦更为接近,主要依据是,两者在居住方式、经济生活以及对氏族长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的社会经济,长期以来是以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综合经济。狩猎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产项目,直到50年代初期仍然是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大小兴安岭茂密的森林、纵横的河流是理想的天然猎场,这里到处都有猎之不尽的飞禽走兽、鱼类等动物资源。由于长期从事狩猎生产,鄂伦春人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而且对狩猎生产具有  相似文献   

3.
桦皮船     
鄂伦春人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狩猎民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的浩瀚林海中。鄂伦春人勇敢、坚强、淳朴、机智,“风驰一矢山腰在,猎马长衫带血归”是他们游猎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鄂伦春人还从事捕鱼、采集和以皮毛及桦皮制品为主的手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路、佐是清政权为统治鄂伦春人而设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它作用于鄂伦春人氏族社会是从清初开始的。而在清以前,历代中央政权并不了解鄂伦春人。元朝以前大致包含在室韦人中;元朝则包含在“林木中百姓”中;明朝有可能包含在“北山野人”即“使鹿部”中;清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定居前世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衣食之源。从清代康熙到光绪年间,随着鄂伦春人活动区域的逐渐缩小,清政府数度改变对鄂伦春人的管理办法,但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当时鄂伦春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并未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本文主要依据清代档案史料,从地域特征着手较客观地分析了清政府统治政策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通古斯满语民族鄂温克人,苏联称“埃文基人”,旧称“通古斯人”。据传,鄂温克人起源于贝加尔湖流域和后贝加尔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多批迁徙,鄂温克人的分布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至于通古斯满语民族鄂伦春人,多数苏联学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鄂温克人的一只,即使鹿鄂温克人。鄂伦春人不仅在语言上与鄂温克人大同,就连他们的族称“鄂伦春”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人称山神为“白那恰”。认为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古树洞窟,都是“白那恰”所在的地方。 关于“白那恰”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个是说古时候,有个小猎人,归途路中在大树上睡觉,一只老虎伸掌往树上窜,结果老虎前腿被树桠杈夹住。小猎人救了这只虎,一路上,虎提供给他猎物,供他乘骑,保佑他平安。从此,鄂伦春人进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 鄂伦春族人口 鄂伦春人是以能骑、善射、坚强、勇敢、淳朴、机智等性格著称于国内的游猎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1959年6月的调查,居住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鄂伦春人人口共有1,318人(288户)。具体分布在: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人的萨满曾在其民族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其祭礼、仪式也相当丰富而别具一格,其中春祭大典更是饶有风趣。 每当大兴安岭刚脱下冬装,冰雪融化时,鄂伦春人就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请神献礼的春祭大典。这是因为:一方面要请萨满来求神保佑;另一方面要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祭时,要通知居住在各地的族人,准时赶来参加。首先要由有威望的三个以上的萨满择吉日定场所。然后,在河边的沙滩上  相似文献   

10.
今年九月是鄂伦春民族走出深山,实行定居40周年。这40年是鄂伦春民族翻天覆地巨变的40年,是鄂伦春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40年。鄂伦春民族历史上曾繁衍生息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黑龙江,西起贝加尔湖、东到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这一地区并将鄂伦春人强行驱赶到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近百年来,由于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和狩猎经济  相似文献   

11.
我们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之高是东北地区各民族中少见的。现代关于鄂伦春民族研究的著作和历史资料都谈到了鄂伦春人非正常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至1989年间,黑龙江省5个鄂伦春族乡非正常死亡人口达60余人,枪杀、刀杀、酒精中毒、酒后冻死人数占人口总数的8‰ ,而鄂伦春族的人口增长率仅为2.8‰。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高于当地其他民族,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与地球北半部众多氏族、部落一样,曾笃信过以萨满教为核心的原始自然宗教.本文以鄂伦春人供奉的众多神像为例,简要地论述了鄂伦春人自古以来所信奉的萨满教观念中的"万物皆有灵"之说.  相似文献   

13.
萨满教,是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原始多神教,我国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都信奉这一原始宗教。由于鄂伦春和鄂温克族的同源关系,他们所信奉的萨满教基本相同,至本世纪50年代,萨满教在这两个民族中,仍然相当流行。鄂伦春人“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致使萨满教成为鄂伦春人的主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落实华主席“八·一四”批示鄂伦春人民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对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族人民,党中央十分关怀。1979年8月14日,华国锋主席批示:“请派人帮助当地党委,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解决鄂伦春人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困难。”批示下达后,国家民委、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分别提出了落实“八·一四”批示的意见和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召开两次常委会议做出落实“八·一四”批示决定。并拨款40万元扶助生产,改善生活。内蒙古军区拨给鄂伦春猎民枪350支,子弹25万  相似文献   

15.
定居前鄂伦春族的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地区的农业并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外界强制推行的结果。19世纪中叶,部分鄂伦春族开始接触农业。特别是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的鄂伦春族,在周围农业民族的影响下,开始过半猎半农生活。这种脆弱的农业,并未能维持很久,鄂伦春人对土地的眷恋远不如游猎。 《瑷珲条约》签定后,我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广阔的领土,鄂伦春族也被人为地分为两部分。居于黑龙江以南的鄂伦春族,同俄国人的接触频繁起来。为了阻止沙俄对其的引诱,巩固边疆,使鄂伦春人固着于土地上,达到“寓兵于农”、“抵御外患”、“荡平内乱”的  相似文献   

16.
定居前鄂伦春族的经济主要以游猎为主,辅以采集、捕鱼和家庭手工业,农业的出现是外界强压的结果,并且未能维持太久即被放弃。所以说,游猎是定居前鄂伦春族最重要的经济类型,同时也决定了其社会结构、意识结构、人口素质结构和生活习俗结构的基本特点。 游猎是人类原始的生产方式之一。鄂伦春人,是遗留的地地道道的少数原始游猎者之  相似文献   

17.
结婚1953年在我15岁的时候,逊河一带的鄂伦春人正式下山定居。到1953年6月为止,新鄂乡一共盖了6O多栋房子。人口少的两家合住一栋,人口多的一家住一栋。我们莫氏家族开始分家单过,两个当过土匪的堂哥(莫东生、莫金生)也都从山上回来了。房子的窗户都镶着玻璃,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人搬进去就能住。但很多鄂伦春人习惯住仙仁柱,不愿搬到房子里住,一是怕房子倒塌砸着人,二是房子里忽冷忽热,容易生病。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当日寸的鄂伦春人眼界不宽,根本不了解房子的构造,“容易倒塌”的想法只是他们的…  相似文献   

18.
桦树,几乎占大小兴安岭全部林木的20%。剥离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和桦皮船不能不说是鄂伦春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鄂伦春人不会烧制陶器。他们所有的器皿都是用轻软结实的桦皮缝制成的。这对游猎生活来说,比陶器优越得多。桦皮制品原料丰富,制作简便,不怕摔碰,轻便耐用。每年初夏,桦皮水分充足,是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1日,是鄂伦春自治旗成立30周年的喜庆日子。鄂伦春族是世居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的游猎民族。在旧社会,鄂伦春人民,饱受沙皇俄国、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榨,濒于灭亡的边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伦春人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由原始公社末期,飞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鄂伦春族人口已从解放前夕的2,000,发展到4,000多。 1951年10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的地方成立了民族乡。后来,又在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三县建立了十八站、欧浦、新生、新鄂和新  相似文献   

20.
1 大小兴安岭连绵逶迤,横亘在我省西北部。这里峡谷纵横,河流密布,土地肥沃,林海莽莽。英雄的鄂伦春人民就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他们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和生活,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英雄的鄂伦春,鄂伦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