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情绪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使其能积极地应对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消极不良的情绪容易让人悲观消沉、意志薄弱,不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学习,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这一阶段的青年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很大,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消极的不良情绪状态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就大学生容易产生的过度焦虑、孤独感、抑郁等三种不良情绪的成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代表作<爹爹>中的"渎父"、"弑父"情结,并阐释了诗人这种情结背后的成因,即在父权制社会挣扎求存的生存状态、对早亡的父亲的恨爱交织的情绪、对丈夫背叛自己的恨意,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从"权利"到"仪式":南非的艾滋病行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中,我考察了南非HIV/AIDS行动主义的道德政治如何有助于公民身份(citizen-ship)新形式的出现,这种新形式既与基于权利(rights-based)的斗争相关,又与个体HIV/AIDS患者对病痛和污名化(stigmatization)极端体验的共享意义相关。我指出,可以确定的是,正是晚期艾滋病患者"接近死亡"的绝境体验、以及与这种疾病晚期阶段相连的巨大污名和"社会死亡",为HIV/AIDS的幸存者对"新生命"和社会行动主义的委身提供了平台。行动主义者的干预和对这些创伤经验的重述也推动了HIV/AIDS对行动主义的委身和社会底层的动员。此外,污名和社会死亡的巨大否定性也驱使行动主义者重建对HIV检测呈阳性人群新的、正面的身份认同,并促使他们思考,作为一名公民-行动主义者和一项社会运动的成员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4.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小说中的瑰宝。作品采用荒诞离奇的叙事手法,平淡冷峻的叙述语言;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文明濡染下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盘根错节且极端异化的多维关系;揭示了现实社会践踏人性、扭曲事实的资本主义金钱观;寄予了卡夫卡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哲理性思索。本文运用文本还原法,探寻《变形记》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故事内容的真实性;挖掘卡夫卡透视作品背后所隐匿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以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而蜚声文坛,被读者和媒体称为"官场文学"作家的王跃文,今年5月又推出了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朝夕之间>.这位以"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为主要写作题材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相当的轰动.<国画>出版后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印刷了5次,数量达10万多册,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除了正式出版的书之外,据说盗版<国画>就达200多万册.后来的<梅次故事>和<亡魂鸟>在书市上也一直畅销不衰.最近出版的<朝夕之间>在<长沙晚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两个月排行第一.王跃文和他的"官场文学"创作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赞扬的说王跃文反映了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描写了超乎道德标准的官场文化,甚至有人还把他的作品说成是"反腐文学";反对的则说他的作品夸大了官场黑暗,是"抹黑文学".而对其作品的不同看法也使得王跃文本人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试为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中最基本的喜剧策略做出"讲段子"的概括和命名.并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冯小刚电影的故事框架、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并对这种策略的电影本体意义和文化意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诗歌多元发展的态势下,"相思湖诗群"依凭"相思湖作家群"的人文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到诗坛的关注.在诗歌创作上"尊重个性"的同时,诗学主张不断形成共识,具体表现为:诗歌,作为生活的"一种建制";以暴制暴,从思维上强化语言的生命旨归;诗歌要考虑"隐匿者"的存在,学会召唤读者相应的情绪;诗歌伦理学:诗歌与大地合一.  相似文献   

9.
万玛才旦导演在藏语电影《塔洛》中表达了"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同时也表征了藏族在当代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割裂所造成的困顿。《塔洛》作为藏语电影,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塔洛》《清水里的刀子》等少数民族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满了以汉语为主流的"华语电影"的文化版图。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少数民族电影,正被电影产业推动着、冲击着传统的"华语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等电影理论观念。《塔洛》和"2017华语电影展"的出现表明了海内外学者、电影导演、观众正试图通过多元对话,逐步促成一种中国电影"文化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延续至今的一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形成的"体制锁定",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它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陷入了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努力突破当前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造成的"体制锁定",实现良性的制度变迁,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胡谱忠 《中国民族》2012,(Z1):80-86
2004年后,中国电影出现了与西方"少数族裔电影"对话的一种电影。这种电影具备如下特征:由非国有电影机构投资,主创人员具有少数民族身份,影片的主题多聚焦在少数民族文化可忧虑的生存状态,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对"现代化"的质疑与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情绪。更有一种在电影对白方面的"自觉"——坚持使用本少数民族语言。影片在美学上还有了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奇:过去只在外国电影里才会使用的中文字幕,这次在看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时必须使用。此后,这些电影都被称为"母语电影"。  相似文献   

12.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面临经济发展的困境,凤县政府提出"弘扬羌文化、回归羌族故里"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并出台了恢复居民羌族身份的新规定,引起了当地民众和外部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其实是在民族国家框架内地方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所作出的逆政策思路的一种应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根本上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政治身份合法化、经济发展倾斜化,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整合.而这种作为设计结果、构想产物的政策一旦实施,随即就变成了一种诱因,推动着非少数民族地区寻找文化依据,来建构历史根源和外在表征,变成一场由"情境论"驱使的挖掘文化"根基"的地方性运动,以此获得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4.
审美创造主体论是巴赫金美学思想的核心,涵义结构复杂,但这个结构整体上却有鲜明的特征一体双义.他既是外位整体的审美观照者/创造者,又因对他者的当下直观产生交互性的同情体验而成为一个形象化的客体性人物.反映在作品创造中,一方面他是一个不可论定者,同时又客体化为两付"面具",成为叙述人和主人公;另一方面,读者从作品整体的形式中能感受到他把握语言的艺术功力,而这一能力却来自大时代文化史的形塑.  相似文献   

15.
关于"身份"的焦虑困扰着一代代在美华人,曾使之失语、沉默,甚至形成了"沉默的中国人"的群体形象。美国华人文学多层面展现了几代华人的身份焦虑及其复杂成因,涉及历史变革、文化冲突、语言差异、生存困境、情感归属等诸多因素。这已成为美华作家持续关注与表现的一个重要文学主题,它道出了被过滤的历史真相以及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权利所面对的无奈选择,作为对"单一化"呈现的反抗,打破了西方人眼中源于民族劣根性与缺陷性的华人身份形象。同时,美华文学也增进了人们对于身份焦虑本身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并最终完成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艺术可视为具体的历史经验集合与文化的关联的一种行为表达,因而"行为"是艺术之文化解读的一个适宜维度.将艺术活动的模式化结构先做框架性呈现,以其为对该艺术活动场景进行归类并引导体验的前结构关系文本,再充实以若干在各程序环节上的个体具体行为乃至体验描述,此或可为艺术民族志的一种实验性写作.  相似文献   

17.
广西作家东西、鬼子都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奈,并从苦难的人生当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从创作心态、主题内涵、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东西与鬼子弱势群体题材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宗教乐舞羌姆--"法王舞"是塔尔寺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艺术作品中富有独特魅力和独特艺术特征的作品,它集绘画、面具、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及藏传佛教仪式为一体,以动态雕塑的形式、理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秩序、精湛的工艺手法,惟妙惟肖地创造出时护法神的构想塑造及对藏传佛教生命观的深刻解读与表达.尽管"法王舞"是一种宗教仪式形式,表现了一定的宗教观念,宗教精神、宗教情感和宗教教理.但生命感受脉络是以崇仰意向、生存欲求、审美情绪三个层面为主体的交合结构.因此,在"法王舞"的创作、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蕴藏着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创作技法、手段,古老、质朴、简洁、凝重的创作意识与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土瑶族群社会生态审美意识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瑶社区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讲究基于现实的身心交往互动,给予个体以充分的生命自由,这都是一种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的选择,源于土瑶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正是这种社会生态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