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校学报尤其是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发展已有多年,专业化转型也已起步,但对于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业界的观点仍可谓泾渭分明,分歧严重.纵览各种观点的论证,大多是从定性角度进行的推论,尚缺乏实证的支撑.农业高校学报近年来在特色化和专业化办刊方面的探索实践为我们验证这些观点提供了可资分析的实例.从其栏目调整、刊发涉农论文比率、学术影响力、作者开放度、作者构成等五个方面,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综合性学报发展历程及遇到的问题,结果表明特色化发展的确提高了综合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但特色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报的体制问题,而唯有专业化才能使更多的高校学报真正走出困境.过于强调特色化则会使高校学报错过专业化转型的最佳时机,并廷缓转型的步伐,而综合性学报专业化转型的成功还有赖于校际联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围绕高校学报现状与改革路向问题,学术界、学报界以及管理部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新闻出版总署都将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建设列为改革的首要目标,而学报应进行专业化转型的呼声原本来自学术界。学报界对专业化则持有不同看法。在肯定学报专业化方向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化转型所面临的来自体制、传统和现实诸方面的重重阻力,因此必定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综合性学报仍应走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化道路。目前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刊物的定位、编辑的素养、专题的选择和优稿的来源。为此,必须对学报进行合理定位,建立一支术有专攻的编辑队伍,坚持以问题意识统领的专题研究,打造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并辅以科学合理的组稿、审稿、用稿制度,而所有这些都是高校学报走特色化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提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40年,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经历了复兴发展与繁荣(1978—1999)、变革与转型(2000年迄今)两个发展阶段,呈现出由数量增长向版面扩张和质量提高,由综合性向专业化、专题化和特色化,由内向性、封闭办刊向开门办刊、联合办刊、平台化、走出去,从整顿发展到再整顿再发展等变革与发展特点,管理者和学报人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变革转型尝试和探索,学报体制渐趋完善,但开放合理的学报体系尚未建立。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校社科学报发展与变革的历史,总结发展的规律、特点和经验,明了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进而为进一步变革与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7日,第四届全国民办高校学报工作研讨会在三亚学院隆重召开。会议以"建立民办高校学报互认机制"为主题,旨在通过建立互认机制,进一步加强交流,扩大民办高校学报的覆盖面,为民办高校广大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巡视员张泽青受邀作专题讲座,她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民办高校学报应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型的改革思路,鼓励高校期刊朝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构建学术期  相似文献   

5.
反思我国大学学报界几个倾向性的问题——过分强调大学学报的所谓特色化、专业化、去同质化和数字化,可以发现:特色化强调特色是学报生命力之所在,其命题本末倒置,不能成立;专业化认为综合性学报已经不适应形势了,必须进行专业化改革,其实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同质化不知道数据和结论是科学的根本,同质化实际上是学术追求的必然结果;数字化含义不明,企图让学报编辑舍本逐末,显得幼稚。对于这些无谓的虚拟命题,我国大学学报的管理者、编辑者,不应浪费过多的时间,因为特色化、专业化、去同质化、数字化等不是大学学报发展的关键。目前来看,真正清楚大学学报的使命;在学报评价问题上改弦更张,实行二维评估制度才是学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定期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早期高校学报兼具学术与新闻特性,《清华学报》是我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学报。中国高校学报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时期:民国以前的萌动,新中国初期的起步,"文革"时期的停滞,改革开放后的数量扩张与新世纪的健康发展与跨越。高校学报具有质与量并举,传承与创造文化、培育新人等多功能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综合性与特色化兼顾以及"顶天立地"的办刊理念等特征。高校学报当前面临着互联网数字化、国际化、体制束缚等发展中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可进一步明确高校学报的性质与办刊宗旨,加快期刊与编辑转型,推动办刊形式与方式创新,科学细化期刊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以高校学报的改革困境为着眼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定义和特性.从全新的市场空间与营销模式、专业化的大型期刊数据平台优势、从内容提供者到信息服务商的转变三个方面,指出"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报改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简言之,"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报的高效率办刊、影响力扩张、精细化与专业化发展甚至是市场盈利,都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学报编辑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利用数据发展自己,并突破自身困境,变被动转型为主动探索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名刊名栏"工程带动下,很多高校社科学报走特色化办刊道路,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研究,有助于特色学科建设和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学报也不再"千刊一面";但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仍存在特色栏目稿件短缺、文章低水平重复、转载率和征引率不高、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欲坚持特色化办刊,加快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可考虑从四方面改进: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加强动态策化;拓宽栏目学术视野,广邀名家,提携新秀;适当宣传"炒作"特色栏目,打造学报品牌;"内容"与"渠道"并进,加快数字化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报改革:逻辑起点与方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改革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界和决策层对高校学报改革的一些关键问题尚没有厘清,高校学报改革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一边提出高校学报整合、联合与专业化转型的改革方向,一边又强调学报工作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部分;一边在谈如何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一边又在坚持高校学报传统使命的基础上讨论其功能的实现路径。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学术出版格局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展示高校学术成果和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为宗旨的高校学报已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高校学报的"特殊功能"也完全可以由其他途径或刊物替代,高校学报作为主办高校教学科研一部分的建制应予取消。在改革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和职称制度的同时,改变目前计划性质的学术期刊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政府监督和引导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刊主体多元化的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有其必然性,这是科学发展对学术期刊的要求,也是期刊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一转型由于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而陷入困境.除了体制和观念方面的原因外,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必须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缺少转型的标准,二是编辑的习惯、思路、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打造特色栏目,并以专业化转型起点与通道作为定位,便可以为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找到一个着力点,亦即战略起点,从而使学报改革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终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文科学报专业化特色化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文科学报由于其综合性而缺乏特点,也不符合学术发展的要求。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学报的专业化特色化,是学术体制的要求,是读者、学者、研究者的要求,是期刊市场规律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编辑素质和期刊质量,实现编辑学者化,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报的历史和传统与学报的现状和未来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了解学报的历史和传统是制定现行改革政策的前提。学报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学桴》、《清华学报》和《北京大学月刊》为代表的早期学报铸就了最初的传统。其核心价值是以开放的心态追求真理、传播学术、引领时代,综合性或专业性则是其外部形式特征。1950年代,传统发生"裂变",中国科学院传承了传统的核心价值,着手构建以开放的专业期刊为主体的学术期刊体系;高校学报则拘泥于传统的综合性学报的外在形式,并坚持稿源的内向性。对传统在不同向度上的继承造就了两类期刊的不同命运。今天的许多管理者和学报人往往错把1950年代以来逐步固化的综合性、内向性模式当成了学报的传统,学报体制更形僵化。因此,学报的改革是必要的,但应该改革和如何改革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改革是否有清晰的目标和可行的路径和手段。在新闻出版总署新近颁布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转企"这个改革的手段已取代了目标。学报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学报体系的构建,为达此目标,比笼统"转企"更为可行的手段,是将纸本学报与数字化学报分开,将学报编辑与出版发行分开对待的"两分开"办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类)自身存在的稿源范围和审稿专家的局限,刊登内容缺乏特色,发行量低以及加入WTO后高校学报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了如下改革建议:打破校园界限,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征稿、组稿和遴选审稿专家;以高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为基础,突出学报的学科特色,使学报刊登的内容由综合性向专业化过渡;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增强学报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学报的"内向性"与"综合性"、公益性与市场走向的矛盾入手,就高校学报改革的焦点问题逐一深入探析,指出未经慎密论证而将学报商品化,可能会导致学报的核心竞争力下降以及编辑精英的流失。追溯高校学报改革的逻辑起点,即为净化学术,自强发展。最后指出在全球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学报走集约化、专业化的网络出版之路,可能会打破改革僵局,带来发展新契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校学报的综合性特点的分析 ,指出了高校学报在整体质量、学术交流、服务对象、运行状况等方面隐含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要发挥高校办刊的优势 ,使学报走多样化、专业化道路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并对专业化学报的益处作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试点转型正式拉开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序幕,至此,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便走上了从"断头桥"向"立交桥"的体系转变之路。建设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须首先厘清其所关涉并容易混淆的几对概念逻辑,在明晰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概念实质的基础上,正视我国转型高校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与条件性束缚,并有针对性地从问题层面突破转型高校发展的瓶颈,从而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报从综合性向专业性的发展过程既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关系原理.也要遵循由量变到质变这一发展规律.高校学报应该逐渐拉大学科之间的发文量差距,形成以某一学科或某二学科为主的特色期刊,再由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期刊发展到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化刊物.高校学报工作者是刊物的具体经办者,也是解决高校学报本身存在矛盾的执行者,在高校学报从综合性向专业性的发展过程中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玉吉先生在其题为《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的文章中,试图以对高校学报整体"业绩辉煌"的证明来笼统地否定改革的必要,以对"特色论"的批判来有针对性地否定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必要,从而对17家教育部名刊工程综合性学报联合创办的"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予以彻底否定。但由于尹先生并不懂得评价机构的基本规则,其所谓"系列权威数据"恰恰只能证明其论点不能成立;而他所做的"大学学报功能考察"、"学报特色反思"以及"中西方学术期刊比较",根本无视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显露出了胶柱鼓瑟般的偏执和片面;他所提出的"我国大学学报的出路应该从攸关其质量的审稿入手",不过是刻意规避高校期刊体制改革的虚晃一枪。笔者以为,改革的目标应该设定在科学合理的高校社科期刊体系的建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至于什么样的手段最合适,则应该放在这个目标下来考量,而"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办正是学报同仁为合理的高校社科期刊体系的建立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固化"态势,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潜在威胁。究其根源,我国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是由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渐进式"改革所产生的"负效应"造成的。在当前发展阶段和"渐进式"转型路径的约束下,面对日趋"固化"的社会阶层,只有协调、有序、配套地深化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消除"渐进式"改革的"负效应",才能从根本上将社会"阶层固化"消除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正>"使命"这个根本的、灵魂性问题,在学报"四化论"(专业化、数字化、去同质化和特色化)看来好像时过境迁。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学报"四化论"严重干扰了大学学报使命的履行。学报究竟是专业化还是综合化取决于主办者学术平台的情况,不以学报编辑意志为转移;学报数字化课题应属于IT行业、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问题,不属学术编辑分内事;"去同质化"有失荒唐,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表象背后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的认识,共同的、本质的当然就是同质的,同质的认识即"规律",发现的规律性结论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