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12):33-42
对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和运作方式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二者的异同之处,进而明确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与形式,从规模与利润挤出、共同贷款人、资产负债表直接联系、表外业务资金抽离与投资者信心渠道研究了银行和影子银行风险相关的作用机制。实证部分,在构造银行和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体系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自举滚动窗口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间的动态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银行和影子银行存在因果关系主要集中在2008至2010,2012至2013及2015年之后三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时间范围中,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和持续时间也不相同,但在这三个时间段中,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程度大幅上升,由此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应增加。最后,从宏观审慎政策视角,提出了阶段差异化监管策略以抵御跨部门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发展存在阶段差异,依据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对中美影子银行发展的演进逻辑、运作机制、风险形成与溢出机制进行系统比较,在借鉴与反思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美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宏观层面应该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影子银行健康发展;完善监管制度框架,建立全面、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规范资产管理产品框架,强化影子银行产品穿透式监管;平稳促进去杠杆,加快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微观层面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建立完整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强化资本约束,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和管理能力;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机制和消费者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作者系统梳理影子银行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以期科学、准确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从广义角度,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和外部影子银行体系,并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测算进行了积极尝试.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模拟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银行业稳定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和银行业稳定性之间呈现负相关且存在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存在适宜规模的阈值(或最优规模).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内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外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在2000-2011年间基本都处于阈值以内,到2012年则全部超过其阈值,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猛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3,(9):48-51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给先天发育不足的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活力,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使得融资渠道更加广泛,融资难度降低。同时,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运作、监管的真空状态给金融发展与稳定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我国影子银行增长速度快,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风险逐渐显现。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到底是敞口过大还是监管漏洞,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加强信息披露,扩大监管范围,促进国际监管,建立新监管模式,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和银行经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陈旭  李娜 《江淮论坛》2014,(4):107-110,54
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成为公司治理领域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银行高管薪酬与风险承担的关系,以及银行面临内外部监管对高管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银行内部监管中的股东监管可以对高管薪酬进行控制,外部董事对高管薪酬及其风险敏感性并没有起到"监管作用"。(2)银行外部监管机制的加强弱化了高管风险控制激励。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运作机制.影子银行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无限的信贷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其委托代理链无限拉长,从而使其风险无限放大.一旦链条中某个环节的风险暴露出来,影子银行的整个运作体系就会崩塌.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的化解之道就在于重建美国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由于其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相关的文献数据,对影子银行进行了范围界定、风险分析以及监管模式的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主要面向常规银行业务之外的投融资需求,包含了银行的表外业务以及民间融资,而正是这样的脱离监管也带来了流动性风险等弊端.虽然相关政策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监管套利的存在,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依旧存在威胁性.  相似文献   

8.
徐海霞 《天府新论》2022,(4):99-109
与以往危机不同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与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而是影子银行。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社会各界的担忧,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关键问题。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当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本文以影子银行为切入点,从影子银行的界定与规模测算入手,对影子银行如何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述。基于此,本文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监管当局应当适时将影子银行纳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并注重与货币政策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最后还给出了这一研究未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风险防控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完善风险监管政策、防范整体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0—2020年17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构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既能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自身个体风险,又能抑制系统性风险。此外,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通过杠杆率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产生作用,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仅通过杠杆率渠道传导,风险承担渠道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求对其严格监管,限制过度膨胀。然而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较小,虽然对少数地区和个别领域的金融安全产生压力,但是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还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对影子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同时,通过创新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提高金融的监管效率,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最终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李鹏 《理论界》2014,(10):21-25
综观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业者和监管层的"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也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规模的增大和影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乱象百出,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资金去向不明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在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影子银行是近年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监管等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应以金融结构演进和创新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问题,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和效率化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88年推出的《巴塞尔协议》是国际社会认可的银行业监管标准,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进入高潮,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对银行风险的监管,为此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新的《巴塞尔协议III》。《巴塞尔协议III》中,除了加强原来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外,引入了新的杠杆率要求。为什么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引入杠杆率指标来控制银行的风险?而这个杠杆率指标是否真的能控制银行的资产质量?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并与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杠杆率指标对银行风险资产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适用问题,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巴塞尔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实务界高度重视的议题。在剖析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风险溢出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溢出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显著提高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且不同结构的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均显著提高了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在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渠道有效“,银行跨境借贷风险敞口→同业资产规模/同业负债规模→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传导渠道也有效。其他投资资本流动风险敞口、货币和存款资本流动风险敞口以及贷款风险敞口则通过显著增加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和同业负债规模来提高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朱莹 《理论界》2006,(4):220-221
当前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如何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本文对现阶段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防范会计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以期对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38-44
有效监管和发展我国影子银行,首先要有一套有效统计影子银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监管影子银行的经验,推进宏观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微观方面的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因为金融创新和垄断导致的资源错配所产生,那么,健康发展影子银行就需要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的经验;同时,需要对宏观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税制和金融进行改革,消除垄断达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使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管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拓展银行新利润渠道的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本文选取双重差分法,使用2016—2019年15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2018年严监管政策——资管新规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资管新规显著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当银行业务更多元,面临更高风险时,资管新规的负面影响越大;资管新规通过打破刚性兑付、降低影子银行规模来影响银行的盈利;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发展会调节资管新规对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琴 《兰州学刊》2011,(4):59-62
文章以中国14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其系统风险排序发现:非国有股份制银行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明显高于国有股份制银行。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应致力于优化银行资本结构,扩充融资方式和渠道;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业市场充分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系统产生于实体经济增长需求、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经济背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的发源和蔓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几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隐藏并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允许其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其设定事前和事后的监管机制,以有效地控制其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具有透明度低、结构复杂等特点,极易成为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隐患.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各省份影子银行规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实证检验我国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各组成部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呈现差异性;2)民间借贷是影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营商环境是影响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4)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杜克大学的施瓦茨教授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囿于其属性与特点,极易出现信息失灵、理性失灵、责任失灵、委托代理失灵、激励失灵等市场失灵问题,也极易累积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通过事前和事后监管,来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和系统性风险最小化的监管目标。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研究思路对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