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物福利立法的贸易价值取向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物福利保护标准用作贸易标准具有形式上的合法可能性,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共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律体系,该类立法对于促进本国的动物国际贸易或者加强本国动物产业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动物福利立法不健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生产大国,我国每年遭受的国际贸易损失始终位于全球第一。因此,我国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动物福利立法,是非常必要的。全面加强我国的动物福利保护立法,目前应遵循人与动物在法律地位上不能平等的原则和动物福利的分类处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动物福利壁垒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将动物福利理念引入到了国际贸易领域,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联系,世贸组织规则中也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逐渐增大。动物福利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壁垒对我国畜禽产品、中药、服务业、水产品、化妆品和皮毛的出口贸易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从容应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真正原因,定义了比较优势势力和规模经济势力的概念。运用对比方法和图形方法,通过放松一些假设条件来考察"两个版本"的规模经济引发国际贸易的过程,将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统一起来,发现了国际贸易"万能公式"。研究结论认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共同引发了国际贸易,在引入"补偿贸易条件线"概念条件下,可以将国际贸易的起因分解成比较优势势力效应和规模经济势力效应。同时,国际贸易"万能公式"可以用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相似文献   

4.
"国际贸易实务"是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应用英语、经贸俄语等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从国际贸易学科的角度,论述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案例教学法是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围绕国际贸易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了深化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改革的意义,并结合近年来三峡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但是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以及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实践教学如何有效实施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国际贸易教学的重要问题.由此导致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严重同质化,不能适应我国国际贸易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围绕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结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探讨地方院校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创立、演进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和要素禀赋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成为创立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而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新贸易理论"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已进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制度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反映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开始,大致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三个主要阶段."新贸易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并且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成果引入国际贸易领域,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内涵的界定、教材与教学方式的选择及教学实践,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议,例如加强师资、采用多媒体及自编教材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动物福利壁垒是困扰发展中国家动物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利用博弈论中的不完全竞争模型可以看出,实施动物福利壁垒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而不实施动物福利壁垒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效率最高.而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设置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才能使双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是否实施及如何实施动物福利壁垒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只有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才能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