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22-123
汉英在文化与成语表达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引起许多语言误区。本文从中英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对成语理解所造成的差异,以期在实际应用及互译中能更准确熟练地使用成语。 相似文献
2.
刘佰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4-86
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及词义差别,典故成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点。笔者从修辞角度着手,提出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直译、直译与意译结合、直译加注解,将典故故事融合于正文中,意译和套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朱耀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成语典故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如何对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成语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对汉英成语典故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汉英成语典故的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南潮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77-80
同源动词包括非宾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非宾动词的同源宾语实际上是个副词,占据附加语位置.无格特征核查要求。在同源结构中,非作格动词由名词衍生而来,同源宾语是该名词的拷贝,占据动词的内部题元位置,有格特征核查要求:通过与Tr合并,名词N派生为动词,其拷贝与Tr形成核查关系,由Tr核查其宾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杜永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69-72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8.
李敬尧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65-65
英雄无用武之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录用了《诸葛亮传》中这一段:“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通鉴引录其原文,只改动了一句话,变成了今天的习惯说法。(《辞海》与《汉语成语大词典》皆举《资治通鉴》为源,误) 相似文献
10.
11.
12.
我们在阅读书报刊物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用得很恰当的成语。这些成语,用极为简洁的词语,可以形象地说明一个事实或深刻地阐明一个道理,言简意骸,生动有力;但我们也常看到一些用得不恰当的成语,牵强附会、晦涩生僻,甚至把意义弄反。因此,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人民口头上或书面上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的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如“青出于蓝”,出自《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13.
李敬尧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3-83
移山填海,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二典语之缩合。辞书中所举其处皆非其源。其源是:唐·王达《题禅师房》诗“浮生不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聂言之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不能随意更改。一般词组则不受此种限制。描述一幢楼房,常用的意思相同的一般词组有:高大楼房、高大房屋、高楼大屋、楼房高大、楼高屋大、高楼耸立、高屋耸立,等等。这些词组的一些字词是可以改换的,它们的位置也可以变动。与上述词组对应的成语是“高楼大厦”。它却不可以改为“高楼大房”,也不可改为“楼高厦大”,甚至不可改为“大厦高楼”,否则便不成其为成语了。 成语结构形式的定型化,是由成语的习用性所决定的。成语的习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成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一指成语被各阶层的人在各种交际场合和传播媒介经常使用,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