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颖先生的近著<中国战争小说史论>以立体多维的大文化学术视野对中国古今战争小说进行现照,在历史、文化、审美的框架中建构起一个具有极大涵盖性、整合性和统撮力的战争文学研究范式,这一范式是在时文学作品细致阅读和时文学史史实静现默察基础上,以现代理性为理论基础和价值核心的,它不仅从历时性的角度对中国战争小说的发展脉络加以梳理,更从文化学的视角现照中国战争小说,这种追求历史史实、文化内涵、审芙逻辑和人性探索高度统一的大文化视野,对于当今学术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淝水之战性质的论争,近年来为学术界瞩目。本文作者认为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前秦封建王朝对南方的东晋封建王朝进行的一次兼并统一战争,而不是氐族对汉族进行的“民族征服战争”或“民族侵略战争”。作者不以东晋为“正朔”之所在,也不以前秦为“僭伪”、“异族”和“外国”。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作者给苻坚以肯定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作者认为把中国古代历史范围内前秦对东晋的兼并统一战争和近代世界史上帝国主义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兼并战争相提并论是不正确的。对于淝水之战的讨论,究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但讨论的意义却超出了它本身的范围。因此,学术界对之予以重视就不是偶然的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不同意1928年国奉南北统一战争和中国大陆的统一“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之说。认为:统一和统一战争,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旧军阀统治,形式上、表面上完成了全中国大陆的统一,顺应了历史趋势,是相对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在当时,统一有利于准备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统一不仅仅是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上的胜利,它同时屯是新疆、东北军阀正确选择的结果,更是1924年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及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直接成果。  相似文献   

4.
关于古代中国境内各民族间战争的性质问题,经过几年来的讨论,原则方面现在看法已渐趋一致。即:看它是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是阻碍发展,是促进中国的统一还是阻碍统一,是有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还是有害于交流。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内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战争,在研究岑参边塞诗时,因涉及西域战争,过去就曾有过不同的看法。至今在国内还有部分研究者,或者在个别地区,对岑参有些边塞诗还主张采取回避态度。因此,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唐玄宗时的西域战争,如何看待岑参涉及战争的边塞诗,今天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公元 7世纪至 9世纪 ,唐王朝与吐蕃王国的战争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结局做了简明阐述 ,重点探讨了今甘肃———唐时的河陇地区 ,在这场战争中的军事地位及其历史贡献 ,并对唐蕃战争的性质及历史地位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 ,唐蕃战争是唐王朝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与吐蕃王国新兴奴隶主统治集团之间的边土之争 ,它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但同时又加强了藏汉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和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不同性质、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战争不绝于书。这些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任何一个关心祖国命运的人,都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中国古  相似文献   

7.
《战争和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11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观点,从中国政治斗争的历史方面深刻阐述了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首要地位,说明了我们的军事工作的发展和战略方针的具体变化的道路,同时批判了犯右倾投降主义的同志怀疑和否定党在战争和战略上的方针的种种错误思想。它不仅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军事著作,而且是一部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中袁绍投入了十万大军,曹操却只有两万多人马,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赢得了统一北方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一次政治大决战,这次战争使代表进步势力的曹魏集团彻底战胜了反动的袁绍集团,成为统一中国最强的政治力量。曹操之所以能赢得这次  相似文献   

9.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国家的分裂状态,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西晋的统一,有不少历史经验,如注重内政,发展经济;未雨绸缪,为统一做好战前准备;审时度势,把握统一的时机;知己知彼,做好战争规划;战后安抚,稳定社会秩序等,都很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秦以后,就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然出现过分裂,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总是被新的统一所代替。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在我国历史上有积极作用,但早于北宋结束割据局面,辽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广大北方,其历史地位,尚未被史家们重视。尤其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看辽与五代、北宋的战争性质?这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往或者由于受大汉族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处理辽对中原战争的性质时,不管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五年七月二日至八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在昆明联合召开了“开发大西南战略学术讨论会”第一次会议。现将几种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大西南的战略地位 与会者普遍认为,大西南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历史上考察,大西南在古代曾多次作为统一中国战争的战略基地和支撑全国的大后方;从近现代历史上看,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建国以来,西南的战略地位迅  相似文献   

12.
论项羽的“背约”、分封与“残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发在距今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历时五载的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毫无疑问,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国的农民战争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楚汉战争自它结束之日起就一直为人们所乐于述评,但由于不少人以成败论英雄,抑项扬刘,有的甚至脱离具体的史实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发展生产力,它作为历史理性隐潜在社会主义运动的背后,并最终制约着这一运动的成败。因此,能否抓住这一历史理性,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邓小平理论紧紧地攥住这历史理性,并把它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理性统一起来,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把发展生产力与巩固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发展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内容,而这一内容的实质正是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战争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较量。当这种较量一时难以达到政治目的时,双方便可能坐下来和平谈判,甚至签订条约。从这个角度思考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似乎更接近历史实际。首先,在政治上,宋朝统一燕云十六州以南,结束了自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宋朝的统一,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因此,此时的宋朝正处在统一发展的阶段,人民处于长期战乱以后的转为安定的生活之中。尽管四川地区爆发过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其他的农民和土共起义,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2记载的,在公元977年宋真宗即位不久,京师附近及洛阳一带  相似文献   

15.
四川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历来都十分重视四川地方史的研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云集巴蜀的学者就曾掀起过以探索秦统一前的巴蜀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巴蜀史研究“热”。建国以后,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以徐仲舒、蒙文通和缪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地位十分重要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发展方向。作为 1 9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 ,“铁血政策”能够获得成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非常有利 ,外交政策极其成功 ,又有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俾斯麦个人的一些特点也产生了不小影响。“铁血政策”所进行的事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所以它能够较顺利的通过武力和战争去统一德意志。  相似文献   

17.
秦统一五岭以南地区,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秦在完成此一大业过程中,曾遇到百越中的一支——西瓯的抵抗。西瓯处在秦军溯湘水而上,直下漓水流域的入越孔道周围地区,首当秦军兵锋,因而秦瓯战争始年,也应是秦对岭南进行统一战争的始年。这个重要年代,历史文献上缺乏明确记载。周宗贤同志著文予以考证,很有必要。但该文认为“秦瓯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始皇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18年间”。这个结论,似与历史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问题是逐步的,阶段性的问题。统一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西藏纳入全国统一政权管辖,成为中国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长期交往、奠定基础和纳入元明清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以及组成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这样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最终目标,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更是源于中国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以及对当前国际失序的反应.它是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双赢观的结合,是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当代成果.  相似文献   

20.
安元巍 《天府新论》2004,16(Z2):288-292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地位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发展方向.作为19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铁血政策"能够获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非常有利,外交政策极其成功,又有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俾斯麦个人的一些特点也产生了不小影响."铁血政策"所进行的事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它能够较顺利的通过武力和战争去统一德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