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为研究美国人类学的发展渊源与特点,通过对博厄斯及其弟子提出的考古、体质、生态、文化人类学4个学科架构的论述,发现美国人类学自诞生之初就深受德国自然科学经验主义和人文哲学的影响,强调文化精神或民族气质,关注文化的历史性以及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独特的美国人类学“文化研究传统”;美国人类学发展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引发了民族志表述危机。  相似文献   

2.
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类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及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以人类、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人类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发展生态人类学既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又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按一定的路径发展我国的生态人类学。  相似文献   

3.
新生态人类学通过应用将理论与经验实践结合起来,具有政策导向性和批判性,其特点是对跨国界流动与地方性———全球化接合的研究。对新生态人类学的发展、应用及“联系法”进行论述,分析其关注人和文化的作用,探究在不断变迁系统中创新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和人类学构成了生态人类学当代发展的文化背景与学科背景。主体一元化和谐的生态结构、主客耦合并进的生态关系、天人圈态良性循环的生态自由,表征了生态人类学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海洋人类学发展的早期,文化生态范式一直主导着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并且直到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影响。海洋人类学的文化生态视角认为,海洋生态系统是产生特殊的海洋社会文化的原因,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海洋环境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对于生活特定的应对方式和适应策略,从而产生一个不同于陆地社会的社会文化类型。但是随着海洋人类学自身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生态范式的缺陷,并逐渐转向其他视角和主题的海洋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新进化论者之一的斯图尔德(Ju lian Steward)是该门学科的创建者。生态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历经文化生态学、文化唯物主义认识论、系统生态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将生态人类学理论应用于对教育问题的分析不但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为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类学述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的对社会关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该学科聚焦于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今天所面对的资源危机,是由复杂的经济、社会、人口、制度和政治条件造成的,地球资源的稀缺界限取决于人类的文化,稀缺是一个文化概念。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多样性,需要人类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模塑出人类生计方式多样性,人类生计方式的多样性也必然会创造出利用资源的多元化途径来。因此,生态人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它肩负的使命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生态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因而也是一门充满争议的学科。为此,本期特开辟“生态人类学研究”栏目,共刊发11篇文章,并特别邀请杨庭硕研究员为之写了“主持人讲话”。其中,陆永刚《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文认为,生态人类学应当突破文化人类仅就单个民族系统探讨民族文化的研究惯例,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生态知识。麻春霞《生态人类学的方法论》一文,提出了“终端验证法”这一方法论理念。罗康智《生态人类学眼中的“生态灾变”》一文,意在探讨多元文化并存状态下,对生态灾变的实质问题。相信对此论题关注的读者,一定不会…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与文化人类学相互借用、交替推进,文化人类学从生物学中引进进化论具有不完备性,为了实现生物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兼容,需要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基础上引进文化选择和文化选择歧化这两个概念以满足生态人类学理论分析的需要,也才能明辨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生态灾变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一直以来共同关注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场域视角使我们可以将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各民族文化变迁过程置于不同时空所构成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分析。在文化变迁场域中进行文化研究时,视觉人类学的方法体系获得成长空间,不同类型的人类学影像表达与文化变迁过程构成相互解释、相互作用的互动结构,丰富的人类学影像志日益成为人类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新的、更具活力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怒江中上游地区移民与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可持续理论、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怒江中上游峡谷地区人与环境的发展关系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该地区已出现的“移民”现象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欲采取的“退耕还林”措施,综合环境、社会和文化诸方发展关系,指出“移民”将可能导致移民民族文化的丧失及其它社会问题的产生;“退耕还林”在目前情况下有必要而无可能,可以通过“恢复并生产--重建并生产--协调发展”之路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并充分体现实施环境保护的自然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立体构成教学与专业课程衔接进行了研究,从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服装与鞋类艺术设计三个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指出环境艺术设计立体构成教学应侧重空间的分割与过渡、几何形体的塑造、物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包装艺术设计立体构成教学应侧重纸的折曲、切割造型研究;服装与鞋类艺术设计立体构成教学应侧重面材的折曲、切割及柱式的造型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构建一个基本框架"制度环境-信息质量-能力制约-行为-绩效"来论证行为主体的决策绩效是受到制度环境、信息质量和能力制约(尤其是信息处理能力制约)等多因素的协同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安然的实证分析来探讨上市公司信息接收主体的信息处理绩效与最终行为决策间的关系,认为信息载体的具体制度安排应当与相应行业特性相容,以提高信息质量和处理绩效;这相当于事前规则的界定,能有效降低事中监督成本和事后惩治成本.  相似文献   

14.
后金政权的汉族政策具体是指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首的后金统治阶级为调整满汉民族关系,处理满汉民族问题,针对汉族而采取的相关策略、措施、规定等的总称。后金政权汉族政策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催生,又有后金政权领袖人物的主观意志使然。  相似文献   

15.
沿江开发战略是加速江苏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举措,也是江苏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然而,从沿江开发战略实施8年来的情况看,虽然成绩斐然,但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表现在沿江地区综合商务成本不断上升;服务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效率仍然偏低;粗放式发展带来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单位面积污染承载居高不下等多个方面。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开发与环境建设、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沿江开发与环境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沿江地区和整个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天、地、生综合角度考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根据高原生态环境和藏族地区特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思路和措施。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高原社会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宜昌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宜昌城市形象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建设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水电旅游城市”的理念,探讨了宜昌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方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沪市2009年至2011年间,243家企业共729个样本的预算松弛度进行研究,分析出基于企业内部环境的高管薪酬水平因素、基于企业外部环境的行业竞争因素以及基于企业自身性质的成长性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并对预算松弛对基于每股经济附加值的企业业绩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管薪酬水平与预算松弛正相关,企业成长性与预算松弛负相关,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与预算松弛相关性不显著.此外,本文创新性地将EVA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来研究其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得出预算松弛与企业的每股经济附加值正相关的结论,也就是说,预算松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业绩.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756名高校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对学校环境的主观评价,考察了高校组织环境、教师心理授权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心理授权及其4个维度在组织环境与组织主动承诺和被动承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环境对教师组织承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心理授权在高校环境与组织主动承诺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授权4个维度所起的作用不同,工作意义和自我效能维度在高校环境与组织主动承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作影响力维度在高校环境与组织被动承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工作自主性维度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马克思主义自然力理论为指导,从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生物安全、生态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环境法制研究的热点或准热点问题中剖析出了“生物自然力”;探讨了“生物自然力”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力理论的拓展——生物自然力的提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环境法制建设的创新性、具体性衔接,有利于在“自然力——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基础上,讨论、解决与“生物自然力”有关的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