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现状评价和未来预测为手段,研究了赤峰市耕地、人口、粮食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赤峰市近年来耕地、人口、粮食的基本情况,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该市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提出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宁 《兰州学刊》2013,(5):104-108
文章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我国粮食主销区耕地利用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6省市均存在人均耕地生态赤字,耕地利用处于不同程度的不可持续状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增加了人均生态足迹,降低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这种状况已经影响粮食主销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严格耕地保护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食物消费结构,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提高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指出我国粮食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人口和土地的挑战。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粮食的产需矛盾日益尖锐。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一是认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二是开发土地资源和管理好耕地面积。开发土地资源,不能仅限于耕地,而且要向山河、湖泊、大海等一切可以索取食物的领域进军,改革种植结构,节约耕地种植粮食。  相似文献   

4.
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农村一切经济活动、各种经济关系,都同人口发展变化、都同人们居住生活、劳动工作所依托所不能离开的土地、粮食状况有着或紧密或一般的联系。在宁夏经济全局中,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关系,努力使之协调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宁夏人口、耕地、粮食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一探讨,并针对这种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对策看法,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华北平原高粱种植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局面,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增多,在粮食种植结构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一跃成为可以和粟、小麦相提并论的主要粮食作物。究其原因,除了高粱自身习性因素外,明清华北平原因人口激增而产生的粮食供给压力、因人均耕地速减而产生的拓展耕地需求等共同促成了高粱种植的崛起。由于高粱的大规模种植,增加了华北平原粮食总产量,才使得这一地区安然度过了人口膨胀时期的粮食危机。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和出路胡书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由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有限的农业资源和人口包袱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农民务农、种...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大省必须牢固树立多产粮食,多做贡献的思想众所周知,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品,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供求大体平衡。但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严重制约。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少近7千万亩,而人口则增加了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急剧膨胀,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实现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陕西省耕地、人口、粮食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一)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资源不足 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其它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1949年全省耕地面积6577万亩,1991年为5281.7万亩,净减少1295.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0.1万亩,等于每年减少一个汉阴县的耕地。 根据对建国以来四十余年的年度情况分析,在1953年以前,由于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以外,其后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因素导致的农村经济被摧残等因素,使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53—1957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35.8万亩;1957年—1960三年期间减少了553.1万亩;1960年—1965年经济恢复期间有一定回升,  相似文献   

9.
付昆 《兰州学刊》2009,(11):102-105
通过对1999—2008年驻马店市与河南省的粮食产量的对比分析,从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视角,采用谢庭生的粮食预澍模型,对驻马店市2010年及2020年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进而估算了驻马店市耕地承载盈亏,最后结合驻马店市实际,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驻马店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西的山区县面积135,3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7.4%,人口1,485.41万人,占总人口38.5%,耕地1781.5万亩,人均耕地1.2亩,林地和荒山荒地约12亩。近年来,实行大于二十五度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政策后,山区的粮食问题受到了一些影响。今后如何解决山区人民的粮食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12.
从长远看,我国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压力很大,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不可逆转:一是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人口增长的趋势至少几十年内不可逆转;三是工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间接消耗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巨大成绩.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不迅速抓紧粮食再登新台阶的工作,则会很快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解放以来,我们在基本上是手工劳动的条件下,以相对来说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总数1/5以上的人口,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可是,尽管如此,我国粮食的增长仍然同人口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迄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维持在50年代的水平,粮食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思考——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纵观信阳农村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平面农业。农业的发展局限在耕地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长期以来,信阳农业技术手段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形态上,从而限制了农业向高层次拓展,农村生产力总是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三十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872斤,比1952年的505斤只多317斤,每人每年增加增粮食不到10斤。与此同时,信阳农村人口增长很快,1984年农业人口比1950年增长80%多,每年净增人口8万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也由解放初期的2.7亩减少到1.3人亩,导致了“人多——地少——粮紧”的恶性循环。人口增多,耕地绝对和相对减少,粮食紧张,为了维持生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只得凭借落后的开发手段扩展耕地。这种平面垦殖在1957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5.
对湘鄂渝黔边区各地耕地、化肥和农业用水量等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耕地资源利用系数、农业用水量消耗系数还是化肥投入消耗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湘鄂渝黔边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对粮食单产与单位耕地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农业用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耕地钾肥、复合肥投入量对粮食单产影响比较显著;而单位耕地氮肥、磷肥的投入量、农业用水量则对粮食单产没有太大的影响.据此,应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边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今人类社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在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难题中,土地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人口与耕地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两大动态要素,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总量是吃饭、发展、安定和未来的保证,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做到耕地总量与人口动态平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要求。一、开发土地资源是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一是开拓青海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不同,同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7.
粮食警示录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占20%以上的人口,这是世界公认的一大奇迹。 199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6.4亿亩,低于《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确定的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少于16.5亿亩的安全警界线。近年,我国人口平均年增  相似文献   

18.
1957年~1988年,全国耕地累计净减少2.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800万亩,人均耕地从2.59亩减为1.33亩;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增加1400万人,其中1986年—1988年,净增人口47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75万人。另一方面,全国粮食总产量已俳徊了好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从1984年的784斤下降为1988年的718斤。可以预料,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农业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单价粮食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安全取决于动态的粮食需求与供给。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化进程加速、开发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都将进一步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 ,这将影响粮食供给 ;从需求方面看 ,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都将导致对粮食的需求持续上升。在人口与土地资源双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制约的条件下 ,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需要从科技、体制等多方着手增加粮食供给。只有具备充足的耕地资源 ,才能保障足够的粮食产出 ,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必须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实现“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20.
江苏是一个产粮大省.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和消费大省。由于长期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保证有效供给的目标.贯彻政策驱动、科技兴农的方针,不仅在占全国4.7%的耕地上生产了占全国68%的粮食,10.5%的棉花,67%的油料,确保了占全国6%人口的粮食需求;而且作为全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末,为全国粮食状况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的十五年内,江苏省的粮食产需将由结构性矛盾为主逐渐转化为结构性矛盾与总量矛盾并存的格局;在本世纪内江苏省粮食产需将由宽松性平衡变为紧张性平衡,立足省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