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子银行系统产生于实体经济增长需求、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经济背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的发源和蔓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几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隐藏并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允许其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其设定事前和事后的监管机制,以有效地控制其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9):48-51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给先天发育不足的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活力,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使得融资渠道更加广泛,融资难度降低。同时,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运作、监管的真空状态给金融发展与稳定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我国影子银行增长速度快,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风险逐渐显现。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到底是敞口过大还是监管漏洞,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加强信息披露,扩大监管范围,促进国际监管,建立新监管模式,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和银行经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求对其严格监管,限制过度膨胀。然而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较小,虽然对少数地区和个别领域的金融安全产生压力,但是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还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对影子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同时,通过创新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提高金融的监管效率,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最终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鹏 《理论界》2014,(10):21-25
综观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业者和监管层的"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也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规模的增大和影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乱象百出,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资金去向不明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在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影子银行是近年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监管等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应以金融结构演进和创新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问题,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和效率化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蔚  苏振天 《学术界》2012,(4):59-65,284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应当是各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影子银行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全面梳理了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最后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有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38-44
有效监管和发展我国影子银行,首先要有一套有效统计影子银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监管影子银行的经验,推进宏观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微观方面的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因为金融创新和垄断导致的资源错配所产生,那么,健康发展影子银行就需要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的经验;同时,需要对宏观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税制和金融进行改革,消除垄断达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使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系统梳理影子银行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以期科学、准确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从广义角度,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和外部影子银行体系,并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测算进行了积极尝试.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模拟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银行业稳定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和银行业稳定性之间呈现负相关且存在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存在适宜规模的阈值(或最优规模).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内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外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在2000-2011年间基本都处于阈值以内,到2012年则全部超过其阈值,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猛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8.
徐海霞 《天府新论》2022,(4):99-109
与以往危机不同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与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而是影子银行。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社会各界的担忧,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关键问题。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当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本文以影子银行为切入点,从影子银行的界定与规模测算入手,对影子银行如何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述。基于此,本文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监管当局应当适时将影子银行纳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并注重与货币政策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最后还给出了这一研究未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现代银行业发展迅猛,日益国际化.由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国际社会也与时俱进,一直在努力合作寻找银行监管的最佳模式,提高监管效率.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对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监管是一个由准入监管、运营监管及市场退出监管所组成的一个系统性与立体性的工程.文章剖析了我国现行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银行监管的路径,使之符合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可控性、可测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作为我国正规金融机构补充的影子银行的存在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有较大负面影响,但同时对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大概率的正面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估测发现,2018年影子银行信贷总规模达729万亿元,占当年GDP90万亿元的809%。对此我们必须思考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快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改革进程,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既保证有效监管也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注重预期的引导与调节。  相似文献   

11.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管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拓展银行新利润渠道的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本文选取双重差分法,使用2016—2019年15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2018年严监管政策——资管新规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资管新规显著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当银行业务更多元,面临更高风险时,资管新规的负面影响越大;资管新规通过打破刚性兑付、降低影子银行规模来影响银行的盈利;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发展会调节资管新规对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运作机制.影子银行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无限的信贷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其委托代理链无限拉长,从而使其风险无限放大.一旦链条中某个环节的风险暴露出来,影子银行的整个运作体系就会崩塌.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的化解之道就在于重建美国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资金空转不但包括不经过产业过程、始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的第一种形式,而且也包括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过程中的阻滞和缓流,这是资金空转的第二种形式。流动性的泛滥提供了资金空转赖以存在的土壤,制度性利差、汇差导致的套利空间催生了票据融资、进出口贸易途径的第一种形式资金空转,而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监管差异导致的监管套利诱发了影子银行途径的第二种形式资金空转。防范资金空转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以及全面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体系是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具有资金来源多样化、灵活性强、监管缺失、风险抵御能力低等特性,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也有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引发次贷危机、实体经济受挫、影响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等消极作用。针对贷款规则滞后、监管机构缺失以及缺乏影子银行系统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时代,在各种造势下,影子银行成了一个比较时尚的词语,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成为学者们研究中热谈的话题。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已将其纳入了严格管控的范围。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在认识论上,影子银行还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在基本概念不清晰及各国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在还没有立于本国立场认真识别创新与监管之间关联的情况下,是跟风炒作、借鉴或移植,还是基于国情另辟蹊径?这是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立法创新中所必须厘定的方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具有信用中介和缺乏监管两大特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法律规制,需要厘清影子银行体系运行中的交易法律关系和监管法律关系,从交易法律关系的角度廓清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和范围,从监管法律关系切入寻找影子银行的规制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将影子银行纳入法律监管框架之内,最终实现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银行现场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现场检查是银行监管机构对各银行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当前我国银行现场检查制度还存在针对性不强、手段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为了适应金融自由化、一体化这一趋势,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我国银行现场检查法律制度应该立足于国内的现实情况,特别考虑我国金融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监管现状以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因素,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12):33-42
对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和运作方式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二者的异同之处,进而明确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与形式,从规模与利润挤出、共同贷款人、资产负债表直接联系、表外业务资金抽离与投资者信心渠道研究了银行和影子银行风险相关的作用机制。实证部分,在构造银行和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体系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自举滚动窗口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间的动态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银行和影子银行存在因果关系主要集中在2008至2010,2012至2013及2015年之后三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时间范围中,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和持续时间也不相同,但在这三个时间段中,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程度大幅上升,由此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应增加。最后,从宏观审慎政策视角,提出了阶段差异化监管策略以抵御跨部门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通过2006-2016年面板数据研究了全国整体资本配置效率以及区域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发展抑制了实体经济资本有效配置;金融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政府债务规模的增加不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整体有效,然而三个区域的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按东、中、西部的顺序依次递减,并且影子银行发展、金融市场化和政府债务规模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也按东、中、西部的顺序依次减弱;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了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具有透明度低、结构复杂等特点,极易成为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隐患.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各省份影子银行规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实证检验我国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各组成部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呈现差异性;2)民间借贷是影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营商环境是影响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4)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