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它是对中国的现状和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分析的产物,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外交领域的有效延伸,是维护中国国家权益的生动体现。本文从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特征和时代意义四个方面,综合探讨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外关系法是一国调整其对外关系(涉外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共同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法律体系是打破西方法律霸权主义的需要,是统筹中国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建设的需要,是当前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参与全球法律竞争的需要。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需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必须倡导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中国范式。这一新范式首先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具体指导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3.
由于种种原因,系统总结经济外交工作经验,对经济外交从理论上进行系统阐述的著述并不多见,尤其是探讨研究经济外交规律的专著,更是凤毛鳞角。游碧竹同志的新著(经济外交概论)出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开拓性著作,尤其是王个方面给我以深刻启迪:第一,结构科学,体系完整,初步构筑了经济外交理论的体系框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书以邓小平经济和外交理论为指导,明确了经济外交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追溯了经济外交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外交、中国经济外交以及地方外事工作为…  相似文献   

4.
“宗藩体系”下的中国外交思想是在“华夏中心说”的思想基础上追求“和”的矛盾体,它经历了由人与人的交往规范到国家内部制度,再到国与国的交往规则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母体就是古代“宗藩外交”中所体现的外交思想,特别是“和平共处”、“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既摈弃了“华夏中心”的理念,又继承了和发展“和”的外交思想,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软实力,并结出了丰硕的外交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农村福利体系的构建包括家庭的功能、社会(社区)的组织网络、国家的干预作用和支持这一切的福利思想等。历史上,中国的家庭构成了非常紧密和最基本的福利单位;社区的组织网络承担着基层最基本的福利保护和传送作用;国家(政府)对农村的福利干预一直很强大,政策和措施形成上下和纵横的系统。与西方福利系统的政府、市场和个人主要构成因素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福利体系以国家、社会和家庭主要因素构成。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如大同、民本、和谐等福利思想以及释儒道三家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福利体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外交战略在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为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交往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外交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外交思想、外交利益、外交实力、外交目标、外交政策,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体现出"创新性"、"全球主义"、独特的思维取向、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兴  耿捷 《社会科学》2022,(1):38-50
大小国家并存、小国占多数是现代国际体系出现以来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和长期趋势。在权力规模和心理认知不同的情景下,由于力量和影响的差异,大国和小国之间会产生"不对称关注"。在"不对称关注"视域下,小国可以依靠平衡外交、集团外交、联盟外交、中立外交等多种外交模式来缓解其与大国之间的"不对称"局面,提高自身自主性。小国外交行为具有灵活性、道义性、制度性、等级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依据小国外交的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推进与小国外交的过程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摒弃"小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思想,理解小国心态,尊重小国利益和小国地位,树立"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意识,坚持义利兼顾以及和平、共同发展理念,关注小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建构,促进形成大小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并非只指大国之间的外交,开展对小国的外交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石 《河北学刊》2003,23(6):173-177
近代民族主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在引介现代国家观念、推动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为中国外交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由此催生了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萌芽。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占据着无可匹敌的话权霸语地位。作为最具号召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中国外交提供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现代文本和评判国际政治行为的价值体系;而被近代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历次社会运动,则从实践层面上推动着困境中的中国外交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又称人民外交,是通过民间交往的形式开展工作,将国家间关系由非官方上升到官方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公共外交开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与技术对接、文化艺术活动的对外传播等多个方面.音乐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在国际交流中不仅传播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中国文化,而且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了解与传承,加速了公共外交的开展,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着眼于全球发展和人类发展,在关照“两个大局”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国始终坚持的和平外交理念。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核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解决人类发展的共同难题,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建和平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新时代需要通过培育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增强共同利益意识,完善和健全话语传播体系等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是外交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绳。通过探讨影响国家利益的基本因素,分析新时期中国国家利益的层次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外交战略的定位,做出周边战略和全球战略的规划,勾画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主权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对国家主权首要地位的认识、对维护国家主权内容和方法的认识以及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主要措施等等。中国必须以邓小平的主权理论为核心,将国家主权的维护作为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主权战略。  相似文献   

13.
整个秦汉时期,汉匈民族关系是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联合月氏攻击匈奴,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所以《史记‘大宛列传》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引出西域、中亚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情况,使中国人第一次将民族研究的目光从汉王朝的辖境放眼到今天的中亚乃至欧洲,从而使《史记·大宛列传》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认识,于是汉王朝开始对西域部分民族进行治理、设置政区,将之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西域各民族文化的记述则是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4.
陈家新 《云梦学刊》2012,33(4):78-81
毛泽东一生的外交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有着中华民族历史的烙印.在处理与美苏的关系上,毛泽东更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使中国逐步成为一支重要国际力量.但是,毛泽东提倡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绝不是闲关锁国.  相似文献   

15.
西藏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领土,但是当前美国社会的主体——普通民众认为西藏直到民国时期都是一个主权国家,目前西藏人民缺乏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被中国政府的经济开发行为大肆破坏。对此,本文从东方主义和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着重分析了美国民众产生偏执西藏观的原因,并从文化交流、宣传机构、宣传方式、经济建设四个方面探究了矫正美国民众错误西藏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国内关于国家语言战略的研究多是着重于介绍美国语言战略研究的状况,并试图在美国语言战略框架下构建中国的语言战略,缺乏依据我国语言国情的、统观全局的、基于数据支持的系统研究。我国语言战略研究急需解决四个方面的课题:建立语言规划机构;促进各民族间互相学习语言;改革汉语国际推广机制;外语教育压缩规模,提高效率。我国国家安全与语言战略的长期规划应该主要包括国民语言习得规划和国家安全的语言战略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实现和中国步入世界中心的象征,需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也需要中国外交的协作支持和国际运作,而这也为中国新外交的理念实践提供了外交契机。围绕北京奥运的多元化外交运作将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获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增强软实力,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空间和环境,最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但另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和非政府组织、海外媒体以及“藏独”等分裂祖国势力借助于北京举办奥运会之际,企图通过致使奥运政治化、妖魔化中国和破坏奥运进程来阻挠奥运会成功举办,进而破坏中国和平发展,面对三重复合型挑战因素,中国外交已经开始理性而务实应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尚胜 《文史哲》2005,(3):74-80
“天子有德四海来归”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通过武力夺得皇帝宝座但却缺乏政治权威的朱棣来说,提供了一个通过对外交往来改变自己“篡逆者”形象的行动指南。而郑和使团面对着不同宗教信仰所坚持的“和而不同”立场,和对某些海外势力的挑衅行为所采取的“以德服人”方针,也确保了朱棣赋予他们的外交使命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9.
郭旭明 《云梦学刊》2009,30(4):143-145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当中国龙最初被英译的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前期,西方霸权意识、排华意识浓厚,受此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图腾“龙”被误译成“dragon”;现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于是不少国人提出要给“中国龙”正名,要将其改译为汉语拼音“long”或新造词“loong”。显然,不管是“dragon"’还是“Iong/loong”,都是意识形态这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中国龙”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内容丰富且自成体系,学术界对邓小平涉台思想仅作"一国两制"理解是片面的。从体系方面看,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台湾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邓小平看来,台湾问题是美国霸占和控制的结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主权问题,是中国内政;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台湾问题比较复杂。无论从民族角度,还是从领土归属方面看,台湾应当同大陆统一。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可行的。要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进行思想舆论斗争;展开外交斗争;寻求政治解决途径;开展两岸经济交往合作;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