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育应"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一、培养注重实践的品质和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数学是人类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的观点。诸如数集的发展、数的概念的扩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相似文献   

4.
杨秀国 《科学咨询》2008,(10):72-72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要采用有效而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达成探究目标,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地质疑和释疑.让学生积极主动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建构自己的智能结构.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王征宇 《科学咨询》2008,(18):64-65
以审美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力图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一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认识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二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创造关,以此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演示情境,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是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践的辩证途径."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要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重要的是采用直观教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知识的实质,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圆面积公式时,单用语言讲解是很难明白的,只有通过演示和操作.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它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新修订的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但是,在这看似单调、抽象的数学里,其实包孕着丰富、美丽的内涵。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以美启思,我们的儿童朋友就可能会一涉足数学王国就流连忘返。并为日后畅游数学海洋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就说过,应当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从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人类按照美的观点来认识世界;按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或大张旗鼓,或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9.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着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怎么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修养,然而,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合点。然而现在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或者是根本无法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对数学兴趣不浓,缺乏良好的数感,形不成量的实际观念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基于此,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用多项式整除性质求参数的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类比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全顺虎 《科学咨询》2009,(10):59-60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义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愈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与智力相适应,使之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根本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学习.为此,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践了"合作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不足.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今天,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身"下河"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摸着石头过河"呢?我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一、激发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真正想"下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16.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怎么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合点。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或者是根本无法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对数学兴趣不浓,缺乏良好的数感,形不成量的实际观念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基于此,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以"生活实践"的回归,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相似文献   

19.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课程目标,使数学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审美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力图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一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认识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二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创造美,以此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