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 国民党改组派是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派系之一。它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旗帜,既反蒋又反共,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颇有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面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集团。夫于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改组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野派,国民党改组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的则认为改组派是打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幌子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动政治集团,其实践活动是地主买办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投机活动。笔者持前一种观点。(一)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这是出现改组派和改良主义运动的阶级基础。一九二七年,民族资产阶级跟随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他们本来希望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2.
张国 《理论界》2012,(6):95-97
进入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所起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且以消极的作用为主。同时也应当看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全民族的抗战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陆荣廷与西南联合会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群玉 《学术研究》2003,15(5):84-88
关于陆荣廷与西南护法各省联合会议的关系 ,人们一般注意到的是陆成立西南联合会 ,进而改组军政府的历史主动性 ,而未看到其被动的一面。探讨二者关系的来龙去脉 ,有助于了解在民国初年政治失重情形下 ,作为陆荣廷这一类人的政治企求 ,以及所受到的现实政治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政学会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孙中山为护法而在广州成立军政府,政学会积极参与筹建,实有助成之功,其后则与孙中山相对立,促成西南护法各省联合会议,改组军政府,实行分权主义的总裁合议制,巩固了西南的完整和军政府的形势,为共同对抗北洋势力并与之和议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政学会因此获取更多的政治权力,极力推动南北和议,为全国政局的暂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学会与孙中山的分歧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派与革命民主派的政见不同。  相似文献   

5.
1917年7月,孙中山先生从上海来到广州,筹建护法军政府,同北洋军阀政权南北对峙。军政府从同年9月正式成立起,中经桂系军阀的篡权把持,孙中山被迫离粤,尔后又将桂系逐出广东、重新掌握领导权,直至1921年5月军政府改组为正式政府止,历时约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6.
试论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嬗变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是一个内部派系林立的政治集团,自其前身于东京创立同盟会始迄今孤悬割据台湾一隅,派系斗争始终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尤其是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22年间,从宁汉合流到桂系逼蒋第三次下野,内部之纷争更是刀光剑影、错综复杂,其派系之庞杂、斗争之激烈、性质之多重、影响之深远,在中外政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学术界对此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然而综观目前研究状况,大多仍局限于个别派系的微观分析,尚不多见宏观层面上的全面总论,即或有一些文章曾做过整体把握的工作,但对派系斗争历史作用的概述则又未免失之于笼统,无法揭示…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主要成员,参加了该社的成立和初期的主要活动.胡适在参与该社活动当中,与北京教育界同仁、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孟禄访华、国语国文教学、学制、庚款退还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分歧.这些分歧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学术、派系利益背景,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教育界内部、北京大学与其他七校之间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派系竞争是当下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其本身浸润于政治文化中。文章从政治行为与政治文化双向互动的视角 ,通过派系竞争透视政治文化的意义 ,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派系竞争中折射出来的政治文化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预测了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派系竞争“是 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本文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派系竞争凸显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派系竞争的民主效应.认为派系竞争对民主型政治权威的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育,民主型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对苏轼政治态度的评论仍然有较多的分歧,下面谈一点个人所见。问题的复杂性围绕王安石变法而展开的北宋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虽以新党、旧党为标帜而出现,但其内部的对抗,则不仅限于新、旧两党,且是党內派系之间的利害冲突,层出不穷。所以不久,旧党分裂为朔党、蜀党和洛党,新党内部也发生分化。新、旧党之争和派系之间的互相倾轧交错在一起。充分反映了这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复杂性。这场党争持续有三十年之久,斗争出现过几次反复。一党得势,对敌党肆意报复,党争愈演愈烈。于是相互报复和政见冲突,也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这场党争的复杂性也就更突出了。苏轼毕生的政治生涯都是在这场复杂曲折的党派斗争中度过的,因而他的政治表现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