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日本"古学派"的兴起,取代了幕府时代的"朱子学",具有实证精神的徂徕思想所构建的世界观取代了"朱子学"的世界观,这为日本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以及建立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科学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接受和对落后中国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双重变奏,这意味着近代科学文化在日本的兴起。正是日本近代儒者的不断努力,日本社会的本体意识才开始脱离传统东方文化的模式,接受了西方式的本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致命弱点。探其原因,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产生动因是科学精神缺失的直接缘由;畸形的科学文化理论构建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深刻缘由;传统的治学方式是科学精神缺失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3.
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从历史描述转向理论解释,并将解释的重点定为"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西方兴起?"近代科学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定义,而应理解为一种高速地创造实用性自然知识的活动和这些知识本身。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可以得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近代欧洲首先形成了一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同时还受到教育普及的推进,使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相反,在中国或其他古老文明国家,在加强对物质资料集权控制的同时,限制和扼杀了科学发展的活力。如果中国当时能形成那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的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近代科学完全可能在中国兴起,而且科学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近代早期英国兴起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鉴赏家。鉴赏家群体的兴起与近代早期英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鉴赏家群体的兴起也改变了贵族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知识的价值功用,推动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英国社会变迁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文化的转型有赖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而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科学、民主知识的输入与科学、民主精神的培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科学精神是伴随科学知识谱系的产生与传播而在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水平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文明素养及人格气质。民主精神的产生源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精神构成了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主要内涵,在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真正具有全球化视野与"现代性"品质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宗教曾对近代科学的兴起起过致命的迫害和阻滞作用,但它同时也是近代科学兴起的一个积极因素.科学与宗教是辩证的关系,宗教不会随着科学的昌明而消失,而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行为贵"的知行观,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少年"与国家形象发生联系,本质上不再是一个年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政治和文化概念,隐喻一个朝气蓬勃、革新进步的"少年中国".近代中国"少年论述"的兴起,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更源于近代中国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近代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翻译或创作,将"少年"与新民、新国、民族复兴等意象联系起来,参与近代中国"少年"的精神世界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领潮流、开风气的人物,探讨其科学观念的演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学术文化史论中的思想主要包括,第一,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演变;第二,对传统学术缺乏科学与科学精神的批判;第三,弘扬与阐发传统学术中的科学精神;第四,关于"反科学"厘析。通过梳理、总结梁启超在近代科学观念传播中的贡献,可厘清其"反科学"之恶名。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环境孕育的产物。影响十七世纪英格兰近代科学的文化环境是多方面的,其中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清教主义的宗教观念都起着重要作用。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优化科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院校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特别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一高度,成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弘扬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传统和近代科学精神,发展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引起国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丛",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能够作出更清晰地解读。在文化定位上,西方为自然哲学,中国为道德哲学;在文化取向上,西方属爱智,中国属致用;在文化精神上,西方倡批判怀疑,中国倡中庸;在文化传统上,西方学者传统、工匠传统、数学传统与宗教传统等蕴育了近代科学而中国诸传统与其迥然不同。由此,中国文化建设应注重研究基础理论、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与培育科学文化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各种政治哲学思想中不乏人权精神的闪现,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思想是伴随着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思想家发起的启蒙运动而逐渐形成的,是近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近代人权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科学和人文是两种不同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在欧洲近代史上,两种文化的分离和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以"索卡尔事件"为甚;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因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而引发,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科玄论战";可以说"索卡尔事件"正是我国"科玄论战"的续曲。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在东、西方不同历史时段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近代科学的兴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中,艺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来看,艺术在一定意义上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前提,并以数学作为方法进路,引导近代科学去发现人和发现世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文化传统、近代科学主义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近代日渐兴起的科学主义的自觉回应中得以实现,而中国文化传统及科学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的倾向性,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还原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实质,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是一种社会力量。近代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传统文化转型不同层次的约束。继承“五四”精神,消除文化的深层结构与科学精神传播的内在紧张,构建以科学精神为主体的新型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对近代科学的兴起起过积极的作用。第一 ,基督教通过自然而认识上帝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内心引向外部世界 ,为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铺垫了道路 ;第二 ,基督教把哲学引入神学来为其信仰论证及辩护 ,确定了理性的地位 ,有利于哲学家、科学家按照理性探索真理 ,为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第三 ,基督教会兴办学校 ,创立修会 ,组织学术著作翻译等 ,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沈括的科学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点已不再有人怀疑;但仍然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家缺乏科学创新精神,而且还把这一点看作是中国近代没有兴起科学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在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科学实践中,处处可以看到科学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