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顾我国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当时便已产生了一个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电影传统,而这一传统延续到二战结束的四十年代后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创作的顶峰。当时的中国电影把现实生活作为表现对象,镜头聚焦于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遭遇,并以纪录片式的实录精神着重关注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这与同一时期西方现实主义电影的典型代表,勃兴于摆脱了战乱和独裁的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分析二者的异同,探讨其内在原因,对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电影传统在中国和西方的继承、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关…  相似文献   

2.
符号论电影美学与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现状管斌一、理论的偏移六十年代后期进入全盛期的符号论电影美学──电影符号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适应了电影学变革传统研究模式的内在要求,因而迅速风靡欧、美、日请电影大国,在电影理论研究最敏感的法国,甚至出现了专门把符号...  相似文献   

3.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经典形态,现已成为世界影坛中的成熟类型,但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借鉴中国电影传统建构"武侠电影类型论",对当前日益受到重视的商业类型电影特别是武侠电影创作而言,尤为重要。发轫于"影戏说"的中国电影传统不仅孕育、发展了商业电影类型观念,而且也提供了重新阐释当下电影艺术现象的可能性。从中国武侠电影传统和历史中发掘武侠电影的类型内涵及其在电影实践中可能开拓的现实性话语生长空间,是研究和建构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途径之一。而作为一种来自于武侠电影具体历史的美学范式,"武侠电影类型论"将有望与当代批评实践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一方面,该片试图打破“内”“外”市场的局限,打造真正可以在全球流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转向本土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开始突破区域边界,跨国和跨地域合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如何呼应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建构大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电影故事以适应“中国梦”的制造,将中国电影的变化轨道视为一种想象的建构也意味着要去研究它在社会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的困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陈晓伟 《中州学刊》2006,(2):241-244
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中西方古典绘画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一直专注于写实传统,这种传统成为西方古典绘画与电影的契合点,因此可以说电影与西方古典绘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长期以来形成了写意的传统,这种传统造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中,采用镜语转换、空间转换、意境表现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古典绘画在中国电影中的转换,创造出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电影视觉风格。  相似文献   

6.
韩伟  赵娜 《兰州学刊》2014,(12):71-76
在反战电影中,对于人性的展示与思考,体现了电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人性,作为人类道德存在的基本标志,彰显了生命存在的普遍意义和基本需要。文章以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创作的电影《雁南飞》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为例,从四个角度,对反战电影中塑造的人性进行阐释,把人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对象,呈现于我们最平凡的情感中。在对反战电影的分析中,文章试图挖掘出沉潜于影片中的人性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在叙事主题、结构视点及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上,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类同与差异。电影作为“科学和魔术的混血儿”,自19世纪末相继传入日本和中国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渐渐形成了同中有异、相映成趣的电影观念与创作趋势──处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一开始就把这一舶来品叫做“影戏”,恪守以“戏”为本,以“影”为辅助手段的“影以载道”的叙事本体论传统;而明治维新后力图“脱亚入欧”的日本,则将电影称为“映画”,其审美意识较接近强调以活动画面为基础的西方影像本体论。两种称谓,实…  相似文献   

8.
尹敏捷 《天府新论》2020,(3):142-150
电影生产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其内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并与外部力量相连接,最终统一于电影生产场域。当前,中国电影生产场域中力量关系的调整开始逐步推动电影工业生产体系的完善和电影工业美学的生发。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春节档电影《囧妈》的提档、撤档、线上免费播放事件,产生于中国电影生产场域的力量重构过程中也必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电影与中国观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艺术电影在本世纪80年代后半期首先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继而在国内也大受关注,其所带来的由上而下的讨论争鸣中,有一点是取得共识的,即艺术电影的技巧风格与大众欣赏习惯有相当的差距。那么,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如何将艺术电影与大众迅速沟通?21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艺术取向又该呈现何种势态?从中国艺术电影和大众欣赏习惯的特点这一基本视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中一直是和现实主义一起贯穿始终,而在电影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只是作为现实主义的陪衬角色出现,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表现但始终不能达到和现实主义精神相提并论的地位。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电影中不同时期的表现以及目前电影创作中浪漫主义缺失的原因,并说明当前中国电影需要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2.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5,26(3):86-90
电影歌曲是百年中国电影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作为救亡战斗之歌,电影歌曲震撼中华,鼓舞全国民众;作为艺术流行之歌,电影歌曲成为人见人爱的抒情乐章;作为文化传承之歌,电影歌曲的品位、格调、精神皆是一流的。如何再创中国电影歌曲之华美乐章,是必须正视和面对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代表著作,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和张骏祥的<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都从实践美学的角度言说中国电影,强调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及特殊的表现手段,即电影性,和电影的群众性、民族性.而成就了那个时期中国电影理论的建树.  相似文献   

14.
陈旭光教授新近出版的《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4月出版)是他继《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一书之后又一深入研究电影文化的厚重力作。此书的着眼角度和《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相似,也是将电影作为文化的一个维度或者说是把文化作为电影的切入点或背景依托,将电影研究置于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视界中,从中梳理出影像文化的意向和电影艺术发展的脉络,并为进一步研究探讨影视艺术与文化提供一种开放的思路和方法。《电影文化之维》体现了作者对电影研究方法游刃有余的自由运用。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批评方法,而是从电影本身出发,以…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是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发展起来的。民俗对民族电影影像和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世界电影的格局中具备了鲜明的风格特征。民俗不仅作为一种视觉效果明显的影像而存在,同时,也在电影情节结构以及深层表现空间中发挥作用。借助民俗所诱发出的情感状态,电影的意义才真正得以释放,因为民俗所蕴积的文化情感是电影真正完成所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各环节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进口电影配额增加的压力下和产业化改革的调整过程中,中国电影产业凸现出产品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尚不完善等问题。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因此应抓住时机,大力满足观众需求,充分开发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全面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有着繁复的改编史,而近年来蜂拥而现的影视改编使《西游记》再一次成为热点。在改编过程中,从人物形象的颠覆可以看到西游电影的主题重塑,而这种主题的变化是由单纯的打杀式的惩恶扬善,上升到了对于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挖掘。通过对西游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找出人物形象颠覆和主题重塑的原因,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世界华语电影作为一种跨区域、跨资本、跨文化的独特文化景观日益在全球电影文化生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世界华语电影美学与文化、市场与产业研究,促进世界华语电影的学术建构和产业化发展,探讨世界华语电影与新媒介、新科技、新市场的互动关系,是摆在当前产学业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中国电影遵循艺术规律膻变至今时.它所承担的痛苦和焦虑愈来愈显得沉重和凝滞。电影的塌方和滑坡呈现出的萧条促使评论界不约而同地发出救赎的呼号。然而.谁又是中国电影的救世生呢?人们不再缄默.而把惶惑的目光匆匆投向那些新老编导们。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电影技术及手段的更变,导演们在认同传统的同时对电影进行了多维度的开掘和超越。当“第五代”以新锐的先锋性率先扯起革新中国电影的大旗时,张艺谋的名字随之家喻户晓了。无论是新闻传媒,还是从电影本身来考察,张艺谋称得上是当下导演群体中颖脱而出的一朵奇葩。中国不存在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