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方桂先生及其高足柯蔚南教授的合著《古代西藏碑文研究》,可以说是从语言文献学角度对古代吐蕃藏文碑铭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著述。最先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为英文版。由于刊行于台湾,大陆许多学术同行很难看到这部著作。汉译此书出版确有必要。译者早有整理出版李方桂先生著述的夙愿,因此早就与李林德教授取得联系,希望能授权出版李方桂先生著述。李林德教授与家属商量后,很快就(于2002年)给予了令人鼓舞的答复。2003年3月,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将本书汉译纳入了当年的科研项目,由我来具体完成。全书汉译工作主要是我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期间(2003-2004)完成的,完成后译者曾经请原书作者之一柯蔚南教授校订过一次,并赐中译本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汉译工作开始以后,2004年2月,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决定合作编辑、翻译、整理出版《李方桂全集》。这本书就自然列入计划,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用繁体字本作为《李方桂全集》第9卷出版。不过,在此之前,承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慨允摘刊,让读者先睹为快,此举实在令人高兴和感佩。在此译者谨代表自己,也斗胆冒昧地代表广大读者对学报同仁深表谢意。至于译文中在所难免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当由译者负责,希望读者多多指出,以便今后再版时更正。  相似文献   

2.
从视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作友  任静生 《学术界》2007,(5):216-222
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求译文必须为译语读者所欣赏、接受,广告翻译是作者、译者和读者多元合作下的文本再生.成功的广告翻译,要求译者替读者着想,善于做到跨文化交流中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诠释学的哲学观点作为理论框架和引入William R.Catton,Jr.在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发表的“价值论”作为佐证依据,探究译者的“翻译欲”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主要从译者渴望获取“Desiderata”(渴望得到的某个译文)的永恒追求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证明译者的实际产出译文是很难达到译者的理想译文,并且初步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和提出3种假设以确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欲的特殊格局和揭示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为译者带来了解放的福音,使译者有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译者的历史意识、译者的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都指向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而体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谐统一的译者主体性才是译者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李先进 《云梦学刊》2011,32(4):135-137
郭著章教授等编写的《文言英译教程》中专门有一章介绍"古典小说英译"情况,内容涉及我国四大名著英译片段及教材编者相关点评。在仔细研读原文与译文的基础上,进行汉英对比,同时对四种英译文作了平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译文片段分别出自四位不同译者,而且翻译的年代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却基本相同,且与当代翻译理论不谋而合,称得上"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根据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一九四九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一书排印的。译文是根据一八四八年德文原版译出。同时一八四八年以後各次德文版本上所加进的更改以及一八八八年英文版上由恩格斯所作的补充,都由编者加注了说明。一八八八年英文版和一八九○年德文版上由恩格斯所加的附注也都附在有关正文各页後面。所以这是一本最完全的版本。我最近曾将一八八八年由恩格斯所校订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参照着研究了一遍,觉得译文就整个来说是和原文意义相符合的,并且有些译法还有独到的地方。但是有许多句语仍然值得商榷,因为有的在修辞方面,还欠妥当,有些句子构造相当累赘费解,还有些名词可能引起误会。本来经典著作是十分难译的,译者不但对於外国文要有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是衡量译文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译者知识结构、语言素养、翻译水平和才情的最好体现。保持原作的风格即指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格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演染,因为,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议论,不可能做到“文必已出”。原作如果是通俗的口语体,不能译成文绉绉的书面体;原作如果是粗俗…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红楼梦》译文中几个具体例证显示,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均起相应的主体作用.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Altogether Autumn"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两文的译者分别是陆谷孙和周仁华。陆谷孙的译文体现出译者的深厚中英文功底;周仁华的译文紧扣原文风格,更忠实原文。两文分别体现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中英文广告都有其特殊性,如果简单地按字面翻译成英文,译文必将背离广告的功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译者应该采用灵活变通的创造性翻译策略.在变译理论观照下,广告译者可采用化直译为再创型翻译、化"意合"为"形合"、化"归纳"为"演译"、化虚为实、删繁就简等策略对原作进行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11.
贺鸿莉 《船山学刊》2008,11(1):143-145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问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谈翻译问题的专著出版了不少,从教学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由张培基等四位同志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最受读者的欢迎。本书是目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普遍采用的教科书,也是翻译工作者或业余翻译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本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大量译例,介绍了英语汉译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和技巧。同时,本书各章节后配有单句练习,书后又附有大量短文翻译作业材料,并向读者提供了练习参考答案。读者普遍反映,本书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译例恰当,是一本难得的好教科书。但是我们又觉得本书有些地方值得商榷,现将我们的看法分述如后,以求教于编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李士坤 《学术研究》2003,(10):147-148
十六大以来 ,宣传、讲解、诠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章和书籍非常之多 ,它们各有特色 ,读来都不无裨益。最近由《求是》杂志总编室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三个代表”与创新》一书 ,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论著 ,是对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有启发很有助益的一本书。我以为该书的如下特色尤为引人瞩目 :第一 ,这部书编者匠心独具 ,不仅原原本本地收集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 ,而且还收集了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些重要讲话和论述。这对读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些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分析了A Little Cloud两种具有影响力的译文,从解读原文本以及采用翻译技巧这两方面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此短篇小说翻译中的发挥,指出这一短篇译文获得成功与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5.
当译者的已有图式足以转换新信息时,其认知图式过滤为同化;当其已有图式不足以转换新信息时,需要通过图式调节补充说明相关知识,建立新图式以完成信息转换,此认知图式过滤为顺应.同化与顺应,都是文学翻译中必经的认知图式转换过程,它取决于信息转换的需要与译者翻译的需要.理清这一关系有利于译者翻译策略的把握与译文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译者功能"是叙事学对译者"可见度"的一种描述,是译者在译文叙事中的一种话语存在。本文从《邓小平时代》的译者冯克利身上所内化的"译者功能"表现入手,分析了四种典型的"译者功能"叙事建构模式,以期为海外汉学著作翻译中叙事权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译文就是原文”的论调掩盖了译者的身份及其在译文中的显形。对译文语言的批评性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男女译者的性别取向往往会对组篇机制的形成过程产生干预,词汇语法层面的不同选择源自他们不同的观察视角,女性译者正是以此实现她们的价值取向和性别政治日程。  相似文献   

18.
等效原则下的片名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06,27(5):133-135
作为一种特殊文本的翻译,片名的译文处理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片名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译者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住了原片的主题,而不是形式上是否等同。等效原则能更为合理地解释片名译文处理中的“另类”现象。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还乡》中景物描写翻译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通过对《还乡》译本中景物描写的相关译例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揭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公示语翻译中译者的读者意识,译者应熟练掌握译语的的表达习惯,熟悉译语与源语的文化差异,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