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柴文华  周璇 《天府新论》2006,2(5):28-34
日本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的主权让与日本,开始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人营,袭击沈阳。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  相似文献   

2.
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茶业界技术基础薄弱,日本政府积极承担起技术引进的角色,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设置传习所、聘请中国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一套传习制度来推广学习到的红茶等制茶技术,改制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红茶、砖茶等,努力提高茶叶的出产品质,以达到与中国、印度等国家竞争的目的。此外,日本还积极“走出去”,派遣专业人员到中国、印度等调查,汲取外部技术并带回国内,为技术传习和知识扩散提供了丰富资源。日本所开创的这套劝业、传习和改制的技术传导机制,给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以深刻影响;日本吸收技术、广泛扩散、共享共谋并结合本土实际有所创造的技术变迁路径,至今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日据时期日本垄断资本在台湾的独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台湾之时,其国内的垄断资本开始渐趋成熟,形成了诸如三井、三菱等大财阀。作为这些大财阀代表的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对台湾的完全独占,除了出动大批军警疯狂镇压台湾人民以确保殖民统治秩序的稳定外,还必须实现日本垄断资本的独占。这不仅是垄断资本对外输出的需要所决定的,而且也是日本殖民政府实施“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殖民经济政策的基本前提。日据初期,日本国内资本并非十分雄厚,在台湾又面临着人民广泛而猛烈的反抗,每年军政费支出达一千多万元,其中日本政府要负担50—70%,颇有力不从心之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内能源资源匮乏,高度依赖进口能源来满足国内需求.为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日本实施多元化油气进口源和促进核能发展的能源战略.于是,油气资源和铀资源都相对比较丰富的中亚地区就成为了日本能源外交的一个重要对象.当然,除了能源利益外,日本在中亚地区还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5.
日据初期,时任日本内务省卫生局局长的后藤新平提出在台湾实行"鸦片渐禁政策",随后强力推行,使鸦片专卖合法化,台湾殖民财政扭亏为盈,迅速独立,也为日本本土输送了大量的资金。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后藤新平实行此政策的真正目的和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日战争初期,日本外交上一直避免对中国正式宣战,考其因由,是由多种动机和因素决定的.第一,日本战而不宣,首先是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煽动国内人民仇华情绪,逃避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声称是由经过充分准备的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军事行动引起的,把侵华战争称之为"膺惩暴支".第二,日本战而不宣,是受当时特定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制约的,是日本为避免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发生直接冲突,掩盖独占中国野心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第三,日本对中国战而不宣,也是适应其"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分裂抗日阵营之谋略的需要,日本企图通过在中国扶植汉奸政权,从而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目的.第四,日本对中国战而不宣,是为了继续援引美国"中立法案",从美国和其它国家取得军用物资援助.第五,阻止国际援华图谋的实现,也是日本迟迟不正式宣战的原因之一.英法等帝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日益猖獗,他们一方面重新“诠释”了台湾区域文化,声称“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另一方面企图把中国文化与荷兰、日本等殖民文化,福建闽南、客家及台湾高山族等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同并列起来,削弱、贬低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把中国的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及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中相互间吸收的某些文化内涵,人为地拔高、扩大“台湾本土文化”等同为主体文化,以此来拼凑所谓的“台湾文化是在台湾产生的文化,是台湾人共享的文化”,“台湾本土文化是属于所有台湾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日本中小企业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推行中小企业扶植政策最为成功的国家,其政策背后有丰富而深刻的中小企业扶植理论。从产业革命时期的原有产业振兴论,经战前的中小企业扶植论和战后的中小企业发展论,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小企业优势论,日本经历了中小企业理论不断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克服产业金融体制的弊端,80年代中台湾开始了向商业金融体制过渡的改革,但改革尚未成功,即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引发台湾“本土性金融危机”,这迫使台湾面向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进行金融体制再造。  相似文献   

10.
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以后,实行殖民化教育.在台湾人民武装反抗下,日本暂时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行灭绝政策,使儒学在书房、诗社等的形式下勉强继续传承.日本镇压了武装反抗以后.加强对书房的管理,使儒学传承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台湾人民为保存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把儒学融入台湾的历史文化中,在文学、史学、宗教、民俗、宗族等日常生活中保存儒学,使台湾儒学逐步本土化与民俗化,实现儒学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转换.即使在灭绝中国传统文化的皇民化时期,台湾民众也以各种本土民俗方式隐蔽地保存儒学传统,直至台湾光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台湾中部地区以日月潭为中心的红茶产业发展之过程。由于食品科技进步与消费者求新求变心理,业者为因应市场需求与变化,早已练就研发各种茶品的功夫。发展休闲茶园。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是可发展之路。红茶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与可变性,符合现代多元化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面对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低成本优势与技术创新、贴牌代工与品牌竞争、经济竞争与文化竞争等矛盾,应通过采取协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致力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实施文化战略提升综合实力等针对性措施,更好地发挥已嵌入国际产业链的本土企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中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汪伪投敌后,出于政治需要,一直着意争取建立一个相对"自主"、"统一"的政权.为此,它与日本方面进行了艰苦的交涉.但日本本于国内矛盾和自身利益的掣肘,在扶植汪伪组府的同时,又处处与其为难,使汪伪的"努力"效果不彰.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司马史观"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日本自明治时代开始,为了修改日本和西洋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就以西洋为目标对自己的历史做了修改.其目的,是使日本拥有一个和亚洲不同的历史外套,并使其具有"欧洲血统",以便使日本拥有一个更符合当时国际、国内现实需要的历史."司马史观"的出现,也是日本在取得战后的经济腾飞之后,为了满足自己经济胜利的心理需要而出现的产物.但是这种无视历史的客观性而按照自己主观意愿编纂出来的"历史",虽然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但对于要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日本政府来说是毫无用处的.  相似文献   

15.
刘毅  弋慧莉 《理论界》2008,(9):107-109
为了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和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推行了一项移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殖产兴业”政策。其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来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从而大力扶植、发展重工业建设,尤其是1872年第一条铁路——京滨铁路的诞生,更加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1889年台湾茶业同业组织——茶郊永和兴成立.作为台湾较早的同业组织,永和兴仍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随着资产阶级国家日本替代封建朝廷清政府对台湾的统治,进入20世纪的台湾茶业同业组织完成了制度变迁,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同业公会.但日据时期台湾茶业同业组织发生的制度变迁不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而做出的调整,而是在日本殖民经济体制下,为谋求本业的生存,不得不顺应殖民当局的要求而多次做出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种经济制度变迁是以殖民地母国日本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与日本政府的保护与扶植密切相关,而这种保护扶植的重要手段就是产业政策。事实上,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也是动态发展的,伴随着经济形势以及产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日本政府也在不断调整产业政策的方针、内容。然而,在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产业政策也表现出其局限性,而企业创新却有效地弥补了这种不足。因此,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成为日本汽车产业获得成功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18.
战后,国民党政权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对曾是日本殖民地的台湾进行中国化重建,并重塑了台湾族群已经模糊的中国认同。而二二八事件之后,中国认同下的地方意识开始出现。在历经数次意识形态论争后,台湾的族群认同矛盾渐渐凸显,开始转向脚下的台湾。1980年代以后,在西方思潮和内部政治、经济变迁的影响下,族群认同呈现出模糊不清的迷惘状态,甚至建构出了具有本土性的台湾认同,造成了社会和族群的严重撕裂。台湾族群认同的转折经历了"中国化"、"乡土化"、"在地化"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台湾社会内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斗争以及省籍矛盾激化的情况。另一方面这种转折又受到西方思潮的严重影响,是"边陲——核心结构"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政权在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分据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明朝遗民对抗满族统治的民族精神,在避居台湾后转化成热爱台湾这块不受清朝统治土地的本土意识.这种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并存与互动,构成台湾汉族民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的两个思想层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台湾和东北地区是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后分别占领的地区。为了长久统治并作为全面侵华的后方基地,日本分别对台湾和东北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官方主导的农业移民计划。就时间顺序而言,台湾移民在前,是日本移民侵略的经验和蓝本,东北地区移民在后,但规模和数量以及对移民政策的重视程度都明显加强。日本对两地的移民侵略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也是日本侵华步伐一步步加深的手段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