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责任感普遍淡化。要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健全的人格,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自我、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帮助、引导大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基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以及婚恋观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幸福的重要性的实证调查,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婚恋观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手段,使婚恋观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能够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所反映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基本正确的。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应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教育:强化男女平等以及女性人格独立意识的教育,强化摒弃陈腐观念、大胆寻求真爱的爱情观教育,强化去功利化、去物质化的道德观教育,强化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的性知识教育,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家庭美德、婚姻法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受社会、心理以及同辈群体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形成了不健康的婚恋观。在现代教育中,应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婚恋观教育,注重德育环境的优化,实行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形式,注重高校大学生网络婚恋道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许多新亮点,但也面临不少困惑和挑战。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冲击下,如何引导、端正大学生的婚恋观,将成为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难题。本课题从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多元社会的爱情观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概述了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困惑和影响因素,并从政府、高校、大学生、家庭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调适大学生婚恋观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变化,大学生婚恋观状况也出现了新特点和新问题.而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传统的婚恋观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略显陈旧.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思考,寻找高等学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新思路.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四个方面对婚恋观教育的新模式作了尝试性构建.希望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能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议大学生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存在着诚信危机,原因在于历史积淀、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建构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创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8.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个体的婚恋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愈发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关注.以福建省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福建省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为引导福建省女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婚恋观和健康人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过分强化、他人责任感的忽略和集体责任感的淡化.而社会经济改革给教育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落后、不当的家庭传统教育及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不成熟等都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丰富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女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情绪特点的独特性、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教育内容的缺位、家庭教育观念的固化和教育方式的错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传媒的影响,四者构成了女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主要因素.开展系统、科学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当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务实、矛盾、盲目从众等特点.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优化教育环境,形成职业价值观教育合力,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学校公德教育的比例失调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弱化异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与诚信度下降,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缺失,公共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实施大学生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立法,提高道德法律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情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满足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与人格完善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应从女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探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的小组方法,形成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的形成与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性别歧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大众传媒、教育环境、家庭生活等渗透渠道,使不少当代女大学生无意识中形成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表现为认同郎才女貌,男强女弱的婚恋观、逃避竞争的择业观,事业观的选择则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开设社会性别课可在自我认识、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方面有助于消除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这也需要增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干预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和政府政策因素,因为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期望不符实际,以及大学生家人态度、家庭所处经济区位的影响,家人支持与否对农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基层的主要因素.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6.
近5年来,我国学界对90后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主要涉及婚恋观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婚恋观教育对策等问题。在恋爱观、择偶观、婚姻家庭观和性观念等方面取得较多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四大责任主体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并从主流意识形态可提供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社会主要责任主体两大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学科视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今后着力从这些方面入手不断深化研究与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新时期大学生存在着诚信危机。原因在于历史积淀、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建构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创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存在着诚信危机,原因在于历史积淀、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建构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创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9.
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当前,这一群体的婚恋观正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但由于社会及个人的因素,其婚恋观还存在消极的一面。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引导,促使其健康转型。为此,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也要积极发挥职能,深化改革,特别是消除二元社会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健康转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学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感恩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由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感恩行为造成的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因此,高等学校亟待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推动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识恩,知恩、感恩,以至于报恩,施恩。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发感恩评价体系,形成高等学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