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时调是韩国古代代表性的母语短诗,过去学术界也曾经注意比较过时调与绝句的形式,但更注重比较时调与韩国本土母语诗歌的形式。不过事实证明,在形式上与时调最近的是中国古代六句体诗(三韵)。这种形式的相似性在理论上提出了这样的可能性:时调的形成过程之中接受了六句体诗的形式因素。  相似文献   

2.
时调,是朝鲜民族古典诗歌的一种体式。作为定型诗歌,它或以三联六句十二音步的格律,或以三联散文律,含蓄蕴藉地传述民族的情致与时代精神。这样的时调究竟开创于何时见?有人认为,早在朝鲜的三国时代之前就已问世的国风,便是其雏型。(1)有人则认为,不论是时调还是乡歌,都派生于三联六句的民谣,而且曾存于当时。(2)这两种立论,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作佐证,可告性相当微弱。朝鲜民族的学术界历来公认之说乃是:时调是高丽末期的士大夫们创立的一种理胜于情的诗歌形式,在高丽末期之前便已有了雏型。看来,时调这一诗体,最少也已问世达七百多年,而且至今仍在风行与发展,堪称朝鲜民族最古老的一种固有的诗歌形式。那么,作为一种定型  相似文献   

3.
杂体诗之于宋、金、元408年的诗歌史,不仅具有参与创作的诗人众多,题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而且还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诗人们对于杂体诗的革新意识,以及其求新求变的诗体学理念。更有甚者,则是对前人与时人的杂体诗首次进行了理性的归纳与总结,并推出了诸如桑世昌《回文类聚》、厉震廷《唐宋百纳集》等这样的杂体诗总集与专集,以供当时雅好杂体诗的诗人对杂体诗进行理论上的把握与认识。而所有这一切。使得杂体诗成为了在当时可与古体诗、近体诗鼎足而三的一种诗歌品类,从而扩展与丰富了中国古代诗体学的内容与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中文还是外文,文学形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改变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古英语诗歌的演变,来解释诗歌形式变化的因素,并从中考察中国新诗散文化现象.从英语语言史和诗歌传统分析,古英语诗歌语言特征和基本诗歌形态与现代英语诗体裁相距甚远,并没有真正被后世英语诗人继承下来,这其中诗歌进化的演变和选择表现出的规律似乎对探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形式变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古英语文学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其最主要的形式是头韵体诗歌,从7世纪到之后的400年间出现了许多杰作,像<贝尔武弗>这样的史诗性创作成为英国文学史辉煌的开端.虽然头韵体诗行仍然出现在后来兴起的尾韵体诗歌中,但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头韵体似乎在书面文学中消失了[1],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14世纪以乔叟为代表的诗人创造的尾韵诗歌,并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杰出的诗人,乔叟也因此确立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17世纪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德莱顿誉为"英语诗歌之父".[2]  相似文献   

5.
三句体诗歌长期被摈弃在正体诗格之外,备受正统诗学冷落,但它依然以其内涵丰富的形式、特异新奇的美感和同构异质的发展张力,吸引着众多文人的雅兴,激发他们创作出数量可观而又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还影响着其他诗体,在诗坛上催生出一系列由规范三句体衍生出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讽刺诗的文化心态陈华中国古代讽刺诗(主要是政治讽刺诗)与其他体类的古代文学形式一样,在其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诗作所反映的不单纯是文学现象,而且还表现出特定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重视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主...  相似文献   

7.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既继承了传统,又刚刚显露出创新意识的歌体的"遗响"。其近源来自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的三句体式,其创新来自曹丕对诗体规模的扩张,也就是叠加。三句体诗歌是一种基本的诗歌体式,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均属三句体诗歌。在以"永明体"为先声的近体诗出现之前,中国早期诗歌有着各种自由活泼的体式,三句体诗歌普遍存在于古中国各地,而且形式多样,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9.
吴体诗是带有明显吴中地域特色的诗歌体式,又与梁吴均体有一脉相承之关系。形式上主要是拗体七律;声韵上常平仄不遵格律,形成拗口屈曲的特点;音节上激越浏亮与吴声俗曲类似,语言颇近俚俗,风格峭拔劲健。吴体诗是唐代诗歌受江南文化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和毛泽东研究的不少论著中,有8首毛泽东诗词与前人名诗在创作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关系尤为密切,有的甚至袭用其中的字句。对此,学术界说法不一:或曰“抄”、或曰“改”、或曰“仿”、或曰“套”……为了匡正和统一这些说法,本文将中国古代名诗与此相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界定这是“剥体”作诗的传统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毛泽东这8首作品与前人名诗简作对比分析后指出:毛泽东这8首诗作正是用此手法,抓住现实问题进行再创作的属剥体诗的新作品;毛泽东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榜样,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隐木)括是我国诗歌中广泛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最狭隘的意义上,就是把前人诗歌中的句子直接搬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与古日语中直接搬用我国诗歌中的句子作为成语的现象有某种类似.文章列举了古日语成语(隐木)括我国诗歌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类分析,这一追本溯源的尝试,对日语专业的初学者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翻译是优秀译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许渊冲先生有着独特的译诗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从前后缀类词汇、词汇与短语、句法等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分类例释,并结合英诗例证,以期阐明许氏成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的翻译是古诗词英译的灵魂所在。在生态翻译观照下对李白《送友人》一诗的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结构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解读,对比赏鉴国人所给的六个英译本,可以发现,译本中原作意象的缺失或者篡改都不能传达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的生态意象和顺应译语的文化生态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代四言诗的产生,目前研究者大多认为,它是从古老的二言体诗演化而来的。实际上中国古代四言诗的产生是在早期二言诗和三言诗的基础上共同演化而来的;并从句式上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演化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来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概念整合理论一方面丰富了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另一方面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很强的阐释力,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对概念整合这一新兴理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在从微观走向宏观、单一走向多元之后 ,有必要从域内走向海外 ,将衍生与演变于汉字文化圈的海外汉诗纳入研究的范畴。这样 ,不仅可以扩大既有的研究半径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总体把握和全面观照 ,而且随着这一新的研究畛域的拓展 ,对产生于华夏本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框架,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以及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维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五个代表性译本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译者在译诗语言、词语、形式和附翻译应用层面上各具特色,每个译本的内部策略也都各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