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房伟 《东岳论丛》2006,27(6):142-147
鲁迅与王小波都存在着“杂文化历史小说”的内在文化逻辑和文体追求。批判现实性、历史叙事和民族主义的多重悖论诉求,构成了《故事新编》的特殊形态,而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语境的复杂生成,为王小波继承并发展这种历史小说文体提供了契机。他对唐文明的弘扬,犀利的杂文证伪意识和文学想象力的解放,已为当代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有别于新历史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9):83-88
历史小说生产机制有着特定的结构形态与运行规律,它决定了历史小说的生成方式与艺术风格。当代历史小说生产机制变革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印刷媒介语境中的体制内创作;二是影视霸权冲击下的历史小说改编;三是网络媒介时代的产业化生产。当代历史小说生产全方位转型,呈现出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精英化到大众化、体制化到产业化的变革趋势,改变了历史小说的文学生态,重构了历史小说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3.
蔡爱国 《阴山学刊》2005,18(2):37-40
当代历史小说发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此前近十年它并不受欢迎,其发生得益于文艺政策的调整。处于发生期的当代历史小说所表现的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也因作者的思想被体制化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分野。由于作者更倾向于表现兴趣、倾吐心声,此时期的历史小说在审美形态上表现得过于直白,体现出评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上的多种原因,以中国历史为舞台背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半个多世纪来先后出现了五代作家,形成了显著的梯队结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取材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而相对忽略近现代史,总体倾向是褒扬中国历史文化,在审美形态上有尊重历史与疏离历史、求真实与求幻美两种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小说有多个子类型和多种小说形态,在其演进过程中,子类型的消溃与激活是一组相对又正常的文学现象.在历史小说类型的当代演进中,也出现了新历史小说的产生、兴盛与消溃,网络拟讲史的萌芽与发展的现象.对历史小说类型成规的遵循与违反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时代生活、创作心理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也是促使其产生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及其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环宇 《船山学刊》2005,(1):152-155
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包括传统、近代、当代三大基本类型,不同时期的慈善文化形态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运作模式,但是各时期的慈善文化形态都是直接对前代历史经验的总结、超越与发展。通过对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历史的梳理,亦可以给当前慈善事业的运作提供一些鉴镜。  相似文献   

8.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6):139-144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身处昆明的冯至在教学之余创作了历史小说《伍子胥》。冯至在小说中赋予主人公伍子胥以各种体验和感受,同时调动哲理与诗歌的叙事技巧,让历史小说充分发挥了古为今用的效果。从中不难看出,《伍子胥》的创作明显受到歌德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蜕变论”思想、小说结构的借鉴和“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相似文献   

9.
吴毅安  张雷 《江淮论坛》2011,(3):183-187
黄梅戏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近现代中国社会封建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化的文化语境,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知识类型、文化性格、精神气质、表现风格、艺术趣味等等方面.给特定时期的黄梅戏创作主体性形态烙上深深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同时也使当代黄梅戏主体发展呈现出统一、开放、多元、竞争的新态势。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刘宏志 《中州学刊》2003,(5):100-106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是不同时期产生在新中国文坛的不同小说形态。它们体现着各自的时代精神。本文对比研究了以民国时期为题材的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 ,以人物形象的嬗变为切入点 ,从意义与行动、价值诉求与性格塑造、出身与性等三个维面对二者作一对比考察 ,分析了随着时代变迁 ,小说中人物行动由充满意义走向无意义 ,价值取向由集体转向个人 ,对肉体态度由神话到亵渎的演变。指出了作品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天然契合 ,小说人物成为时代精神的镜象。  相似文献   

11.
“虚”和“实”是历史小说创作中必然面临的两个问题,而正是“文”与“史”的结合造成了古代历史小说在创作中的矛盾,由此出发,古代历史小说分化为了“信史”和“贵幻”两种发展方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理论和小说文本,它们都是历史小说创作者本身历史观念的具体呈现。通俗性、娱乐性和道德教化是两个流派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作者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使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体现出现代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独异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当代小说文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小说文体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作家寻求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突破口。近20年的小说文体探索使当代中国作家的生活积累、现实感悟、生命情感体验在变化、发展而丰富的文体形式中获得了更趋完美的表现。中国作家意识到了小说文体创造的本质力量,也标示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一种方式的特性,从而使小说写作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是沿着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小说的叙事轨迹平行发展的,而是呈现出彼此之间的混类现象。《水浒传》在怪、力、乱、神方面对《封神演义》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座次表就直接孕育了封神榜。  相似文献   

15.
雷鸣  马景文 《河北学刊》2006,26(1):154-157
时代的差异、西方当代文学与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以及作家自身独特的境遇,促使新历史小说作家彻底抛弃了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文学观,颠覆了既往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革命叙事在新历史小说中呈现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的沉落等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拓展历史生活扇面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幻想,其颠覆性破坏给以后的小说创作以警示。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的历史小说理论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不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增补而成,而是冯梦龙的独立创作。冯梦龙创作《新列国志》带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动机,小说结构有其独到之处。在创作中形成了他对历史小说的基本认识,要求历史小说创作要严守史实,对历史小说和故事小说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家族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力度而独领风骚,它们常常将一个家族兴衰的描写与整个民族历史的书写结合起来,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借家族之间物质利益的冲突、权力追逐与情感纠葛来表现自己对特定历史的感受与理解,对置身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命运的思考,创作与历史观念的变化使作家能更自由地书写自己对历史事件的重新理解,这样既让读者看到了历史本身丰富和复杂的一面,也给家族叙事增添了艺术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8.
尹晓丽 《晋阳学刊》2005,(4):103-106
当代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由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第五代导演的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体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评价也大不相同。历史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这个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创造的独特性?如何揭示隐含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意义?涉及到重大历史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品格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质、传统及其文化的价值判断、全球时代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判断在学理基础层面都必然集中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历史价值观上。为此,本刊特约这组专题论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评价也大不相同。历史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这个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创造的独特性?如何揭示隐含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意义?涉及到重大历史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品格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质、传统及其文化的价值判断、全球时代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判断在学理基础层面都必然集中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历史价值观上。为此,本刊特约这组专题论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