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大师,不仅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生态思想也相当丰富而深刻。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即众生平等、天人一体、身心和谐、知识有机化、文艺生机化、人生艺术化。他的生态思想一方面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另一方面又具有融东汇西的文化特征,为当代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美学,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规定了社会主义和为人民大众的方向,制定了文艺繁荣发展的"推陈出新""双百方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高度重视中国美学和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实践化。尽管毛泽东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但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大众化、实践化的努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巨大推进,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形态和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具有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影稳定性与多样性美学风格形成原因及纪实美学风格形成的分析,指出第四代导演的影片更多的是寻找和挖掘历史底蕴,反映和记录现实社会生活,捕捉和表现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的融合点,呼唤和推崇人道主义复归。他们的美学风格并不仅仅是学界一般认定的纪实美学,更确切地说,这种纪实美学又往往带有淡淡的诗化美学风格。无论从平民意识还是文艺批判视角看,其美学风格都应界定为"诗化与纪实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审美文化建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合乎普遍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发展规律。文化政策特别是文艺政策是当代审美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社会调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文艺政策同样需要建立在通过社会调查以取得对国情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列宁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了苏俄的国情,制定了“包容吸收”的建构策略;社会调查是毛泽东最为强调的研究方式,他得出了与列宁有差异的结论,制定了“破旧立新”的建构策略。即使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文化建构,每个民族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和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研究及其政策实践启示我们:文艺政策应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凸显本土特色,力求形成中国特色美学风格;文艺政策应准确把握文艺意识形态属性的正当性及其适用范围;注意调查者主观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评《孙子威文艺美学论集》陈宏在孙子威教授是我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新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教学较早的一批探索者、实践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他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观察研究文艺现象.探索艺术的审...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李衍柱先生系统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范畴史,清晰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典型领域的创见,同时还梳理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引进和探索典型理论的渐进轨迹,收集在《林涛海韵丛话》文集第一卷的《文学典型论》,是这一成就的突出代表.他崇拜真理而又崇尚学术自由,及时提出当代中国文艺界急需应对的一个问题:当代文艺需要理想吗?文集第二卷《文学理想与文学活动》提出了应对方略:理想是人生的希望之光、智慧之光、艺术之光,故当代文艺必须扬起理想的风帆,从经典的高度而击赏当代生活的最前沿风景.他在文艺思想上从不保守僵化,而是以始终如一的好奇心去加以应对,文集第三卷《重读与阐释——中西美学诗学经典文本解读》、第四卷《时代变革与范式转换》和第五卷《鉴赏批评——运动着的美学》,都记录下这种以雅正思想去吸纳新奇现象的轨迹.在开放时代的多元选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可以称为雅正;而同时又善于吸纳新潮思想观念,把握新异现象,可以称为通奇.雅正通奇代表了他的文艺思想的总的风格或总的气象.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文艺哲学上通文化哲学,下通作品意味,其“随物赋形”“物各有主”的变化多元哲学,是对老庄哲学和郭象哲学批判创造性改造的结果,形成了他“行云流水”的创作观、“诗词互换”的文体观、“物我互动”的天人观,从而体现出中国伟大作家文化哲学、人生哲学、文论思想、作品意味一体化的创造特性。但苏轼的自然性变化的生命观还没有注意到人的文化思想创造多元观,也没有注意到由“物各有主”向“人各有思”的创造性哲学思维的提升,因此我们同样需要通过批判创造性思维审视苏轼的文艺哲学,才能建立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文艺哲学和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一个老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关于人类文艺的起源在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而又莫衷一是,本文把问题放在原始社会这一历史范围之内,从气感文化与生存智慧的视角出发,得出了文艺起源于以生存为中心的人类三大生产的新结论.并从当代文化选择的历史动向、中国艺术精神的诗性气质、华夏人文源头的生命智慧三个方面,逐层推进地讨论了气化美学的内在机理,做出文学本体观念的全新解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评朱光潜美学思想袁振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脂和走向,能够深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历史进程中的实践、后实践美学之争虽然在当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系列的诸如“沿门持钵”、“非此即彼”、“简单还原”等问题与缺陷。认真梳理与反思这些缺陷与不足,并努力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与考量中国当代美学,对于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联系实际的、返回常识的、主在关系生成的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开始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逐渐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民族特色和风格.意象理论是在意象与意境,以及形与神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绘画美学体系,并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绘画和审美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提倡意象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走过近五十载创作历程。有当代中国文坛“常青树”之称的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及文艺界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与“新时期”文学同步,其创作史上第一次转折即出现在1977年前后。考察此阶段贾平凹的文学风格及美学转向,对探究其中后期美学风格的生成有关键作用,同时也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思潮和文学场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界对于王朝闻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其实质在于对美学学科内涵和话语方式理解的分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奠定了当时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总体框架的认知模式,王朝闻因未参加这次讨论而难以在其中准确定位,我们应在清除该认知模式中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影响的基础上予以重建。王朝闻熟练地运用逻辑思辨与诗性感悟两种话语方式而以后者为主,这不同于中国当代主流美学通行的话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影响。两种话语方式均跨越中西,利弊兼有,不可偏废。两者之间是可以流动的,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研究王朝闻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关系,有助于破除我们僵化的思维定式,推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美学不是一元发展的,而是多元并存的。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各具特色,形态各异,丰富了世界美学的园地。这三大美学形态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富有活力,为当代世界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资源和动力支持。融通三大美学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立足中国美学传统,走美学的民族化道路,同时加强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努力实现民族美学观念的更新与发展,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必然选择和巨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化与精英文化都曾倡导大众化,世俗主义与之的合流很快走向分离,世俗主义寻找着自己的学理正名。文艺的世俗化带来题材主题肉身化、消费化,人物塑造非典型化,世界认识方式、创作方法等的改变。世俗主义才真正做到大众化,美学风格、情感、文体也发生变化。影视与文学的联姻互动带来世俗主义动力和学理的正名合法性,也形成影视文艺的新世俗主义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语境:"他者"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大系统的中西哲学文化,对"他者"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理论对西方本体论传统的反思,中国艺术美学风格面向世界的现代性建设,赋予中国传统文明和当代艺术创造新的意义.只有以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为背景,从"他者"角度切入,才能揭示出当代审美创造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及引发的问题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中 ,有一对在美学性质上成分两极 ,即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与日常性的游戏娱乐节目。对于春节联欢晚会 ,它是从属于传统理性主义范畴之下的“美感文艺”的典范 ,而对于游戏娱乐节目 ,它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非理性的“快感文艺”。文章从艺术生产方式、美学理想与原则、以及审美效果等方面对二者进行分析区别 ,从中挖掘在电视文艺领域对当代中国人精神发展积极有利的因素 ,警惕和防止有害的方面 ,从而建构健康向上的当代文化——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禅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代禅美学研究在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佛禅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研究角度主要是分析禅与艺本质上的深层联系以及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艺作品中总结禅美学的内在规律,研究方式已初步突破传统美学的感悟式思维,而趋向于涉取西方、哲学、心理学的成果。禅美学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存在着视野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和"是林峰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寻获的美学理念。"中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自魏晋以来成为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形成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从当代浙南书风中看到了"中和",从永嘉学派中领悟到了"中和"的思想真谛,也从林峰生于斯、长于斯的瑞安文脉中感受到了"中和"地域内涵。一、地域与环境:林峰书法的风格基因从书法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