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清代民国中长篇鼓同文本的研究一直沿着古籍整理、本体研究、综合融通研究的路子向纵深发展。本文试图给这类鼓词冠以“鼓词体小说”之名称,进而对此名称进行相关概念阐释,并以这个新名词为突破口,意将这种文体类型纳入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之列,从文体理论的角度为其寻找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确切定位。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是《中国鼓词总目》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属于中国鼓词发展史研究的理论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鼓词发展史分段理论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俗文学领域其他曲种如宝卷、弹词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旁证依据。文章对此概念从定义与范畴、提出缘起、学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对于理解和应用此概念来解决鼓词史分段撰写和研究提供了前期成果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温州鼓词是浙南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浙南文化的一个写照,浙南的社会生活、民间习俗、精神伦理等构成了影响温州鼓词的重要因素。今天,温州鼓词已成为浙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浙南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也凭借着自身的魅力丰富着浙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日,瑞安市文化馆将一幅写着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批挂,送至阮世池老人家中,用以庆祝他82岁生日。老人告诉笔者自己演唱鼓词69年了,是目前温州鼓词的最老艺人。他把双眼紧闭着,他的人生便从鼓起的薄薄的眼皮的跳跃中,从他清朗的述说中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5.
《新刻水浒忠义传鼓词》作为新发现的大部头的水浒鼓词,内容涉及到《水浒传》小说的第四十四至五十二回,以及第六十回的一部分。概述《新刻水浒忠义传鼓词》的版本、故事梗概,本文重点论述《水浒传》鼓词与小说的关系,鼓词对小说的改写,简单阐述鼓词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代时期说唱艺术空前繁荣.在众多演绎西汉故事的作品中,《新出绘图说唱西汉演义鼓词》是一部在民间流传颇为广泛的通俗作品.它在小说《西汉演义》提供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丰富了西汉故事,融入了鼓词的诸多艺术特色,体现了其通俗化的改编特点.较小说而言,鼓词更贴近民众的思想情感,且富有现实气息.  相似文献   

7.
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应以欧美文学概念的变迁为参照。在研究方法上,不宜将概念的演变简化为名词的演变,用文献的胪列取代意义的剖析,而应当着重考察中国文学概念变迁中的衔接点(往往也意味着转折点),并注意其在语境中的涵义。从魏晋到中唐,文学概念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分“文”与“非文”,判断标准落实在“为文法式”,集中在“声”与“形”,即声律和对偶。自中唐到南宋,问题的重心转移到区分伟大的文学和一般的文学,也就是从“文学是什么”转移到“文学应是什么”,具体落实在“文道合一”,此关乎文学的崇高。元代以下,又析出“诗”与“文”的区别,形成中国的“纯文学”概念。17世纪欧洲传教士首先将“文学”对译“literature”,影响到日本以“文学”对译19世纪中叶以下的“literature”概念,反过来又在中国广泛传播。值得重视的是,章太炎对文学的定义,具有两大“异彩”。通过对旧有理论命题的“激活”,进一步重新思考应当“如何研究文学”,是更为重要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民族文学价值观念区别于“民族的民族文学”。作为应然价值观念,它的基本涵义为:“中国民族文学”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并得到规定,是56个民族文学组成的整体性概念,中国民族文学是多民族一体的文学。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的合理依据、审美情感与艺术选择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中国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等三方面论证了该价值观念之成立,尤其提出和论证了“微”“独”“同”互相制约综合的思维方式怎样实在地落到批评的操作层面:通过“微”对象所获“独”的批评结果,由“独”所属的“同”一点点潜移默化地铸牢使命,依赖“同”的理念又落实到“微”的客观准确选择,以“同”体现其“整体性”,以“微”所获之“独”体现其“差异性”,明确与清晰了向世界展示整体性与差异性兼容的中国民族文学的批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胡仁乌力格尔与鼓词的兴盛时期同为清代中后期,这两个分属不同民族的说唱文学的关系如何,是本文考察的重点。本文从说唱体制、题材内容、流行时间及地域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这两种说唱文学确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美、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也是作为学科基础的“电影”概念的形成期。作为姊妹学科文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性”跨越学科、媒介疆界,参与到早期中国“电影”概念及相关理论建构中。电影与文学的百年互动,学界通常简化为线性时序下事件性的集合,注重作为新兴艺术的电影与文学的代际式差异,强调电影为寻求自身的独立性而与文学进行的渐进式的关系切割。简单将文学嵌入电影论题并不足以把握关键概念,借助跨媒介的“居间”视角、深入历史裂隙观照二者的互动十分必要。事实上,在文学试图统摄电影而电影又力图与文学剥离的相互角力过程中,以“电影的文学性”一语为焦点,“文学”“影戏”“文学性”“电影性”等新旧语义交叉、重叠于“电影”概念一身,并且潜隐着保守抑或进步等丰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信息,体现出一种“不同时的同时性”。梳理与重审这一历史复杂性状况,有利于敞现一段动态、开放的“电影”概念史,或可为电影理论与历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因此,通常人们称文学为语言艺术。“文学”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早已有之,但其含义与现代美学中专指语言艺术的概念并不相同。在先秦对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即将现代所说的文学,哲学、历史等等都囊括在“文学”之中。至两汉,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而把学术著作叫做“学”或“文学”——这  相似文献   

14.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5.
古代典籍中的“正始之音”或为玄学概念,或为音乐概念,或为文学概念。作为玄学概念的“正始之音”,指魏晋清谈风尚;作为音乐概念的“正始之音”,指具有中和之美的纯正音乐;作为文学概念的“正始之音”,指作品寓意深邃,内容纯正,风格古雅,音节谐美。“正始之音”作为典故用时又常指一种优良传统。因此,将“正始之音”作为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的代称并非不可,但易引起混乱,须加以明确界定及必要说明。  相似文献   

16.
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其特定的概念规范和学术要求“湖南文学”有其时空不同的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外国文学”指近代形态下的中国以外其它国家的文学;将两者比较,应以深化对湖南文学及其规律的认识为目的。区域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着眼点表面看似矛盾,但从本土出发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利于区域文学精神的把握。这一课题对于清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总结认识湖南文学的演变规律,透视湖南精神,形成湖南比较文学研究特色都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可以从“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两个层面设计若干子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确有以“文章”(美文)为文学的观念,但“文学”仍与写作有不解之缘。古代文论中体现的是古代文人学士的文学观,重视学识和经验规范的传承。通过对所谓“采”、“美”、“文章”、“文学”等概念以及相关因素的考察,剖析美文的构成,评说美文文学观的理论意义。刘勰推崇“(心)宰”、“性灵”、“情志”的创造力。“心”美是人之灵慧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是“文”美的核心;学养能提升主体素质、“有助心力”,也是“文心”之美的一个构成因素。“文心雕龙”的题名意谓“美在文心”。认识其宗旨不仅是对刘勰文学观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了解文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明代高濂的《玉簪记》和清代佚名的《桃花庵鼓词》同为道姑入庵出庵故事.由于两者产生的朝代不一样,相同的是两者均肯定女性追求个人幸福,反对宗教清规戒律,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不同点在于《玉簪记》没有走出媒妁之言封建婚姻规范的约束,《桃花庵鼓词》则大胆冲破宗教清规戒律,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是自“重写文学史”理念提出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文学史。与同类著述相比,其成就主要有三:一是概括性较强、条理性较好,有利于初学者接受;二是吸收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或做法;三是世界文学视野与比较文学方法的应用。同时它也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人的文学”理念泛化;二是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含混;三是台港文学如何“入史”的问题;四是史料与史实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除了与文学史写作本身的艰难、“重写文学史”实践不够等有关外,还与“集体编撰”的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自汉代以后便出现了广义的“诗”与“乐”分离状态,事实上音乐与文学以迥异于先秦的存在样态仍潜在地向前推进着.宋代恰是音乐与诗歌再度融合的完成期,但学界对宋代音乐文学的相关概念还有待进一步认识与厘定.任半塘先生推崇的唐代“声诗”概念并不适用于指称宋代音乐文学作品,通过对“声诗”与“歌诗”概念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宋人的共性认识是“声诗”与“歌诗”通用,但绝少使用前者.同时运用“歌诗”概念来指称宋代之音乐文学,较之“声诗”概念更能体现诗与乐结合之特点,也更符合宋代唱诗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