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最”     
"最"在现代汉语中作程度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最"除这一功能外,还作时间副词,或与其他词搭配表范围.今人在说诗说词或古诗文注释中,常将时间副词"最"误作程度副词.他们忽略了古今词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的程度副词“最”,可以划分为两类:(1)达到极度的客观相对程度副词;(2)程度级量较模糊的主观绝对程度副词。不独有偶,“颇”“仅”“相当”“极”“太”“十分”“还”“较”等程度副词也有两个程度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副词“真”和“很”的用法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筛选出误周副词“真”的几个典型病句,同时搜集了一些典范作品中副词“真”和“很”的例句,分析比较了副词“真”和“很”词义的差别、“真”句和“很”句语体色彩、语用功能、句法结构的不同,以及某些副词对二者在使用上的制约,较具体地归纳出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最”类程度副词计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最”类程度副词有“最”、“最是”、“最为”。这些程度副词在使用频率和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采用计量研究方法,逐一考察它们在组合能力、句法功能、适用句式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约二百三十年前口语性极强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当时北京话为基础写成的。本文拟就其程度副词“最”的用法的分析来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具体分析方法如卜;(1)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所修饰的是哪些词、哪些结构(2)对所饰词语的具体分析a.对动同、形容词意义的制约(褒、贬、所表达的情感等)b.对动词、形容词有无音节限制C.其他结构,结构的类型门)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不”的连用(4)与现代汉语功能的比较归纳据统计,《红楼梦》的程度副词“最”共出现186次,修饰的词语有形容词,动词和动词短语。《现代汉语八百…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7.
试说副词“只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只有”,语法论著一般只讲到两种情况;一是连词,用于条件关系复句的偏句;二是状动短语,副词“只”修饰动词“有”。实际上,在此之外,“只有”还是一个副词。这一点,语法论著和汉语教材中固然大都没有讲到,就连收了四百多个副词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也忽略了。副词“只有”是常用的虚词,并不罕见,更不是偶然的例外。现按用法及意义分为两组,举例说明如下。一、“只有”  相似文献   

8.
程度副词,尤其是“很”,往往被人们用来作为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的手段.其实它们不只可以和形容词结合,也可以和动词结合,甚至有的也能和名词结合.只是各自结合的范围大小不同,条件不同罢了.但都有范围和限制,没有哪一类词能毫无限制地和它们自由结合.区分词类,应该在这个范围和限制上去研究.今就表比较的程度副词“最”,和一般程度副词“很”两个词,把它们运用的情况,作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9.
“最”类极性程度副词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四个最典型的极性程度副词"最、顶、极、至",着力从历时角度来勾勒它们的虚化过程,从而理清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一般机制,同时也为分析极性程度副词之间的内部差异奠定基础。通过分析两组极性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推知,极性程度副词的来源不外乎是名词和动词,极性程度副词"最1"和"至"是来源于动词,"顶1"和"极"则来源于名词。在虚化机制上,极性程度副词一般都是在"泛化"、"隐喻"以及"相邻句位"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完全演化为程度副词之后,它们的语法化并未就此停滞,而是一直在继续进行,表现为语素化、主观化、可补化和双音化。  相似文献   

10.
南阳方言副词“情”的语义功能有两种:“情1”表“劝勉”,“情2”表“劝诫”;后者是前者在主观化过程中句义规约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情”在表意上实现了从“消极祈使”到“消极禁止”的转变.“情1”是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的缩略形式;“情管1”主要用于“劝勉”,由于语音条件的限制尚未发展出表“劝诫”的用法.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与冀鲁官话“保证”义动词“情管2”形同意不同;从来源上看,“情管1”也并非南阳话的特有方言词,它实为汉语共同语“尽管”一词的方音形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差一点 J_w”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副词“差一点”已有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认为“差一点”在“差一点+Jw(谓词结构)”句中一身而兼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二任,对谓词结构表示的动作结果或事情的性状进行否定说明;又强调:虽没“这样”了,但事态变化的趋势在朝“这样”发展以至几乎“这样”了,从而达到一种强烈的语气效果,引出言外之意,表达“意”中之情;而这“情、意”又并非完全由句子本身决定。也取决于一定的语境。至于“差一点+没+Jw”,“差一点”对否定的谓词结构之否定是加强的肯定。在特定语境下,它对否定的否定,表面上是肯定,其实是运用“正话反说”的修辞格表达情意,其语气更强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列举相关例子分析说明“NP了”和“都NP了”两个句法格式的不同,其不同主要有:一是句法格式“NP了”与“都NP了”在语法意义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二是能进入句法格式“NP了”与“都NP了”中的“N”并非等同的,通过分析可知,两种句法格式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副词“都”在整句话中的语义特征的作用.分析得出“都”是一个语气副词,其在句中起表达主观量高于客观量的情感色彩并使话语生动、目的明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程度副词“极”的句法功能有较大差异,在古代汉语中“极”主要作状语,但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补语。副词“极”的发展演变过程:它由形容词虚化而来,最初在句中作状语,近代时期开始可以作补语,在近代汉语末期,由于“最”等极性程度副词的冲击,“极”的状语用法逐渐衰落,而补语用法迅速发展,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4.
在线性序列“数词‘一’+动词‘面’和“数词‘一’+量词‘面’”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产生了副词“一面”,相当于“径直、直接”;后来演变出时间副词,相当于“立即、马上”。由于两者与时间范畴都有关,语义上出现了交叉。随着“立即”、“马上”的出现,时间副词“一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5.
“在”由处所动词发展出时间副词的用法,句法上,经历了从[V+VP]到[Adv.+VP]的重新分析;语义上,经历了表“存在”→表“在……状态之中”→表“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虚化。文章通过大量例证,对“在”跨方所一时态范畴演化过程作详尽的论述,同时讨论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过程。提出时间副词“正在”是“正”和“在”叠加使用的结果,“在”突出当前一段时间动作行为的存在状况,是时段概念;而“正在”的语法性质与“正”更接近,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位置,是时点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利于人们对时间副词“永远”进行语义理解、运用以及与相关时间副词的语义衍推,运用时态逻辑的分析方法,对时间副词“永远”进行逻辑语义分析,归纳出“永远”的4种时点集类型,从而推导出时间副词“永远”与其他时间副词在语言交际中的关系,揭示出时间副词“永远”在时态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的考察表明:“弗”字句的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动宾结构做谓语可能是古语的留存;“弗”的主语多为在上者;“弗”在复合句中多处于后续句中,“弗”与“不”的连用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主观程度副词“何等”的形成,经历了由词组→代词→副词的过程。由词组而代词,成于汉代,深受汉译佛经的影响。由代词而副词,成于元末明初,与其所在句语气功能的转化以及所饰成分的述谓性变化有很大关联。副词化后的“何等”,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展。  相似文献   

19.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副词“本来”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值得深究。语义方面,“本来,。”表示行为或性状的“原初”状况;“本来。。”与“本来。”主要是表达一种语用意义——反映叙事者或说话人对某种行为或性状的强调、评议等情态。句法功能方面,副词“本来”对谓语结构、动态助词及其它副词等都有严格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