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同等重要,研究之初其方法就已决定了成果的指向。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不仅可以作为现实研究的有效指导,其理论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反思。文章以《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和《安达曼岛人》二书为例,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研究方法异同的比较,阐述一种民族志学的新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自马林诺夫斯基以来,“田野工作”被视为人类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而说起“田野工作”,我们似乎就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白人男性民族志工作者,远离家乡,让自己深度沉浸于土著人的世界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和他们面对面地接触,在参与中观察、记录和思考。然而,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这种“马林诺夫斯基式”的原型田野工作开始面临严峻挑战,眼光敏锐的人类学家纷纷着手探讨超越“原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1]一书应运而生。该书系古塔和弗格森共同编著,1997年8月于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确立了民族志方法的三大原则[1]4,马氏的田野工作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类学者视为圭臬.  相似文献   

4.
马林诺夫斯基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理论研究置于田野考察的宽广视野中,提出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文章侧重于对《文化论》文本的解读,探索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观及艺术理论的基本内核,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能。  相似文献   

5.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人类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大多是对田野调查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在田野工作的推动下,民族志文本和话语的表述方式渐趋多样性和科学性。伴随着田野工作范式的动态演变,论争始终与其相随,同时也给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类学     
经济人类学是由博厄斯(Franz Boas)相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研究了北美洲的夸库特尔(Kwakiutl)印第安人交换礼物的宗教节日和特罗布里安群岛美拉尼亚人的岛问交易方式“库拉”(Kula)之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开展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是中国早期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凌纯声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在民族学中国化的前进道路上,他迈开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松花江下游的民族调查,其成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为中国民族学树立了一块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丰碑,堪称中国民族学田野工作的起点,为中国民族学调查研究树立了模范的样板.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学关于礼物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的主题,即互惠原则、感情信仰和商品交换。以此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库拉交换、莫斯的礼物之灵、斯特劳斯的最高等级的礼物,阎云翔的中国礼物流动理论的分析,企图纵览人类学视野中礼物的研究轨迹,再现“地方性知识”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9.
田野工作方法的完善是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发生发展的开端 ,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田野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论争始终与其相伴随。但论争没有延缓田野工作的发展进程 ,也并不影响对它的评价。田野工作仍然是人类学重要的标志性方法。田野工作的发展及其争论为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他文化学者之间、他文化学者与本地学者之间、学者与被调查民众之间关系的组合和合作 ,构成了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既是理论 ,也是方法。它被用来搜集、描述和解释民俗志资料 ,它规定了学者把自己纳入研究对象的整个民俗文化网中的行为模式。田野关系使田野工作变为田野研究 ,而不只是搜集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重庆召开,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潘英海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有关台湾原住民民族习俗的主题发言,同时接受了与大会主题相关的专题访谈.访谈中,潘教授结合《东番记》《金枝》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等文献,谈论了他对文学、历史和人类学三者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浅谈民族学中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学对于异文化的关注使"田野工作"成为必然。"马林诺夫斯基革命"促成了对于"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深入认识;哈里斯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自有其学理内容和旨趣。从民族学研究中的人道思想出发,这种研究视角上的区分会使研究者为精彩的平民文化和平民精神而欢欣鼓舞,并对自身和许多自我固有的观念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保持为学和为人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3.
吴文藻社区研究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藻先生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曾借鉴以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了中国社区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提出了进行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对社区研究和社会调查的区别、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进行了阐释.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当今进行社会学调查研究更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田野工作是认识乡村和重新发现乡村的重要方法。 回首 23 年的乡村问询之旅,特别是近五年的乡村实践让我领悟到,扎根田野的工作策略不仅可以阐释文化特质,揭示社会问题,其深层的意义在于促进生命变革。 这种认识观念的转变和行动路径的选择,在拓展乡村研究深度的同时,也彰显了田野工作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民族志著作之一.它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在参与观察中理解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文化现象与人的行为的分析必须在整体的视野中完成:田野调查必须注重"勤、细、全、深"四个方面的环节;参与观察对象的选择必须是能够反映文化整体意义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致力于研究人及其文化,其学科一大特色便是较长时间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和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ersvition)的方法,对于人类学的研究者而言,田野工作本身也被视为进入人类学学科的成年仪式和看家本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人类学家在田野》便是这样一本对田野工作集中进行反思和讨论的极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只不过是在生物演化的连续的链条上表现出来的最新的一个环节。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生活在文化这一人文世界之中。在马氏看来,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是他的文化整体论的基本论点。作者又阐述了马氏文化功能论的基本思想。作者指出,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的文化的功能,就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这种功能思想是以生物性的需要为基础的。尽管补充“派生需要”和“整合需要”来淡化生物性的“基本需要”,但始终维持了文化必须对人的生活有用处的基本观点。要了解文化对生活的用处或功能,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正是马氏极力提倡田野调查的基本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高度评价了马林诺夫斯基基于田野调查来研究人文世界和言必有据的实证论的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实践,阐述了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深刻内涵和作者对其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牛撇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他的作品(已出版杂文集《中国人的宰一刀》、《中国人生气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识荒草》、《冒烟的石头》等五种,杂文选集《拟谏官文化》)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和研究的作品。他超越了时代,一方面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家,另一方面在诸多层面超越了同时代的学术。他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丰富了这个世界,增添了它的资产。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田野工作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书斋式的研究思路,对人文学科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借鉴田野工作的成果来审思、检讨教育学,对探求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大有裨益。本文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研究一个社会所采用的特殊方法和研究视角等,就如何丰富、充实教育研究,更新教育学研究观念和视角,拓宽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教育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是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专家,功能学派之父。祖籍波兰,毕业于克拉科夫大学,1908年获数学和物理博士衔,曾师从心理学家冯特,后来在弗雷泽《金枝》一书影响之下,开始对人类学、民族学和文化史感兴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马林诺夫斯基去澳大利亚进行实地考察,在新几内亚和特罗布思德群岛居住两年多,对当地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1924年以后在英美一些著名大学任人类学教授,并多次获得意、荷、新、英、美诸国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职衔,1941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一生著作很多,著有《科学的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