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1):44-51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无疑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表现在作者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而最终又超越现代性理论自身的局囿所获得的新知识视野;也表现在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创作、研究还是学科发展,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把握和洞察,更表现在作者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交叉点上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现状和未来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建构。将"少数民族文学"与"现代中国"相关联,不仅仅表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职业意识,而且体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国家使命。 相似文献
2.
从老舍创作看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芝芸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31-33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与现代文学相同的现代化追求和现代性特征。满族作家老舍的创作因对国民精神与民族命运的自由解放的关注与追求 ,而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 ,但老舍的旗人身份又使他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心理归属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3):47-50
现代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与现代文学相同的现代化追求和现代特征 ,它们主要体现在国民劣根性批判、理想人性的呼唤层面。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与现代文学主体一致的现代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周兴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1):18-23
文章选择小说、戏曲、宝卷、弹词、鼓书等叙事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武举形象,发现武举多是作为背景人物静态出现,很少作为文学作品主人公,武举人物面目模糊不清,有文士化甚至女性化倾向。武举的出现使才子佳人武勇化,增加了侠义文学和武侠作品的情节,使这种类型互相借鉴、融合,丰富了文学叙事的类型。无论是纯属虚构还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改写,文学作品还是透露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社会观念,即在文治社会下“重文轻武”的意识根深蒂固,文学描写的诸多事实或观念都可以在历史文献或现实社会中得到印证,所以它们是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5.
论叙事文学中的时间意识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49-51
时间意识并不是随着文学的诞生而进入文学创作的,但是没有时间意识文学便无法生存。从人类的生存经验来看,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而叙事文学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必然与这三种时间维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焕静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118-121
新世纪以来,以原生态文化为内核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背景下,通过对原生态与现代性冲突与协调的影像符码的运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文化反思与人文关怀。这既有助于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也是少数民族电影实现大众化传播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欧阳可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155-159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及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的不同层次分析,认为目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宗教意识的价值定位及阐释应注意宗教意识下的民族现代化、文化认同及超越等问题.文学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研究必须要同现代性的社会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中宗教意识的原始性和神圣价值是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及精神生活的简单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韩春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64-67
我国甘青宁地区是高原农牧文化和中原旱地文化的交叉地带,又有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文化的长期并存,各民族间长期以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造就了多元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新时期甘青宁文学在民族、国家和世界的三位一体格局中既受到了国家一体性、知识全球化的规约和影响,又始终立足于民族民间文化,因此该地域文学不仅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书写的经验,而且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曙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3):158-160
金圣叹的叙事评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叙事结构经营的内在规则。从内在“神理”讲,他认为叙事结构贯穿了作者对天道与人道的思考;从结构整体看,叙事结构是有机统一的,是富有生命特征的;从结构的微观层面看,那些细小的叙事单位以及叙事单位构成的叙事序列显示出结构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08年,我国动画片产量为10万分钟,而每年全国各地电视台所需播出的动画片数量大概为26万分钟,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动漫产业,既要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又要加大培养原创动画人才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徐其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与全国共振,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形成热潮,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是改革开放时代提供的机缘。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也呈全方位摄取、价值取向带多元性和20世纪文化新潮大量引进的态势,但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爆炸”的拉丁美洲文学和“崛起”的非洲文学的优先、重点选择。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思考,四川少数民族作家现代文化精神升华、现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现代文学观念不断加深、现代文学表现方法频频使用,已超越传统,跨向现代。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代表作家吉狄马加、阿来、意西泽仁、栗原小荻等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出版,获得学术界很高评价,关键在于他们能比较正确地处理“拿来”与识别、适应与认同、借鉴与创造等矛盾关系──这正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外国文化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朱盈蓓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3):107-110
明清时期的叙事文学经典中出现了摹拟神话叙事的拟神话写作.在这些拟神话结构中,通过“我”与“物”之间交互主体性关系的观照,融汇了中国传统思维中天人合一的认识观、物我感应的自然观、仁爱合群的伦理观、物我不二的信仰观,从方法、情节、母题以及人物塑造上展示了伦理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略论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安群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8):220-222
在党中央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开发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意义、现状,提出了开发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大先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6):62-68
前现代时期的少数族裔文学处于自为状态,晚清以来,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演进的过程中,它们被整合进"中华民族"的谱系之中,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少数族裔文学进而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统摄之下呈现出三种面目:一、在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被时代的风潮挟裹、一体化,融入到启蒙话语的主旋律中;... 相似文献
15.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人格缺失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琼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98-101
本文对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状况进行了调查,认为今天的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结构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共存,且传统人格比重明显高于现代人格。在此基础上,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现实因素四个方面剖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人格缺失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易新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主题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特别的领域。本文集中探讨了西方叙事文学中的追寻主题,具体论述了自古希腊至当代西方追寻主题文学的演进轨辙,探讨了追寻主题文学的结构特色:以主人公出游或幻游为情节线索的叙事模式;作品的两重结构,即直接的现实表层结构与潜藏的隐含人生哲理的深层结构。本文还论述了追寻主题文学所具有的悲剧审美深度,即崇高,揭示了西方追寻主题文学以充分肯定个人价值为中心主旨的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徐雁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3):142-145
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将德育置于现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德育资源,通过有效途径提高高校德育效果,丰富高校德育内容,解决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新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2-78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开发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文化资源。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机制和传承机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推动西部经济转型与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与传承并重;二是加大公益性开发力度;三是引进现代化开发方式;四是强化市场化开发方向;五是提高品牌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中的合理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怿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18
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制作的重要资源,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运用于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不但是综艺娱乐栏目树立特色、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需要。可以在相互尊重、双向让渡、文化认同的原则基础上,通过栏目模式创新、栏目单元整合以及娱乐元素运用等方式,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合理融入电视综艺娱乐栏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为国家治理边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边疆安全、推进边疆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为破解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分析档案治理理论、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需求和信息技术赋能社会参与档案资源建设等问题,并基于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构建以价值理念共识为核心层、多元化主体参与为基础层、档案资源建设为支撑层、技术与制度支撑为保障层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模式,进而围绕形成共识、集体行动和约束行为的档案资源建设行为逻辑,构建动力机制、协同联动机制和制度规范机制,保障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系统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推进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系统的转型升级,助力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